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杰



一、 引言
大連地區于2008年至2010年間設立了8家村鎮銀行,多年來村鎮銀行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迄今為止,針對大連地區村鎮銀行資金使用效率的研究尚屬空白,本文擬運用DEA方法,對大連地區8家村鎮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進行實證研究,以期對轄內村鎮銀行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有所裨益。
二、 研究方法與指標選擇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該方法由Charnes、Coopo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原理主要是通過保持決策單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的輸入或者輸入不變,借助于數學規劃和統計數據確定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面,將各個決策單元投影到DEA的生產前沿面上,并通過比較決策單元偏離DEA前沿面的程度來評價它們的相對有效性。DEA方法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以凸分析和線形規劃為工具的一種評價方法,應用數學規劃模型計算比較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對評價對象做出評價,它能充分考慮對于決策單元本身最優的投入產出方案,因而能夠更理想地反映評價對象自身的信息和特點;同時對于評價復雜系統的多投入多產出分析具有獨到之處。DEA方法的優勢在于,一是無須任何權重假設,而以決策單元輸入輸出的實際數據求得最優權重,排除了很多主觀因素,具有很強的客觀性。二是DEA方法假定每個輸入都關聯到一個或者多個輸出,且輸入輸出之間確實存在某種聯系,但不必確定這種關系的顯示表達式。
確定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是運用DEA模型研究銀行等金融機構效率的關鍵,而投入產出指標的確定學界尚存爭論,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選擇投入產出指標運用最多的是生產法、中介法和資產法。考慮到中介法對總體效率研究優于生產法,而生產法更適合研究分支機構效率[ Berger and Humphrey(1997)],本文將采用中介法選擇投入產出指標。筆者認為村鎮銀行將吸收的存款(用利息支出來表示)以及其他負債的資金轉化為各類貸款,從而獲取利息收入等。同時村鎮銀行的一級核心資本也是村鎮銀行可以轉化為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因此本文基于中介法,將投入指標確定為:核心一級資本凈額、利息支出和營業支出,而將產出指標確定為:利息收入和凈利潤。本文數據主要來源為銀監會1104系統G4A 合格資本情況表和G04 利潤表等會計報表,研究對象為大連地區8家村鎮銀行,數據采集時點定為2015年12月31日。
上述產出指標中,匯豐村鎮銀行及珠江村鎮銀行凈利潤均為負值,考慮到DEA模型對產出值的限定,筆者將上述兩組DMU的Y2產出值調零處理,及不存在產出。以下實證結果均基于這一前提。
三、 實證分析
本文利用DEAP 2.1軟件,對所選定的8家村鎮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進行DEA實證分析。
(一)靜態分析
2015年末,大連地區村鎮銀行平均綜合效率為0.961,整體資金使用水平尚可,其中2個決策單元綜合效率未達到1.000,即資金使用效率處于無效狀況,占總體的25%。只有珠江村鎮1個決策單元綜合效率低于全轄平均。從效率分解來看,純技術效率(PTE)均值為0.971,其中7個決策單元純技術效率達到1.000,即相對有效,占總體的87.5%。僅珠江村鎮1個決策單元低于均值,僅為0.712。規模效率(SE)均值為0.988,其中6個決策單元規模效率達到相對有效、規模報酬保持不變,占總體的75%。匯通村鎮、珠江村鎮2個決策單元處于均值之下,其中珠江村鎮規模效率為0.931,為全轄最低。就轄內整體來看,各決策單元資金使用綜合效率受純技術效率影響相對較大,受規模效率影響較小。純技術效率的相對掣肘指向轄內部分村鎮銀行在資金運用的管理能力、信息與技術使用以及業務發展的能力還亟待加強。
(二)動態分析
2012至2014年末,大連地區村鎮銀行平均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如下表所示。
以綜合效率角度來看,大連地區各村鎮銀行平均綜合效率自成立以來,總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13年較2012年的增長較快,指向村鎮銀行成立初期隨著業務的開展,資金運用效率的迅速提升。但2014年末達到峰值之后,2015年并未保持繼續增長。以純技術效率維度來看,早在2013年末就已經達到峰值,其后兩年均呈下降趨勢,成為拖累綜合效率進一步增長的主因。以規模效率計,歷年規模效率穩步增長,在抵消純技術效率下降影響的同時帶動綜合效率增長并保持在當前的水平,表明大連地區村鎮銀行在經過初創階段之后,逐漸向效率規模靠攏,但尚未達到最優規模。
(三)比較分析
1.不同地域發起行設立的村鎮銀行分析
以主發起行地域區分,將各決策單元分為本地行發起和異地行發起兩組,以便進行比較分析。其中本地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包括匯通村鎮、鑫匯村鎮和長興村鎮3家,其余5家為異地行發起。本地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平均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別為0.992、0.971和0.988,分別比全轄均值高3.13、2.9和0.43個百分點;而異地行發起的村鎮銀行三項效率指標分別為0.942、0.953和0.986,分別比全轄均值低1.86、1.8、0.18個百分點。這指向本地行發起的村鎮銀行資金使用效率顯著高于異地行發起的村鎮銀行,本地主發起行確實能夠資金運用方面給予村鎮銀行更多的決策支持與技術指導。
2.不同類型發起行設立的村鎮銀行分析
以主發起行背景區分,將各決策單元分為城商行發起、農商行發起和其他類型銀行發起三組。其中城商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包括匯通村鎮、聯豐村鎮、蒙銀村鎮、鑫匯村鎮4家,農商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包括長興村鎮和珠江村鎮2家,其他類型銀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包括匯豐村鎮銀行和浦發村鎮銀行2家,分別為外資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發起設立。城商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平均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別為0.994、1和0.994,分別比全轄均值高3.33、2.9和0.63個百分點,指向城商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在資金運用效率,尤其是純技術效率方面進步較快。農商行發起的村鎮銀行三項平均指標分別為0.856、0.883和0.966,分別比全轄均值低10.5、8.85和2.25個百分點。考慮到村鎮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身份與支農支小的發展定位,擁有涉農股權背景的該組村鎮銀行反而在資金運用的各方面均處于劣勢,作為主發起行的農商行在經濟逆境之下的資金運用能力短板顯現無遺。其他類型銀行發起的村鎮銀行三項指標均到達1。該組兩家村鎮銀行在純技術效率保持了相對有效的水平,指向外資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在資金使用純技術效率方面優勢明顯,而原本成為瓶頸的規模效率也已達到有效。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下行期,信用風險加速暴露,充分運用資金也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匯豐村鎮銀行2015年末的大幅虧損即是例證,足以引起同業重視。
(四)投影分析
2012至2015年末,存在資本投入、利息支出及營業支出投入冗余的DMU數量均為1個、0個、2個和1個。2015年末,三項投入均存在投入冗余的是珠江村鎮銀行,其資本冗余率為46.68%,利息支出冗余率及營業支出冗余率均為23.53%。指向該行資金使用效率的首要問題是資本未得以充分運用。2012至2015年末,存在資本投入、利息支出及營業支出投入冗余的DMU數量均為1個、0個、2個和0個。說明大連地區村鎮銀行在產出方面較投入方面有較為明顯的進步,其盈利能力與資金投入體量匹配度有所提升。
四、 結語
本文的實證結果發現:大連地區村鎮銀行資金使用效率整體水平不高,尚有個別村鎮銀行處于無效狀態,異地發起行設立的村鎮銀行資金使用效率低于本地發起行設立的村鎮銀行。城商行發起的村鎮銀行資金運用的純技術效率提升較快,農商行發起的村鎮銀行并未充分體現涉農股權背景在支農支小資金運用方面的優勢,全方面落后于轄內均值,股份制銀行與外資銀行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在保持純技術效率優勢的同時,大幅提升了規模效率,達到了相對有效。基于投影分析,得出各村鎮銀行產出端資金運用較投入端進步更為顯著,盈利能力與資金投入體量更加匹配。
根據各村鎮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現狀,本文認為:對于資金使用處于DEA有效的各家村鎮銀行,可以在保持主營業務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資本金與營業支出投入,以及大力擴充存款規模。而對于存在資本冗余、利息支出冗余及營業支出冗余的各家村鎮銀行,粗放式大規模資金投入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可提足撥備的基礎上,嘗試分紅激勵,并著力壓降營業成本。僅僅依靠大量的資金投入已不能促進村鎮銀行配置效率的增進或改善,只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才能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因此,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是激發村鎮銀行增長潛力、提升服務質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