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峰



[摘 要] 對104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的數據采集,探索現階段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情況,并分析其對高校學報影響力的影響。研究表明: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比率在20%—60%之間;985或211高校、具有社科博士點高校學報更傾向于刊發本校作者的論文;從區域上來看,華東、華北、東北的高校學報更傾向于刊發本校作者的論文;CSSCI和非CSSCI高校學報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上差異不顯著;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并未顯著影響學報的影響力。
[關鍵詞] 高校學報 本校科研人員發文 影響因子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6) 04-007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104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journals,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and its effect. Results shows that: the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presents for normal distribution,numerical mostly focused between 0.2-0.6; 985 or 211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social sciences doctoral program are more inclined to publish insiders articles; compared to universities from other areas,universities from eastern,northern,northeastern of China are more inclined to publish insiders articles; CSSCI and non CSSCI journals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ratios of insiders articles; the ratios of insiders articles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impact factor.
[Key word]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mpact factor
1 引 言
作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發布的重要平臺,高校社科期刊在推動學術創新、傳播學術文化、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關于高校社科期刊是否應當傾向于本校科研人員,一直以來存在爭議。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將高等學校學報定義為“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從這一定義來看,高校學報的基本定位是服務于各自高校、借助反映學校科研教學成果來實現展現本校學術風采、促進高等學校事業進步和科技水平提高的目的[1]。在現實中,這種“內向性”辦刊的現象似乎也十分明顯[2]。
尹玉吉通過分析大學學報辦刊的“傳統”指出,學報的宗旨就應是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3],但這一說法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在對大學學報的辦刊歷史進行深入剖析后,仲偉民、朱劍論證了所謂的“內向性傳統”其實是一種謬見[4],從而從根本上動搖了尹玉吉的理論基礎。陳穎也指出,過分強調和關照服務本校作者的這一功能,會導致高校綜合性學報的學術聲譽不佳、質量不高、社會影響不大,并會招致社會不滿[5]。劉浩、宋雪飛、李二斌認為,學報由于受本校教學與科研“窗口”這一定位的影響,呈現典型的封閉性和內向性特征,不僅導致對優秀外部稿件吸引力不足,也致使許多本校優秀稿件外流,“窗口”功能已名存實亡[6]。高自龍基于高校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的人大復印報刊轉載情況的實證研究支持了上述觀點,該研究指出,在2008-2011年間,年均有706種學報未被轉載過,占學報總數的61.39%,轉載在6篇以內的期刊數量占比則高達88.7%[7]。
現階段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情況如何,哪些高校傾向于錄用本校科研人員的論文,高校學報傾向于刊發本校科研人員的文章是否真會影響高校學報的學術質量呢,現階段仍未有研究借助實證分析方法對這些問題加以解釋。基于此,本文通過對104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的數據采集,探索現階段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情況,并分析其對高校學報影響力的作用。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和測量指標
本文以104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版學報(后文中所指的學報均代表人文社科版學報)作為研究對象。相關數據收集于中國知網數據庫與公開發行的紙質版期刊。測量指標具體包含以下幾個。
(1)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Ph/Pt)。是指在統計年度內本校科研人員在該校學報上發表的可被引文獻數量與該校學報可被引文獻總數的比值。
這里所說的可被引文獻不包含被學術創新文獻引證的可能性很小的文獻、二次發表文獻、與引證計量評價無關的文獻,包括敘事抒情、介紹、科普資料、轉載、摘登、摘譯、作品、設計方案廣告、題要、資訊、信息、通知、啟事,導讀性、介紹性卷首(刊首語),照片、圖片、參考資料等。此外,只要作者中有一人來自該校,則該文便被統計為本校科研人員在本校學報上發表的可被引文獻。
(2)期刊影響因子。本文采用復合他引即年指標來測量統計年度目標期刊的影響因子,復合他引即年指標是指目標期刊在統計年發表的可被引文獻在統計年被復合統計源引用的總次數與該期刊當年發表的可被引文獻總量之比。復合他引影響因子已被很多學者認可并作為評價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8-9]。
(3)其他。本文還統計了可能會影響本校科研人員發文情況和期刊影響力的一系列其他變量,如高校是否為211或985院校、高校是否具有社會科學博士培育點、高校綜合性學報是否為CSSCI來源期刊、高校所處的區域。前四個變量設置為虛擬變量,其中1代表是,0代表不是;第五個變量為分類變量,包括華東、華中、華北、華南、西南、西北、東北七個選項。
2.2 統計處理方法
借助手工篩選文章作者中是否有本校科研人員,并匯總統計2014年度本校科研人員在本校學報中的發文總數及樣本高校人文社科綜合性學報在2014年的總刊文數量。利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借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不同高校在刊發本校科研人員論文上是否存在差異,借助多元回歸分析檢驗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Ph/Pt)是否會影響學報的影響力。
3 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情況
3.1 描述性統計
從學報依附的高校情況來看,有60所(42.3%)為985或211院校,有75所(72.1%)高校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從區域分布來看,位于華東地區28所(26.9%)、華南地區8所(7.7%)、華中地區21所(20.2%)、華北地區17所(16.3)、西北地區6所(5.8%)、西南地區15所(14.4%)、東北地區9所(8.7);有58所(55.8%)高校學報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刊物。調查的學報在2014年平均發文總數為141篇,其中最少的《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65篇,最多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為524篇,標準差為66;本校科研人員在本校學報中平均發文46篇,其中最少的《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8篇,最多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為108篇,標準差為22.2;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Ph/Pt平均值為0.35,其中最低的《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0.0736,最高的《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0.7978,標準差為0.167;這些高校學報的平均即年復合影響因子為0.12,其中最小的為0.007,最大的為0.376,標準差為0.0877。
3.2 高校211或985情況的影響
本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檢驗學報所屬高校是否是211或985院校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上的差異。表1顯示,Levenne統計量為0.337,P值為0.563>0.05,故方差滿足齊性檢驗。兩組樣本T檢驗統計量為t=-3.195,P值為0.002<0.05,因此認為211或985院校與非211或985院校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上存在顯著差異。從圖1可以看出,211或985院校的本科研人員發文占比(Mean=0.3937)要高于非211或985院校(Mean=0.2920)。
3.3 高校人文社科博士點的影響
本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分析學報所屬高校是否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上的差異。表2顯示,Levenne統計量為0.785,P值為0.378>0.05,故方差滿足齊性檢驗。兩組樣本T檢驗統計量為t=-2.282,P值為0.025<0.05,因此認為有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的高校與無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的高校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上存在顯著差異。從圖3中可以看出,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的高校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Mean=0.3735)要高于不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的高校(Mean=0.2916)。
3.4 高校人文社科綜合性學報CSSCI情況的影響
本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分析學報本身是否為CSSCI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上的差異。表3顯示,Levenne統計量為0.348,P值為0.556>0.05,故方差滿足齊性檢驗。兩組樣本T檢驗統計量為t=-1.599,P值為0.113>0.01,因此認為CSSCI學報和非CSSCI學報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從圖5中可以看出,CSSCI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Mean=0.3738)略高于CSSCI學報相比(Mean=0.3214),但相差不大。
3.5 高校所處區域的影響
本文采用單因素方差法分析高校所處區域是否造成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的差異。表4顯示,Levenne統計量為0.541,P值為0.776>0.05,故方差滿足齊性檢驗,因此采用LSD法來進行組內兩兩對比。不同區域間方差分析統計量F值為2.719,P值為0.017<0.05,因此認為不同區域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存在顯著差異。從圖7中可以看到,華東、華北和東北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相對較高,而華南、華中、西南和西北地區的相對較低。從LSD分析的結果也可以看出,華東與華中、西南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華北和華中、西南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
3.6 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與學報影響力的關系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回歸分析來檢驗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對學報影響力的影響。為實現這一目的,本文構建了如下回歸模型:
IIF=A0+A1ST+A2PhDP+A3Area+A4CSSCI+A5Ph/Pt+ε
其中,IIF為學報2014年的即年影響因子,A0為常數項,A1-A5分別為各變量的系數,ST為高校是否為211或985,PhDP為高校是否具有社科博士點,Area為高校所處區域,CSSCI為學報是否屬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Ph/Pt是指高校學報2014年本校科研人員在該校學報上發表的可被引文獻數量與該校學報可被引文獻總數的比值,ε為誤差項。
從表5可以看出,容差值均遠大于0.1,且VIF值均小于2,因此模型中的各變量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問題[10]。控制變量高校是否是985或211、是否具有社科博士點、所在區域、高校學報是否是CSSCI來源期刊與學報的即年復合影響因子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對高校學報的即年復合影響因子具有負向影響,但也不顯著(β=-0.009,Sig=0.936>0.05)。從常量與因變量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以及模型的F值、調整R2、△R2、F(△R2)所呈現出的回歸模型擬合度較低也可以看出,本文回歸方程中的自變量和控制變量均不是影響因變量的主要因素。
4 結 論
本文通過對104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數據采集,探索現階段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情況,分析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對高校學報影響力的影響。研究結論如下。
(1)211和985工程院校以及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的高校的學報更傾向于刊發本校作者的文章。這兩個指標均與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實力有關。也就是說,當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本身實力水平較高時,所辦學報錄用本校科研人員文章的概率也就越大。
(2)CSSCI學報和非CSSCI學報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通常來說,如果本校學報為CSSCI來源期刊,那么本校科研人員將稿件投向本校學報的可能性會增加。本研究的結論支持了這一觀點。研究結果表明,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錄用占比相對來說要高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差異在統計學上并不顯著,這一結論與鞠秀芳[11]的研究發現相一致。
(3)各地區高校之間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存在顯著差異。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經濟發展程度相對來說較好的華東、華北、東北地區的高校,相比于華南、西南、華中、西北的高校而言,本校科研人員的發文占比要高很多。
(4)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并不會顯著影響學報的影響力。部分學者的研究認為,高校學報作為本校科研“窗口”的“內向化”辦刊模式有可能是導致期刊文章水平不高、期刊影響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12-13]。但本文的實證研究并未支持這一觀點。這一悖論的一個解釋是,認為過多錄用本校科研人員論文會影響高校學報影響力的學者可能更多基于公平的視角,當外部的投稿者感知某高校的學報更傾向于錄用本校科研人員的論文,那么就有可能降低其投稿的意愿,從而導致優質稿件的流失。但這存在一個前提條件,即本校科研人員的稿件的質量相比于外部稿件來說,質量要低。所以本文的研究結論似乎表明,只要錄用的本校科研人員的稿件質量也同樣優質,甚至還優于外部稿件,那么即使過多地錄用本校科研人員的論文,也并不會影響學報的影響力,相反甚至有可能有助于期刊影響力的提升。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其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一直維持在0.7的高水平上,但近兩年的影響因子卻穩居高校學報的前列,這與其對本校科研人員稿件錄用的高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關于高校學報的“內向性”和“開放性”之爭似乎已然蓋棺定論,大學學報由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窗口”和“自留地”轉變為開放的公共學術平臺已是必然趨勢[14]。本文借助對104個高校學報的本校科研人員發文占比的分析及其對學報質量的影響,一方面旨在描述和反映現階段不同高校在本校科研人員發文上的基本情況,另一方面也意圖表明,過分糾結于“內向性”與“開放性”問題其實并無多大意義。只要這種“內向性”是公平的、公正的、確實有助于學報自身發展和影響力提升的,就不應該帶著有色的眼鏡去審視它。
注 釋
[1]陳禾,王強. 研究型高校綜合性學報的優勢和辦刊趨向[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3-705
[2][14]桑海. “視差之見”與跨越性反思:近期高校社科學報改革討論述評[J]. 文史哲,2013(2):146-164
[3]尹玉吉. 論中國大學學報現狀與改革切入點[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28-138
[4]仲偉民,朱劍. 中國高校學報傳統析論:兼論高校學報體制改革的目標與路徑[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20-34
[5][12]陳穎. 體制之弊與糾偏之路:也談高校學報的專業化轉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6(4):123-127
[6][13]劉浩、宋雪飛、李二斌. 高校綜合性學報發展路徑探析:以農業高校社科學報為中心的實證研究[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147-156
[7]高自龍. 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學報的不均衡發展: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08—2011年轉載論文數據分析[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73-78
[8]尚虎平,葉杰.績效導向的科研項目資助:按成果而不是按“自我標榜”撥款:基于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結項數據的探索[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1): 73-81
[9]尚虎平,葉杰,趙盼盼. 我國科學研究中的公共財政效率:低效與浪費: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出的證據[J]. 科學學研究,2012(10): 1476-1487
[10]Neter,J.,Kutner,M. H.,Nachtsheim,C. J.,& Wasserman,W. Applied linear statistical models [M]. Boston: McGraw-Hill,1996
[11]鞠秀芳. 高校人文社科綜合性學報學術規范評價指標前100名統計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6):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