沈雨潔
摘 要:茉莉是外來花卉物種,在晉朝時便已經傳入了中國,宋人將茉莉花意象廣泛寫入詞中。本文從園林技術的提高、茉莉可以消夏、茉莉與佛教淵源深厚和茉莉是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這四個角度分析原因。宋人常稱賞茉莉花“清絕”,體現出了宋人的審美取向。
關鍵詞:宋詞;茉莉花意象;成因
一
據《本草綱目》記載茉莉花在古代有許多別稱比如:“抺厲”、“末麗”、“抹利”等,也被稱作奈花。李時珍認為茉莉是從波斯由胡人傳入,但當今學者多認為這種花來華的路線: 從印度、西藏,經南洋( 今東南亞) ,入中國南部,尤以嶺南、福建地區為盛。后來更是在南京蘇州等江南地區廣泛種植,就連黃河流域也可見它的身影。
入宋以來,新的社會環境有利于詞的發展,詞的題材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蘇軾提倡以詩詞一體的詞學觀,托物言志的手法也被運用到了宋詞中,用來表達詞人的志趣與思想。茉莉花作為外來花卉,具有濃郁的異域特色,因其潔白的顏色和馥郁的香氣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尤其暗合了宋朝文人的審美心理,被宋人寫入詞中。筆者擬對宋詞中的茉莉花意象及其成因進行研究,希望能為宋詞研究的深入添磚加瓦。
據筆者統計,《全宋詞》中,出現茉莉花意象的詞共有30篇(不包括作為詞牌名),主要集中在對茉莉之色、之香、之形的詠嘆。茉莉花瓣多為白色,花蕊呈淡黃色,總體上比較淡雅素凈。如史浩《洞仙歌·茉莉花》:“瓊肌太白,淺著鵝黃罩。金縷檀心更天巧?!本捅憩F了茉莉花瓣與花蕊在顏色上互相補充和融合,相得益彰。同時,茉莉的葉子多為深綠色,花的白和葉子的翠在色彩上的碰撞也常常被詞人所描寫,比如趙世俠的《酹江月·信豐賦茉莉》:“縞袂綠裳無俗韻,不畏炎荒煩熱。”史達祖《風入松·茉莉花》:“夜深綠霧侵涼月,照晶晶、花葉分明。人臥碧紗廚凈,香吹雪練衣輕?!?/p>
茉莉花最被世人稱道的就是它的香氣十分清爽甜郁,有提神醒腦的作用。比如辛棄疾《小重山》:“倩得薰風染綠衣。國香收不起,透冰肌?!边@是描寫在大自然中被風吹不散的香氣。宋人更多時候是將茉莉摘下放在案頭枕邊品味,比如:吳潛《秋霽·階砌吟蛩》“枕邊茉莉。滿塵奩、貯香能膩。也不用,玉骨冰肌,人伴佳眠爾?!眲⒖饲f《清平樂·居厚弟生日》“冰盆荔子堪嘗。膽瓶茉莉尤香。震旦人人炎熱,補陀夜夜清涼?!?/p>
茉莉花花朵小巧圓潤,枝條纖細,頗有弱柳扶風之狀,讓人心生愛憐。宋代詞人也多從茉莉花的姿態上進行描寫,比如:劉克莊《卜算子·茉莉》“淡薄古梳妝,嫻雅仙標致?!眲⒖饲f《賀新郎·曾與瑤姬約》“愛萬朵、千條纖弱。禱?;ㄉ駪z惜取,問開時、晴雨須斟酌。枝上雪,莫消卻?!?/p>
中國的第一位詩人屈原以將,文人士子就善以香草美人,以喻忠貞?;ǖ膵赡叟c女子的溫婉嬌羞有一種天然的聯系,茉莉花亦然。詞人們也用美人來比喻茉莉花,比如“香滴滴。肌膚冰雪嬌無力”(韓淲《 憶秦娥·茉莉》)和“素質盈盈瘦,嬌姿淡淡妝”(陳允平《南歌子·茉莉》)用美人的潔白嬌嫩的皮膚來形容茉莉花的花瓣。用美人的瘦來表現茉莉花枝條的纖細,郭應祥《虞美人》“梅桃末利東籬菊。著個瓶兒簇。尋常四物不同時。恰似西施二趙、太真妃?!睂④岳蚧ㄖ苯訉梢岳w瘦著稱的趙飛燕趙合德。用花喻人,以人喻花,花與人通過詞人的妙筆再現了各自的神韻。
在唐朝,詩人們開始用茉莉花入詩。到了宋朝,由于詞學的興盛,詞人們也將茉莉寫入詞中。在宋詞中提到茉莉花的比例較傳統花卉梅花菊花等植物來說并不多,但是相較于之前有關茉莉的文學作品來說,宋朝對茉莉的描寫無疑是有了量的突破,且在質的方面,對茉莉花的解讀也開始形成一定的精神內涵。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剖析茉莉花意象在宋朝出現的原因。
二
首先,宋朝統治者吸取前朝藩鎮割據的教訓,開始采用文官政治,提倡“崇文抑武”。士大夫們在朝廷上得到重視,提高了社會地位。武人出身的宋太祖,對文化就十分的重視,曾言:“宰相須用讀書人?!伴_國宰相趙普也說過“臣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奠定了整個宋朝對儒士和士大夫十分重視的基調。加上宋朝經濟發達,遙遙領先于世界水平,作為社會上層階級的士大夫們的俸祿也是十分可觀的。物質上的富足必然導致對精神世界,對美的無限追求,對美的追求則集中表現在對良好居住環境的要求上。蘇軾曾詩云:“于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盵1]對居住環境的追求一方面體現了士大夫們的精神世界,是他們審美世界的外化。另一方面,優雅寧靜的外部環境又能激發文人騷客們的創作激情,呼應他們那顆尋找美的心靈。
宋代園林技術伴也隨著南遷也在不斷提高,搜集奇珍異果充實自己的園林也必然是士大夫們所追求的。茉莉花顏色潔白高雅,氣味濃郁芬芳,從視覺和嗅覺上都能給觀賞者極佳的體驗,無疑是裝飾園林的極佳植物。以花佐酒,以酒祝興。士大夫們置身于這樣的環境,提筆賦詞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同時,統治者們也提倡官員們享受休閑娛樂的生活,《續資治通鑒》卷十二雍熙元年(984):“召宰相近臣賞花于后苑。上曰:‘春風喧和,萬物暢茂,四方無事,朕以天下之樂為樂,宣令侍從詞臣各賦詩。賞花賦詩自此始?!盵2]面對來自上層政治的壓迫和猜忌,不少士大夫為了保全自身也不得不醉心山水花鳥之間,避免上層統治者們的懷疑。
其次,茉莉作為夏季開花的花中,可以為人們消溽暑,定心神。茉莉花花瓣白,蕊多呈鵝黃,色淡雅。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又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 婆、葡等南花數百盆于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3]這里是描寫南宋淳熙年間孝宗皇帝夏天避暑的場景,鼓風吹香,就算再怎么酷暑難當,這陣陣香氣也會讓人一掃煩憂。夏日,透過窗戶望見純白的花朵,便能一消心中煩悶。加上伴隨微風吹進房間的香氣,心中也更添一絲平和?!跋鄬ρ坠倩饌阒?,便有清涼意”。我們也注意到描寫茉莉花的詞大多寫晚上賞花,形成了獨特賞花模式“熏醒半床涼夢”[4]和“幾度熏醒夜窗酒”。黑夜中一切感官都收到了限制,唯有嗅覺還保存著,綺麗纏綿的花香與寂寞的夜晚,形成了一種曖昧的氣氛,這是別的花所未能給予的獨特感受。
同為夏花,蓮花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海棠雖“猩紅鸚綠極天巧,疊萼重跗眩朝日” (陸游《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可惜正如宋人鵬淵才說“吾平生無所恨,所恨五事耳……第四海棠無香”。荼靡雖“無華真國色,有韻自天香”,但是開到荼靡花事了,不免寂寞徘徊。唯有茉莉“縞袂綠裳無俗韻,不畏炎荒煩熱。玉骨無塵,冰姿有艷,雅淡天然別”
宋人熱愛的梅花,那么在炎炎夏季梅花不開的時候,酷暑開放的茉莉可作為與精神上的梅花的替代品。宋人韓淲詞云:“輕顰淺笑,小梅標格”(《憶秦娥·茉莉》)。宋人將茉莉與梅花相比較,稱贊它有梅花的品質與格調,既輕盈淡雅,又小巧潔白。梅花不怕嚴寒,在雪中開放,而茉莉花在盛夏綻放,也不懼酷熱吐露芬芳“像炎威,獨逞芳菲”,在面對嚴酷的客觀條件下,梅花與茉莉花都能堅持自己的本色,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展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姚述甚至說它“笑紅梅,雪里開遲”,認為它比梅花更甚一籌。
再者,佛教與茉莉花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茉莉花入詞。在佛經《毗那耶雜事》中就有對茉莉夫人傳說的記載。在阿旃陀壁畫里,菩薩的寶冠上就有鏤金的茉莉花。茉莉花為白色,代表圣潔,且香味濃厚,許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為制香香料,受僧人們的偏愛。由此可知茉莉花與佛教的淵源十分深厚。
傳入中國后,茉莉花也仍然是祭祀花卉之一,是佛教的象征。唐朝時,李群玉就曾寫過:“天香開茉莉,梵恕落菩提”[5]這樣的詩句。宋朝統治者提倡佛教,“浮屠氏之教有俾政治”[6]當時不少士大夫都與僧人禪師來往密切,佛儒融合甚密。
茉莉花除了用于佛教祭祀,還可以放在案頭把玩,使人時時刻刻都能沉浸在佛理的氛圍之中。宋人王十朋的《點絳唇·艷香茉莉》詞云“畏日炎炎,梵香一炷薰亭院。鼻根充滿。好利心殊淺。貝葉書名,名義誰能辨。西風遠。勝鬟不見。喜見瓊花面?!痹~人徜徉在佛法的海洋中,嗅著代表圣潔的茉莉,身心都得到了凈化,便不再想功利的事了,表達詞人淡泊寧靜的心境。
最后,茉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可以用于制作香料和花茶,這不僅使茉莉花受到士大夫們的喜愛,閨閣婦人也同樣鐘情于茉莉的香與白,常常用茉莉花作為頭飾裝飾自己。宋因此代的詞人們常用茉莉花來描寫閨閣韻事。張孝祥就曾詞云:“翠葉銀絲簪茉莉”。就描寫了一位女子頭上的銀飾與還帶有綠葉的茉莉相映成趣的妙景。辛棄疾的詞曾云“一枝云鬢上,尋人宜”,憑借一枝插在發鬢上的茉莉花,循著香氣便能找到那一位要找的女子。周密的《葉合花·茉莉》更是用茉莉寫人的詞作中的精品:“虛庭夜氣偏涼。曾記幽叢采玉,素手相將。青蕤嫩萼,指痕猶映瑤房。風透幕,月侵床。記夢回、粉艷爭香。枕屏金絡,釵梁絳樓,都是思量。”
三、小結
宋人描寫茉莉花用的最多的詞便是“清絕”,宋人的藝術審美一直是以清奇生新深雋瘦勁為尚,理學的興盛又要求士大夫們端莊克制,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中說:“這一個原則,他們稱之曰‘道或是‘理。理亦稱‘天理,‘天理的對面是‘人欲。天理、人欲的分辨,則在公、私之間?!盵7]士大夫們運用這樣的一個原則約束克制自己,從而導致了與唐代的恣意揮灑不同的審美追求,鮮艷夸張的藝術不再受到追捧,而茉莉花“清絕”的特點恰恰也暗合了宋人的審美心理,從中也不難看出宋朝士大夫們鐘情于茉莉花的原因了,那也無怪姜夔寫出“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茉莉》)這樣的詩句了。茉莉花作為域外傳來的花卉種類,卻與中國文化積極融合,成為了承載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一種文化意象,這從一方面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強大包容性。
參考文獻:
[1]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448頁。
[2]畢沅著:《續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7年版。
[3]周密著:《武林舊事》,西湖書社1981年版,第42頁。
[4]唐圭璋著:《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732頁。本文所引宋代詞作,均據此書,下不一一注明,以避繁冗。
[5]周密著:《武林舊事》,西湖書社1981年版,第42頁。
[6]李燾著:《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四“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冬十月甲申”條,中華書局2004年版。
[7]錢穆著:《國史大綱》下冊,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795頁。
(指導老師:劉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