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毅
知識經濟標志著人類生產力發展的又一次升級換代,即由普通機器時代向智能機器時代的躍升。而促成這一質的變革的關鍵因素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技進步的發展以及它們的緊密結合,正在生產領域掀起一場技術革命,把我們帶入知識經濟,并醞釀著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從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核心來看,它是一場增強、擴展、延伸人腦功能的智能革命。知識經濟時代,可以說“知識就是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一、人力資源管理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條件
在長達2000多年的物質經濟發展進程中,從原始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付出了自然資源過量消耗和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的巨大代價,建成了當代的高度文明。當我們全面審視世界2000年來的經濟形態演變,無爭的事實是,靠傳統的土地、勞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支撐的物質經濟走到了盡頭,在現有經濟、文明的條件下,大規模地應用新興的信息、知識和科技等生產要素替代傳統的要素,構造和發展人類社會的最新文明——知識經濟。
1.知識經濟是知識積累和科技進步的必然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所謂“知識”,它包括人類發明和發現的所有知識,其中,主要是科學技術,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知識。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反映,也是進行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不斷積累的經驗的總結。人類經濟經歷了游牧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這些形態。然而,哪種經濟型態能缺得了知識呢?如農業經濟講究“適時播種”,“適時”就是知識,沒有這種知識,錯過了節氣,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收。工業經濟更是如此,瓦特發明得蒸汽機,以及后來發明得珍妮紡紗機和電動機,使人類的體力得以延伸和解放,帶來了我們當今正在享用的工業經濟文明,這種蒸汽機、紡織機、電動機都是那個時代人類最尖端的知識結晶。誰都可以認識到,在以往的這些經濟形態中,經濟形態越發展,所需的知識就越多,知識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量變引起質變,終于會到達比任何其他要素,如海洋、土地、森林、工廠、機器設備、貨幣(資本)等都更為重要的這樣一個轉折點,于是就產生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人類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
2.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科技進步的高度智能化
科技進步是生產力發展到電子信息時代的產物。社會生產力以科學技術為基礎、以升級換代為形式的不斷智能化規律,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手段的改進,人們逐漸認識了自然的本質并掌握了自然運動變化的法則,并把這些認識抽象和內化為人的智力和知識等本質力量,從而實現人的自身塑造,使人的資源素質日益豐富和完善,行為更加合乎客觀規律,自身能力更加全面強大,能夠在自然面前有更大的自由,能夠日益削弱自然因素對社會生產力的消極制約,能夠按照人類的積極目的去改造自然和社會。這一過程的一般結果是人們在物質經濟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經濟類型——知識經濟。
3.知識經濟是以智能為核心的一種全新的人力資源系統
經濟發展以科學知識為資源基礎,以高科技手段為中介,以經濟發達為目標,是知識、技術和經濟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高級生產力發展形式,是以科技為主的、以知識、生產、分配、創新和使用為要素的經濟。以創造性的知識為核心,運用知識生產、發展知識產品,并以此來推動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二、促進科學技術發展本身就是發展知識經濟
據OECD發表的《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所下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那么,技術創新更多地是著眼于把設想轉變為新產品、新工藝、新市場這一應用層面。現代科學(主要指電子信息技術)技術的發展則實現了對社會生產力系統的科學化改造,使以工業為主導的社會生產轉變為以信息和服務業為主的“知識經濟”,完成了生產力由“硬”到“軟”的過渡,從而使知識經濟成為了一種更能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高級經濟形態。知識型軟產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以微軟為代表的一批計算機和軟件企業,正在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而隨著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系統的諸因素和生產流程以及產品都開始向“軟”的方面轉化;勞動力由體力型的大量投入,轉變為文化型和科技型的少量人才,生產工具由粗大笨重的普通機器,變為精細靈巧的智能機器;勞動對象由天然的原材料變為優質的人工合成材料和新的能源;生產管理由經驗管理轉變為系統化的科學管理,生產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虛擬化,汽車、飛機的設計檢驗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許多產品的商標、品牌等軟的成份在商品價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一些傳統產業的“軟化率”進一步提高。這一切都預示著“硬化”的物質生產力系統,正在向“軟化”的知識生產力系統,現代科技發展改變了經濟增長的方式,使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日益向高效、優質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新的知識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資源,成為我們新的消費基礎。新的知識觀念、知識價值、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知識轉移、知識功能和知識經濟爆長,正成為人們注目的重點,在我國發展知識經濟,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之處,諸如思想觀念、內外環境、經濟條件、體制和政策等都需要調適。因此,必須提高認識,深化改革,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才能促使科學技術發展更上一個新臺階。然而,在目前中國的教育和人才制度下,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并不適應知識經濟起步、發展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制約知識經濟在中國生長的一個關鍵原因。其一是我們的教育體制不適于培養創新人才。學制太死,專業太窄,偏重理論,忽視能力。據調查,現在畢業的大學生,真正適合企業、公司需要的并不多。其二是我國的人才制度不適合鼓勵新人才的成長和發展。關鍵是人才制度并沒有把人才作為中心來認識,而是把用什么樣的人作為中心,當動機取代目的時,目的只能圍繞動機改變自己,所以,我們的人才缺乏創新精神,即使是有創新,也只是在“規定”范圍內創新,來符合一些管理者對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朱玉杰.《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經濟日報》.1999年5月19日.
[2]嚴義塤.《迎接世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光明日報》.1998年4月7日.
[3]劉磊等編著.《知識經濟:第三次經濟革命》.中國大地出版社1998年.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