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玲
摘 要:群眾廣場舞蹈是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也是現代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給予了群眾廣場舞蹈編排更大挑戰。本文結合多彩貴州的特點和群眾廣場舞蹈編排的經驗,探討了群眾廣場舞蹈創作的經驗與方法。
關鍵詞:群眾廣場舞蹈;多彩貴州;創作方法
一、群眾廣場舞蹈現狀與發展趨勢
群眾廣場舞蹈與其他群眾文化一樣是起源于勞動,是人類精神生活需求的表達方式。我們的祖先,為了想要表達捕魚、狩獵、收獲食物的愉悅心情,但是多以歌舞表達形式居多。假如群眾廣場舞蹈不具有“自娛性”,也就無法成為群眾廣場舞蹈了。
十八大結束后,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較快發展,人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古語有言“民以食為天”,當人們在解決了自身溫飽問題之后,就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文化需求方面。所以,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審美思想與要求也產生了較大變化。隨著改革的浪潮,將群眾廣場舞蹈傳統思想進行了巨大的沖擊,人們也不會再滿足于四五十年代中的“秧歌腰鼓”等民間舞蹈,傳統觀念也發生了從單一到多元化的轉變。最重要的是參與,民眾從自身投入展示了生命的律動,進而獲得了自我審美價值與生活情趣。所以,群眾們也為了增強自身體質、消除了疲憊、陶冶情操,不自覺地進入到自我娛樂的天地之中。在廣場上,在家庭中翩翩起舞,并且能夠從舞蹈活動中去獲得健康、歡樂、友情、愛情等。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不斷發展,經濟繁榮昌盛,群眾廣場舞蹈也逐漸自發地普及與提高,在內容表現方面更為豐富多彩,從多角度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狀態與審美需求。所以,群眾性舞蹈活動的發展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漸增長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二、新時期群眾廣場舞蹈創作思考
1.選材緊扣民族特點
從古至今,貴州一直是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不僅有著豐富的礦物資源,而且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個,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與當地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通。它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無形的精神文化遺產,是一座豐富的民族舞蹈文化富礦,值得我們傳承與發展。貴州的少數民族廣場舞蹈是貴州少數民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終與貴州的水稻文化、崖畫文化、身體文化、音樂文化、植物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等眾多領域保持著諸多內在聯系與外在聯系。少數民族廣場舞蹈作為一種以人體為載體的社會文化形態及藝術領域里產生的一個藝術門類,具有以下特點。
貴州少數民族廣場舞蹈具有久遠的源頭,在各類文化藝術中,貴州的舞蹈萌芽出現的時間早,盡管后世的人們為之增加了新的形式與內容,但許多地區仍然保持著古老的遺風。如藏族的《曲卓》及拉祜族的耕作舞蹈都是對古老農耕動作的原樣模仿。一定的民族居住在一定的地域環境內,他們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同時也一并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這一特點是在各民族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發展中自然形成。很多宗教的方式均以舞蹈的形式表示出來,因此宗教性的民間舞蹈隨著不同民族和環境反映著不同民族情感,貴州的少數民族大多信奉佛教,可從貴州某些少數民族舞蹈中看出貴州人民的崇拜性、信仰性的宗教觀念。最為突出的就是佤族人民原始的《祭鼓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地域是民間舞蹈在空間的表現特征。它是在一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并顯現出的,很多特征是由地理環境的影響決定。貴州少數民族廣場舞蹈文化也是在一定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孕育生成,其基本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該民族生存環境所提供的物質條件。
2.選材緊扣多彩貴州的特色
“多彩貴州”是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社會文藝界而舉辦的濃墨重彩地宣傳貴州文化的省內全民參與活動,從鄉到縣到州到省,近十萬人參與歡騰起舞,經過激烈的比賽和層層篩選,許多被埋藏于黔中大山深處的優秀舞蹈作品在這項比賽中脫穎而出,因此,“多彩貴州”系列活動成了貴州民族文化的一個展示窗口,是外界認識貴州、了解貴州的一個重要渠道。簡要地說,“多彩貴州”是通過主打多樣性民族文化而獲得成功的,社會關注多彩貴州,其實也就是在關注貴州苗、侗、水、彝、布依等世居民族的文化。這項活動培養了不少舞蹈新人才,使我省的舞蹈藝術作品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并不斷提升藝術水平。同時,“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又推出了眾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質兼具地域性、時代性的優秀舞蹈藝術作品,代表貴州與全國的優秀作品同臺競技,相互學習,增進了外界對貴州世居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通過結合“多彩貴州”活動,來創作出一個較好的群眾廣場舞蹈作品,不只是要娛人耳目,并且需要扣人心弦,呼喚起人們內心崇高、和諧優美的情感,給予人們一種美的享受。創造出的每個作品,都不是對于現實的簡單模仿與重現,而是對其進行了理想化的改造。所以,我們在舞蹈創作過程中要善于對每個專業學科學習與借鑒。例如可以學習戲曲演員學習做戲的細膩,引人入勝。舞蹈者必須要緊抓作品的內在靈魂,用情感來打動觀眾。舞蹈與其他藝術一樣,一定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中國的舞蹈藝術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要敢于汲取西方芭蕾與現代舞技巧,甚至是體操運動的造型來拓展舞蹈創作中的缺陷。在構思過程中,需要將創作者的思想寄托于舞蹈人物形象上,大膽汲取其他藝術類別的精髓,進而促進舞蹈創作的發展。
3.堅持群眾的審美文化價值取向
這一原則十分重要,關系到群眾廣場舞蹈怎樣真正體現出為群眾的根本的目的和宗旨。因為歷史不斷發展并實現從實質上來說是人類文化價值思想的體現,而群眾是社會創造文化的主體,是有目的地進行歷史實踐活動,進而促使自身價值實現并成為了歷史的主體。舞蹈作品因此必須要充分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廣度,體現出其豐富性、獨特性特點。舞蹈創作者必須要以群眾審美取向作為創作的出發點與歸宿,也就是將群眾的思想感情與審美思想作為舞蹈作品的構成與存在。
總而言之,群眾廣場舞蹈的生命力在于時代性,在現實社會實踐過程中開展,只要堅持為群眾而創作樹立起正確的創作信念,堅持為表現群眾而把握自己獨特、正確的創作路徑,就一定能夠促進新時期群文舞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翎.新時期群眾舞蹈創編探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06)
[2]周燁.群眾舞蹈活動的發展和作用[J].大眾文藝,2010(10)
[3]魏利東.群眾舞蹈藝術的廣泛性[J].戲劇之家,2010(03)
(作者單位:貴州省貴定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