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是以媒體藝術家鄭達近年來的互動藝術作品為核心編排的一本新媒體書籍,其中包含藝術家創作狀態的全流程分享。該書的整體設計風格重點在于突出和體現現代性、科技性,同時又不失藝術性。在具體設計中,盡量多地使用圖形化、可視化的方法,更清晰地闡述作品。
[關鍵詞] 數據可視化 文字圖像化 《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6) 04-0050-03
[Abstract] Low Tech Art Project + Zheng Da is a new media book about media artist Zheng Das recent years interactive art works which included the whole procedure how the artist creates his work. Thus, the modernity, the technology and the artistry are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books design style. For more clearly stated works, designer uses plenty graphical and visualization design method to realize.
[Key words] Visualization Text pictorial Low Tech Art Project + Zheng Da
新媒體技術及網絡的發展,使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并影響人們的閱讀方式。以屏幕為承載的交互式電子閱讀方式與以紙張為承載的傳統紙質圖書的閱讀方式大不相同,在這個前提下,《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見圖1)一書的設計,試圖尋找當下交互時代背景中紙質圖書的新的設計方式,通過靈活運用電子屏幕“悅讀”體驗元素,使紙質圖書呈現電子屏幕閱讀感的異化體驗,體現交互時代背景下紙質書籍裝幀的新特色。
1 設計定位:具有電子屏幕閱讀感的雜志般輕量級書籍
“形式是內在意蘊的外在表現”[1],書籍的設計定位應建立在對書籍文本信息的審慎分析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應從屬于書籍內容。《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是以媒體藝術家鄭達近年來的互動藝術作品為核心編排的一本新媒體書籍,其中包含藝術家創作狀態的全流程分享。與傳統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的靜止形態不同,鄭達的作品與媒體、網絡、信息息息相關,作品的最終呈現以電子屏幕為承載對象,并且具有時間跨度,是空間和時間共存的新媒體藝術作品。要將之定格于紙上,并在有限的篇幅里令讀者一目了然,顯然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在構思過程中,設計者提出現代性、科技性、藝術性相融合的設計思路,重點呈現鄭達作品的新媒體屬性。在具體設計中,盡量多使用圖形化、可視化方法,既便于清晰地闡述作品,也給讀者電子屏幕閱讀感。因此,“具有電子屏幕閱讀感的雜志般輕量級的書籍”成為《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一書的設計定位。設計者試圖讓讀者在閱讀該書時,既有屏幕元素的熟悉感,又有紙質書籍特有的親切感和易讀性,把看似晦澀的科技藝術創作在條理清晰又不失趣味的狀態中體現出來,為讀者創造“悅讀”體驗。
2 電子屏幕“悅讀”體驗元素的運用
在打造紙質圖書電子屏幕閱讀感的過程中,《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一書采用多種設計元素和設計法則,如文字的圖形化,畫面的任意性,在重點或趣味性句子中加線、框或反白,圖形的放置多采用斜置或出血等方式,具有較強的現代感。尤其是信息可視化、跨頁圖、形式解構與動態視覺焦點等電子屏幕“悅讀”體驗元素的應用,大大增強了該書的電子屏幕閱讀感。
2.1 以信息可視化手段詮釋作品
圖形圖表是視覺語言中的形象簡語,需要長篇大論才能敘述清楚的信息內容通過一個繪制巧妙的可視化圖形就可讓人一目了然。數字時代,人們理解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傾向于數字化、可視化。例如聚焦創新的科技媒體“愛范兒”的門戶網站有一個欄目“數讀”,就是用數字解讀科技新聞,精簡有趣的形式很受用戶喜愛。圖形的直觀性、具體性、準確性都是這種視覺形式的優勢。《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的內容章節編排是根據藝術家的作品系列劃分的,在每一系列作品即每一章節的開端,都設計了一個跨頁的內容與圖像融為一體的可視化版面,通過對相關信息的整理和圖像化展示,詮釋藝術家每個系列作品表達的觀念。例如在展示《驅人器:入侵計劃》這一作品時,使用圖表及可視化方式闡釋其創作原理。這種信息可視化設計,不僅能讓讀者快速獲取信息,增加閱讀的趣味性,使讀者更加貼近藝術家的創作思路,而且,這些信息圖像化的頁面,通過形象思維的理性夸張,可以補充甚至超越文字表現力本身,產生增值效應。
2.2 以高圖版率與跨頁圖渲染版面氣氛
圖版率是指圖片占頁面總面積的比率。在書籍設計中,圖片大小是影響整個版面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僅對信息傳達造成影響,也對版式風格起到決定作用。高圖版率容易設計出熱鬧而充滿活力的版面效果[2]。高圖版率與跨頁圖是《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的一大設計特色。圖片充滿或超出頁面,無邊框的限制,有向外擴張和舒展之勢,把畫面空間延伸到書籍以外,文字和圖片穿插、融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的視覺張力和心理影響力。文字、標題、圖形甚至頁碼都被分解為點、線、面,成為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以異質同構的方式出現在版面上。跨頁圖作為一種特定風格,與文字、圖形等設計元素相結合,既渲染了氣氛,也很好地表達了信息。每一個版面都是統一在整體骨架之中的連續組合,連續產生了重復感和節奏感,而每一幅插圖和文字在大骨架中的新的組合方式又打破了重復產生的單調,把不同時間、空間的事物組合在一起,構成超越時空的畫面。這一設計,借鑒了近幾年盛行的網頁設計風格,運用跨頁圖給讀者以簡潔明了、無余贅感的閱讀體驗。這種新的自由版式設計的插圖風格與傳統的插圖和版面設計的嚴謹、樸實、對稱的風格截然不同。
2.3 以解構與重組再現新媒體作品
解構是對構成主義的秩序結構的支解。它將視覺元素和數字化的符號重新組合,將相近的形態有機拼合在一起,形成呼應,或對形態進行重組,產生散亂、特變、動勢等視覺效果。新媒體作品由于媒介的特殊性,涉及文本、圖片、音頻、影像乃至編程等各類信息資源的處理和整合。在使用傳統的視覺傳達手段編排書籍呈現作品時,需要根據作品主題進行信息篩選和再加工,并建立起相互間的邏輯聯系。視覺和非視覺、靜態和動態等各類信息符號,都在為實現信息的傳達發揮作用。在《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的編排中,“入侵計劃”系列作品之一《短信:入侵計劃》就體現了這一點。《短信:入侵計劃》是一個跨媒體互動裝置,參與者用手機發送短信,內容會在大屏幕上迅速地復制和傳播,帶來視覺的壓迫感。新的短信會快速覆蓋原來的短信內容,再形成矩陣式的海量信息,循環往復。這個作品用動畫形成具有空間感的可視化信息矩陣影像來強調觀眾的感官[3]。為了還原作品現場的真實場景,設計者從藝術家提供的作品現場照片中,抽取參與者發送的短信內容進行再加工,將整個頁面當作“屏幕”,以處理過的現場照片作為底圖,抽取的短信作為主要內容,通過調整文字大小及顏色,重現并擴大現場的感官體驗。這個頁面的設計,特別體現了屏幕一代、網絡一代特有的彈幕發聲方式。此外,為了使讀者更直觀地欣賞作品,該書還通過植入鏈接信息展現作品,比如在介紹《驅人器:入侵計劃》時,讀者可以根據書中提示在應用商店(App Store)搜索下載該作品并進行親身嘗試。
2.4 以非常規視覺焦點傳達增加版面靈動感
《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的設計打破了常規的網格結構,通常被忽視的一些版面區域成為設計焦點,給視覺以不尋常的刺激,讓平面二維空間充滿動態表情。比如,對文章中需要加標注的內容進行反白處理,并以半圓的弧線拉直頁面留白處,進行圖文注釋(見圖2)。這種設計方法的運用,為“文靜”的純文字頁面增加了靈動感,為數不多的注釋,也使得這種設計方法的呈現點到為止,不會在頁面中造成喧賓奪主的情況。這種圓弧注釋的設計方式在純文字頁面、其他頁面甚至跨頁中多處使用,不僅發揮了注釋信息的實用性功能,而且該元素也成為一種特定的設計元素貫穿始終。
3 結 論
在當今視覺先行的讀圖與讀屏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漸漸發生改變,《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通過將電子屏幕“悅讀”體驗元素植入紙質載體,拓展了紙質圖書的設計空間,為書籍裝幀創造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其在紙質圖書裝幀設計中營造電子屏幕閱讀感的設計理念與探索,值得推廣和借鑒。
注 釋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呂澎譯.論藝術的精神[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6:66
[2]劉彬.論雜志版面設計的視覺引導和閱讀體驗[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5):56-58
[3]鄭達,林欣.低科技藝術計劃+鄭達[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