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具有善于辯證思維的傳統,而《周易》則是其源頭。《周易》分為《經》和《傳》兩大部分。在《易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易傳》,以解說《易經》的形式,反映了中國戰國中后期豐富的哲學思想。這些辯證法思想不斷被后人重視,發揮和擴展,形成了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傳統。本文僅就《周易》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進行些粗淺的分析。
關鍵詞:辯證自然觀;辯證社會觀;辯證人文觀
《周易》把世界上千變萬化復雜紛紜的事物抽象為“陰”、“陽”兩個基本范疇。認為世界就是由這一對具有對抗性的勢力相互作用而產生、變化、發展的。而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又有它各自的具體過程,當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物極必反的現象,這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周易》的自然觀和社會觀是辯證的,論證人事方面的變化也是辯證的。下面僅從這三個方面淺析周易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一、《周易》中的辯證自然觀
《周易》把陰陽思想作為宇宙間所有事物都具有的一種共性,它認為,自然界萬物都是由陰陽產生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系辭上》。一陰一陽,相互對立,相互推移,這就是最根本的規律,對立兩方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既相互差異又相互轉化。“易者變易也”,陰陽是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兩種性質的符號,陰陽互變,陽之極則變陰,陰之極則變陽。日中則反月盈則虧,寒署有消長,四季在更迭,草木有榮枯,人禽有生死。陰陽的對立是變化的根本,所以說,“剛柔者立本者也”(《系辭下》)。《序卦》上又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進一步說明萬物的生成是由于對立的天地的存在。這是《周易》對客觀世界的樸素的辯證的認識。《系辭傳上》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其意是說乾坤兩卦是對立的統一體,由這個統一體的相互一斗爭而產生運動變化。從天地交感、萬物生成講到易卦的變化與生成,以易卦的變化與生成來反映自然界中天地萬物的情況,兩者道理相同。其基本觀點是強調發展變化,強調辯證法。古人從日月的運行,看到人的生死,發現事物總是變化著的。自然界時盈時虛,并按照“時”消息,把從自然界中看出的“日中則反,月盈則食”,做為普遍規律,用以觀察宇宙,認為整個天地,整個自然界都有盈虛,變化是永恒的,即看待事物的觀點是聯系變化的。
二、《周易》中的辯證社會觀
《序卦》上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存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是有所措”這就是說,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是自然界的產物。從自然界分化出人,再到人類社會、國家組織以及禮義制度等等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逐步進化的過程。人類自身文明的進步,也是如此。包犧氏時期,人們“作結繩而為網署,以佃以漁”。到神農氏時,人們“祈木為耙,揉木為未,來褥之利,以教天下”,人類進入了農業時代。并且開始有了商品交換行為。到了黃帝、堯、舜時代,“垂衣裳而天下治”,有了宮室、衣服和舟、車等交通工具。同時,家庭、私有財產以及國家、軍隊等也相繼產生了。而人類社會按照這樣的規律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地發展、變化才逐漸形成了階級。《周易》運用這種哲學思想,描繪了人類社會早期的藍圖。
三、《周易》中的辯證人文觀
我們也可以從《周易》中體察辯證法思想主要體現在人事方面的論述。《乾卦》中就有關于人與社會的聯系方面的表述,以此說明了客觀條件對人類活動的重大影響。“初九”,龍處下位,所以“勿用”,九二”,龍在田,出潛離隱了,所以“利見大人”,“九三”,龍處下體之上,居上體之下,處于險地,所以應“夕惕若厲”。“九四”龍去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如躍在淵,為飛騰做好了準備。“九五”龍處中正位,所以是“飛龍在天”,大有作為。“上九”龍的運動超過了極限,引起了新矛盾變化,所以“有悔”。“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工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這是說,同一個人在同一個時代,因客觀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行動原則也應當不同。《泰卦》“九三,無平不肢,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泰卦的下卦是乾,到了末了,平可以變成不平,往可以變成復,沒有平而不阪的,沒有往而不復的。從這一卦可以明顯地看出《易》中關于事物發展的循環往復、變化無窮之辯證觀點。《易傳》還強調人們在事物相互轉化的情況下,當未雨調繆,防患于未然。它借《易經》既濟卦的卦象,闡述這一思想。“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既濟的卦象是下離上坎,即火在下,水在上,呈以水救火的形象。因此,人們處于矛盾雙方猛烈沖突的情況下,要善于引導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轉化。就總體而言,《易傳》強調陽剛。它根據乾的原理,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表現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進取精神。就事物的演變來說,《易傳》固然重視坤,但更重視乾,就是說,事物的完成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事物既成狀態的突破,因為這是新事物的開端。正說明一切完成是相對的,發展是無止境的。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中華民族產生了積極的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周易》這一哲學著作在樸素辯證法思想方面的相關論述所取得的光輝思想成就更是不容置疑的。歷代哲學家、思想家,都從《周易》吸取有益的思想營養,用以培植自己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尤其對中國辯證法思想史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來說,《周易》特別是《易傳》中的辯證法思想在對中國人民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人生哲學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文智.《試論<周易>中的生命哲學》,《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
[2]劉玉平.《論<周易>的陰陽和諧思維》,《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
[3]丁四新.《早期<老子>、<周易>“文本”的演變及其與“思想”之相互作用》,《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4]歐陽康、孟筱康.《試論<周易>的原初意義與現代意義》,《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
作者簡介:
劉澤原(1991.8.22—),男,漢族,陜西西安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中國哲學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新儒家。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