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歸來》作為張藝謀導演的經典之作,在電影改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從視聽語言到光線運用再到影調的細膩把控,都堪稱大師級。而且聯合了陳道明,鞏俐兩位老牌的表演藝術家,他們入木三分的表演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歸來》這部電影為中國電影改編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為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影視改編;鏡頭語言;影調
電影之所以被稱之為第七藝術,是來源于其獨特的藝術張力,能全方位的展現其想要塑造的藝術人物,使觀眾的主觀情感產生共鳴,從而使得所刻畫的人物深入觀眾的心中,使其達到“入戲”的效果。成功的電影大家往往能夠巧妙的使用視聽語言,使影視元素具有導向性,令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效果。
文學著作改編為電影劇本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中國最早的電影《定軍山》則是改編自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這樣的改編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隨后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便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煥發著無窮的生命力。《紅高粱》《駱駝祥子》《菊豆》《活著》《尋槍》等等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編作品,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電影《歸來》由張藝謀執導,改編自嚴歌苓的作品《陸犯焉識》,由鄒靜之編劇,陳道明、鞏俐、張慧雯等主演,郭濤、劉佩琦、祖峰、閆妮、張嘉譯等客串。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名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的在特定時代大背景下的情感糾葛的故事。
書中關于情感的刻畫十分的細膩,同時注重表現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令讀者心隨情動,細細的體味文字所帶來的感官沖擊,然而文字畢竟是蒼白的,有諸多的現實條件的限制,受讀者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知識構成的影響,不同的知識層次,不同的情感沖動,都會造成情感的誤差,固有一句諺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相較于文字,電影的優勢便凸顯出來了。傳播的實質: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關系。電影可以用被動的傳播方式,引導觀眾進入電影的劇情脈絡,環環相扣,按照導演提前設置的故事發展的順序,使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同時接受導演的思維。同時因為電影的構成需要諸多元素的合理搭配,否則就會顯得特別的空洞。
一、巧妙的運用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也可以將其稱之為蒙太奇思維,正是電影人巧妙的運用這種思維,使得電影更加的富有視覺沖擊力,同時可以通過鏡頭的組接,把握當前段落單元的影視節奏。例如《歸來》中在火車站的那場戲,鏡頭感十足,故事當前的發展需要快節奏的展現方式才能調動觀眾的感官從而達到高潮的效果。于是在火車站陸焉識逃跑的那場追逐戲中鏡頭大多使用的是主觀運動鏡頭,而且鏡頭的時間較短,而且運用節奏較快的音樂,同時搭配在場演員的面部表情,十足的調動了觀眾的情緒。這部電影的成功很大的一方面便是成功的將蒙太奇思維寓于故事情節中,合理的把控了影片的節奏,這也是紙質的書籍單靠文字難以望其項背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二、巧妙的畫面影調
眾所周知,畫面影調的使用可以很巧妙的表現影片的時間背景,空間背景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動。長期以來,色彩在電影中僅僅發揮再現客觀事物的寫實功能,只是后來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導演才意識到色彩的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不少導演甚至是獨具匠心地夸張和造假,強化某種色彩。色彩在這些導演的手中成為一種總體象征和表意的因素,從而起到了烘托環境、表現主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電影《歸來》中的最后一個畫面,漫天的大雪使得整個畫面都沉浸在一片銀裝素裹中。整個畫面的色調偏冷,不但突出當前大雪紛飛的魅力,同時也突出陸焉識心中無比的凄涼,和愛妻面對面的在一起,卻不能相認,其中的凄苦恐怕非常人所能思想。然而因著陸焉識對于愛妻的這份愛,他愿意陪著妻子一直的等待下去,你隨不識我,然我愿晝夜相伴。在寒冷的場景下充滿了溫暖。展現了愛的偉大,溫暖了每一位觀眾的心,而且電影采用開放式的結局,給觀眾無盡的遐想,也在無形中給電影加了分。
三、表演者完美的演繹
一個好的演員最大的挑戰往往是“入戲”,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藝術創作往往會使用夸張的表演元素,這就考驗了演員的生活閱歷。一個飽經滄桑,嘗盡人間冷暖的演員一定是一個傳神的演員。因這電影的藝術創造力使得觀眾常常誤將角色和演員本身聯系在一起,這是演員巨大的成功。演員一生都有面臨著不同類型的角色所帶來的心理挑戰。入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入戲便意味著演員需要用自己的思維去揣摩這個角色的心理活動,從而不能游刃有余,《歸來》這部電影在選擇演員的方面真是煞費苦心,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張藝謀導演對于藝術作品的認真態度。他選擇由陳道明和鞏俐來擔綱男女主角。陳道明和鞏俐塑造了許多成功的角色,他們的表演功底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常言道:“文武之道也,一張一弛”張弛有度,游刃有余是他們表演的最佳肯定。
通過以上簡單的論述,電影無限地散發著其藝術的魅力,正是因為電影的這些表現元素,使得電影成為人們閑暇之余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而且也正是這種表現形式使得電影門類眾多且形式多樣。文字的諸多限制成就了文學著作改編電影在銀幕上地位。
當然用書籍和電影從藝術的角度相對比本就沒有孰優孰劣,雖然書籍因為文字的諸多限制使得觀眾無法從感官的角度了解故事的情節,而且因為許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并不能靜下心來花大量的時間來閱讀小說,電影也正是因為這個優勢讓觀眾在短短的90多分鐘的時間里了解到書籍中可能需要花一天的時間才能看到的信息。然而也正是因為時間的限制,使得電影并不能充分的將整本的小說的情感元素,矛盾糾葛通通搬到電影中。只能將編劇覺得書籍中完美的橋段放到電影中來,這個搬運的過程也是受編劇主觀情感的支配,所以可能在敘述的過程中使得故事顯得并不能滿足所有的受眾的需求。所以文字和電影的存在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正是因為二者所獨有的這些魅力,才使得電影這個雖然涵蓋了前六種藝術優點的表現形式橫空出世,然而前六種藝術并未因為電影的出現而消亡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04).
[2]梁明.《電影色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08).
作者簡介:
劉麗娜(1992.5—),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專業。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