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讓寫一篇關于“幸福”的作文,真讓我不知從何說起。幸福,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語時,心里有無數的疑惑,幸福是什么東西?能吃嗎?它在哪里?當時,爸爸對我說:“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對于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匯,不見得我們就能表達清楚,作者的“疑惑”表達的正是這一含義。開篇從找尋主題詞的含義入手,真實可信。)
過了一段時間,我上網查了一下,眾說紛紜,網上的說辭讓我更加疑惑。有的說:“幸福是一種生活水平,以該家庭的經濟狀況來決定。”可是,馬上有人跳出來反駁,說:“幸福是無處不在的,并不是靠經濟狀況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再下面的我就看不懂了,都牽扯到什么主義里去了。不過,什么是主義?太讓人費解了。我一氣之下關上了電腦,還是自己思考吧,網上的種種說法都離我太遠,也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決定問一下爸爸媽媽,可是他們說得我似懂非懂,還是讓我自己去想吧。(該段進一步為下文求解幸福的含義做鋪墊,這是一種渲染手法,大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幸福是什么呢?弄不清楚概念,怎么著筆啊?但是老師留的作文我還是念念不忘,只是不那么好奇了。(過渡自然。)
過了一段時間,我生病了,躺在床上,這時,媽媽端著一碗親手熬的白粥進來了,她把我扶起來,一勺一勺地喂我。我聞到白粥的清香,喝進嘴里,香在舌尖。突然,我好像察覺到了什么,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好像知道什么是幸福了。”媽媽什么也沒說,只是溫柔地摸摸我的頭,轉身又去忙別的事情了。(其實,幸福一直都在媽媽的一日三餐里,作者病中感受到的這一幕親情,真實可感,常中見新,很有生活氣息。)
圣誕節前夜,同學們紛紛買了平安果,趁課間他們一個一個走進了老師的辦公室。可是早晨我因為貪睡了一小會兒來得匆忙,結果把這件重要的事忘到腦后了。怎么辦?怎么辦啊?門衛又不讓出去,再說了,我們學校又在郊區,出去了也買不到。正當我犯愁之際,班長走過來說,“張哲良,陪我去地理老師的辦公室吧,我一個人不好意思去。”當然沒問題,我是地理課代表呀。“哦,謝謝你們啊,一起送來的圣誕果更有意義!”啊!我恍然大悟,羞澀和感激之余,頓時感到一股幸福的暖流流遍全身。(這一飽含友情、不乏機智的“送禮”風波,新穎別致,換個角度就有不同意蘊,其中的豐富意味恐怕不是“幸福”一詞可以囊括盡的。用來說自己的幸福感也很恰當,敘事簡潔但曲折有味。)
這些大概就是幸福吧?幸福,可以是一幢價值千金的豪宅,也可以是一座能為你遮風擋雨的小房;可以是綾羅錦緞的華麗,也可以是一件粗布大衣的溫暖;可以是一桌豐盛的筵席,也可以是一碗冒著熱氣的白粥;可以是名貴花草的爭奇斗艷,也可以是自家門前的無名小花。
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有一顆敏感的心,就不難尋覓到它。
不是嗎?這就是我——一個中學生感受到的幸福。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的感受呢?(結尾以設問和反問的形式揭示了幸福的含義。)
(指導教師:張善存)
【評點】
“幸福”這一話題可謂是討論已久,而且這方面的文章也數不勝數。但是,本文作者卻能夠另辟蹊徑,不論素材內容還是表達的主題,都不落窠臼,可圈可點。主體部分兩個典型事例的敘述,分別從親情和友情的角度,展示了幸福的內涵,生動具體。只要用心觀察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就能將作文寫好,本文即是如此。雖是日常小事,但有獨到發現,做到了扣題行文。從整體來看,這是一篇不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