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一章
摘要:文章在對楊凌示范區溫馨社區、景苑家園、永安社區等新型農村社區調研的基礎上,總結了楊凌示范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分析了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管理;問題;對策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載體和突破口。近年來,楊凌示范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新建了溫馨社區、景苑家園以及永安社區等一批新型農村社區,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了更加全面了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筆者利用節假日對楊凌示范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示范區以重點鎮建設和城中城改造為突破口,狠抓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并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方便群眾”的原則,規劃建設了五泉鎮中心社區、揉谷鎮中心社區、大寨鎮中心社區,以及邰東社區、邰北社區、溫馨社區、永安社區等7個新型農村社區及五星家園、東苑家園、景苑家園等3個農民安置小區,其中,五泉鎮中心社區、揉谷鎮中心社區、大寨鎮中心社區是在小城鎮建設的基礎上形成的,邰東社區、邰北社區、溫馨社區、永安社區及五星家園、東苑家園、景苑家園均在城中城改造的基礎上形成的。目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呈現出統籌發展、穩步推進的良好態勢。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 以小城鎮建設和城中村改造為抓手,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制定出臺了《城中村改造管理暫行辦法》、《城中村改造拆遷補償安置辦法》、《關于加大力度推進有條件的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集聚農民進城落戶,加快小城鎮建設和城中村改造步伐,不斷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同時,在推進新型農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搞好基礎設施、園林綠化、教育衛生、社區服務等配套建設,促進了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目前,五泉鎮中心社區一期建設10萬平方米,可容納828戶居住,2012年底全部可交付使用,社區二期項目已開工建設,社區三期已完成規劃設計。揉谷鎮中心社區占地119.601畝,總投資約3.4億元,規劃總建筑面積約18.73萬㎡,總戶數1936套,現正在建設之中。大寨鎮中心社區占地314.979畝,總投資約8.17億元,規劃建筑面積55.13萬㎡,總戶數5242戶,現正在建設之中。同時實施了11個村的搬遷改造任務,啟動了溫馨社區、景苑家園、陽光社區、邰南社區、邰北社區、永安社區等失地農民集中安置小區建設,累計建成安置房66.5萬平方米,1700多戶6000多名農民搬遷新居,40萬平方米的安置房正在加緊建設中。
2. 依托村居組織管理,不斷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全區農村新型社區,其組織管理模式大都還是依托所在地的村或社區原有的自治組織進行管理。自2009年以來,實施了 “村改居”工作,制定了村改居實施辦法,并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將李臺街辦的東橋村、北崖村、南崖村、永安村、穆家寨村、陳小寨村、五星村、淡家堡村、杜家坡村、李臺村、胡家底村、徐東灣材、西橋村、徐西灣村以及楊陵街辦的梁氏窯、彭家窯和付家莊等17個村進行了改制,整合成永安社區、邰北社區、溫馨家園等社區。在社區管理過程中,制定出臺了《失地農民安置小區管理暫行辦法》、《社區物業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文件,實行社區黨總支、物業管理公司、社區居委會一體化辦公模式,物業基金和維修基金按每個在冊農村居民5000元的標準從拆遷改造后的土地出讓金中提取,由拆遷入承擔,按照自主管理模式核撥費用。諸如溫馨社區、景苑家園等社區,均已成立物業管理辦公室,由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兼任物業辦主任,社區主任或副主任兼任物業辦副主任,每個小區設電梯管理員1名,水電工1名,按照每10萬平方米設保安4名、保潔員4名、勤雜工1名的比例選聘保安員、保潔員和勤雜工,組成社區物業管理隊伍,共同參與新型社區的日常管理。
3. 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堅持“群眾自愿、循序漸進、統籌兼顧、積極穩妥”的原則,廣泛地聽取群眾的意見,扎實做好群眾基礎工作。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搬則搬、宜建則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堅持民事民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變成農民群眾自覺自發的行動,由于社區建設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最大限度地尊重群眾意愿,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取得了較大成效。
三、存在問題
1. 社區居委會工作經費及物業管理費不足,有待進一步落實。社區居委會辦公經費未列入財政預算,新型農村社區大部分為新入住社區,社區運行中各項投入和支出較多,且居民不承擔物業管理費用,致使社區的規范運行和物業管理經費相對不足。加之,安置小區物業管理執行標準較低,僅執行0.3元/m2(七層帶電梯),而區內其他六層不帶電梯的小區物業費的收費標準為0.45元/m2。物業基金未足額到位,目前僅有不足200萬元維持運轉,無法滿足物業管理的正常運轉。
2. 社區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社區工作力量不足,社區干部物業管理不專業,服務水平低,且社區管轄范圍大、人數多,既有安置群眾,又有社會小區的群眾和外來人口,缺乏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開展居民服務工作。
3. 部分社區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盡管很多新型社區都在陸續完善配套設施,但配套服務設施滯后于新型社區整體建設,給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社區管理帶來了諸多不便。諸如景苑家園無配套的農貿市場、便民超市等設施,社區門口逐漸形成了“馬路市場”,給居民的出行帶來不便,同時也存在著交通安全隱患。同時,部分社區體育健身器材和公共活動場所缺乏,無法滿足群眾公共活動需求。另外,居民的農用車輛等生產經營工具無專用場地停放,僅能放置在樓前,既不安全又影響社區環境。
四、對策及建議
1. 加強社區管理。一是建議將社區居委會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對此項工作給予保障,結合區內實際,適當提高安置小區物業管理執行標準,同時,進一步落實物業基金資金及時到位,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物業基金和維修基金的使用效益,確保資金增值,保證社區物業管理工作正常運行;二是加強社區工作力量,聘用專業管理人員,充實各新型社區,不斷提高社區管理工作水平,各有關單位和部門要加強對新型社區物業管理工作的指導、服務和監督;三是結合實際,逐步推行物業管理市場化,將安置小區物業委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進行物業管理,也可以將小區環境衛生、治安保安等方面的服務外包給物業公司,逐步實現物業管理由政府主導過渡到居民主導的轉變,建立起新型社區物業管理的長效機制。
2. 加強社區服務。一是盡快轉變居民的觀念,提高居民文明素質。社區居委會要充分發揮好教育、宣傳作用,開展經常性的文明宣傳活動、科教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不斷強化新型社區居民的文明教育,引導居民轉變思想觀念,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社區文明形象;二是加大投入,打造服務平臺,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黨員服務、民主監督、為農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事務、衛生醫療、文體娛樂、警務綜治、綜合管理等服務功能,讓廣大居民群眾充分享受到身邊的貼 心服務;三是不斷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同住共建的意識。同時,緊貼社區群眾的工作、生活實際,幫助居民解決就業、就學、醫療、低保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廣大新社區居民安居樂業。
3. 加強社區配套建設。在新型社區建設過程中,確保道路、綠化、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全部及時配置到位,加快完善商業網點用房、農貿市場、超市、學校、幼兒園、小公園、文化娛樂等一系列生活服務設施,為農民集中居住后正常開展各類活動、提高生活質量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鄧蓉.農民居住形態改變與生產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構——關于都江堰市農民集中居住后相關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0(02).
[2]陳黛媛.關于農民集中居住后建設管理問題的思考[J].上海農村經濟,2009(10).
[3]趙美英,李衛平,陳華東. 城市化進程中農民集中居住生活形態轉型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11).
[4]張倩.山東省平陰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評價研究[D].山東大學,2014.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