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丁曉杉
摘 要:司法部79號令規定:監獄對即將服刑期滿的罪犯,應當集中進行出監教育,大多數監獄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目前還在不能全面深入開展出監教育。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優勢,以服務出監教育為載體,強化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打造校監共建的出監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社會服務;出監教育;校監共建
出監監獄是指針對在押犯余刑較短的罪犯,在其即將刑滿釋放,回歸社會前一段時間,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社會適應性訓練,以提高罪犯職業技能、增強社會適應能力。[1] 服刑人員因自身知識和技能水平較低和社會的排斥、導致就業困難,對改造期間的刑事獎勵期望值較低,對監獄出監教育提出新的挑戰。
一、出監教育現狀
黨的十八大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從管理角度看,監獄是社會預防、治理犯罪的公共管理部門,其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主要是悔悟罪責、改過自新的守法公民和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提高刑滿釋放人員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勞動技能,回歸社會。
一般來講,如果在監獄中可以接受到很好的包括法律在內的教育那么服刑人員在釋放后會更容易找到工作在社會立足,有利于降低重新違法犯罪率。 [2]但是,實踐中多數監獄出監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出監教育內容單一化、出監教育流于形式或形同虛設。
(一)出監教育內容單一
一般來講,服刑人員如果在監獄中尤其是在出監前,能夠接受到很好的包括法律教育、職業教育、社會適應性訓練,那么服刑人員在釋放后會更容易找到工作,有利于降低重新違法犯罪率。目前大多數監獄由于自身資源條件的制約在出監教育中重視法制教育和社會適應性訓練,缺乏職業技能教育。服刑人員出獄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勞動技能,加上社會對刑滿釋放人員的歧視,就業困難,導致重新犯罪率不斷提高。因此在出監教育過程引入高等職業院校的職業技能教育優勢,加強職業技能教育,使刑滿釋放人員具備相關的職業技能,提高刑滿釋放人員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能夠有效降低重新違法犯罪率。
(二)出監教育方式陳舊
出監教育觀念與服刑人員的實際情況相對脫節,出監教育觀念落后,對服刑人員中出現的新問題重視不夠。很多監獄部分年齡、知識水平、個人經理和興趣愛好,采用“報告式”的大班教學,服刑人員對出監教育內容不感興趣。而服刑人員感興趣的職業技能學習需求,監獄方又沒有能力提供,導致出監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這就迫切要求針服刑人員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的特點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改變僵化的教育方法、陳舊的教育內容提高教育效果。
(三)出監教育缺乏系統性
出監教育是對服刑人員改造的重要環節,出監教育應以提高服刑人員的社會適應性訓練、職業技能教育為主,提高刑滿釋放人員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最終實現將服刑人員改造成不再犯罪的合格公民。但是,目前出監教育往往與其他教育改造環節相對脫節,各個環節互不配套。
例如現在普遍采用的監獄管理、教育改造、勞動改造這三種改造罪犯的基本方式在具體執行中也存在問題。[3] 目前多數監獄更加注重對服刑人員的勞動改造,把勞動指標作為對服刑人員的最重要的考核指標,忽視對服刑人員學習和教育環節。為此,科學系統地安排好出監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是出監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二、校監共建的出監教育價值分析
監獄職業技能教育的發展緩慢,多數監獄辦學條件有待進一步提高,由監獄對服刑人員提高職業技能教育受到多方面的制約。為此監獄法第64條規定:罪犯的職業技能教育,應列入所在地區的教育計劃。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校要增強社會服務。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4] 高職學院具有教學經驗豐富的專職教師,進入監獄參與出監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服刑人員職業教育的專業化和職業教育內容的多樣化。
(1)社會價值。服刑人員尤其是長期服刑人員,長期處于特定的空間和環境與社會脫節,出監前往往會產生恐懼心理。服刑人員教育改造要求是“讓罪犯適應社會生活、不再危害社會”[5]。
據統計,近幾年,我國刑滿釋放人員的重新犯罪率依然呈持續升高的走勢[6]。高職院校利用自身的職業教育優勢參與服刑人員出監教育,有利于提高服刑人員的就業、創業能力,使服刑人員釋放后能更好地回歸社會,減少重新犯罪,有利于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2)人力資源價值。目前我國在監服刑人員數百萬,大多學歷層次為初中及以下,年齡在 21-40 周歲之間的占 73.4%,其中 20-30 歲之間的占 46.3%; 31-40 歲之間占 27.1%[7]。 高職院校利用自身的專業、師資、設施設備等方面的優勢, 將服刑人員對職業技能的需求與高等職業院校所能提供的社會服務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校監共建對即將刑釋人員進行出監教育,提高服刑人員的法治意識、職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為社會提供具有生產要素性質的勞動者。
(3)法治意義。利用高職院校的資源優勢為服刑人員提供出監教育,立足于刑罰的同時,體現了教育改造的“人本”理念。每個公民都由接受教育的權利,服刑人員觸犯了刑罰,但仍是我國的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沒有被剝奪。利用高職院校的資源優勢對服刑人員提供職業教育,體現了“教育公平”的同時也體現了教育改造的“人本”理念。
三、校監共建出監教育新模式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參與出監教育的方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多為職業院校與監獄的合作對服刑人員進行短期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服務,使部分服刑人員收益的同時,高職院校也取得了對服刑人員提供職業教育的經驗。但這種合作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培訓需求不熟悉、合作的短期性、課程開發明顯不足。為此需要進一步探索校監共建的出監教育新模式。
(一)出監教育系統化
高職院校應與監獄機關充分研究出監教育的特點共同開發培訓課程。對職業技能需求,根據自身監獄的特點和服刑人員培訓需求,有計劃地組織專業教師進監對服刑人員進行職業技術教育。高職院校也可以進入封閉的監獄開辦其分支教學組織,促進對服刑人員的職業技術教育走向科學化和社會化。
(二)根據培訓需求,提供多樣化的職業技能教育
定期了解服刑人員的培訓需求,有計劃地開展服刑人員出監職業技能教育。在了解技能教育愿望和需求的基礎上,根據服刑人員的年齡、文化層次和工作經歷等,開展不同層次的職業技能教育。對于不能滿足的培訓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出監教育過程中的職業技能教育能夠滿足服刑人員的需求,切實提高服刑人員職業技能教育效果。
(三)突出個性化培訓需求
新的形勢下,服刑人員職業技能教育需求出現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迫切需要采用“小班化”教學模式,提供針對性強的個性化職業技能教育方案,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職業技能教育內容的可選擇性和直觀性。從而使服刑人員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一門以上的適用技能。
(四)提供完善的后續服務
對服刑人員提供出監職業教育的目的是使服刑人員在短期內掌握適應的職業技能,更好地實現就業,減低重新違法犯罪率。出監不僅僅是對服刑人員教育改造的一個環節,它關系到服刑人員是否真正受益,是否真正降低重新違法犯罪率。因此,刑滿釋放人員還應用電子郵件、QQ等現代通訊方式做好后續回訪和后續服務工作,指導刑滿釋放人員就業和創業,幫助解決工作遇到的問題,使他們更好地回歸社會。
總之,校監共建的出監教育模式是高等職業院校提高社會服務的方式之一,也是將出監教育落到實處的一種新模式,出監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受校監雙方的教育理念、教育課程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校監共建的出監教育內涵豐富性和教育方式的多樣化,需要高職院校和監管機關發揮各自優勢,多渠道探索出監教育的新模式,促進出監教育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洲文.出監監獄半開放運作模式設計初探——以罪犯回歸社會需求為由[J].改革與開放,2015(5).
[2]K.F.Lahm.Educationl Participation and Misconduct[J].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2009.
[3]趙荔.服刑人員全過程教育模式研究[J].遼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4]趙向軍,呂同斌等.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3).
[5]吳宗憲.犯罪心理矯治[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6]段峰.重新犯罪歸因分析與預防[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1(01).
[7]黃振東,徐一超等. 短刑犯出監教育對策研究與思考[J].中國司法,2005(8).
作者簡介:
趙紅(1971— ),安徽廬江人,高級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研究。
項目基金:合肥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基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出監教育模式探索—— 以安徽白湖監獄為例(201514SKA003)
(作者單位:1.合肥職業技術學院;2.合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