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云
摘 要:長期以來,由于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土地流轉勢在必行,實施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是增加農民種糧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從隆陽區辛街鄉當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特點及存在問題和發展前景展望等方面,闡述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實現農業機械化。
關鍵詞:糧食;勞動力;農業機械化;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036-02
農業機械是優良耕作栽培方法的載體,它擁有人畜力無法比擬的動力和持續力,可以實現人工達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質量、先進技術和作業方式,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節本增效;在災害天氣下利用機械可以完成就地搶收搶種。農機在抗災救災中,為恢復生產和災民生活起到了人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辛街鄉農業機械化發展概況
(一)辛街鄉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辛街鄉位于隆陽區保山壩南部,距隆陽城區15公里,分別與西邑鄉、蒲縹鎮、漢莊鎮、施甸縣水長鄉、老麥鄉等交界。2014年國土總面積141.33平方公里,全鄉轄18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232個村民小組,共有20 532戶、68 823人。實有耕地面積61 189畝,其中田27 862畝,地33 327畝。
(二)辛街鄉農業機械化宣傳發展初始期
近十多年來,每年到4—5月份小春收獲和大春栽插及9—10月份秋收秋種這兩個農忙時節,市、區農機推廣站每年都到辛街鄉組織2~3次農機耕地和機械收割現場觀摩會,準備買農機的人還現場親手操作農機,學習機械收割、耕地的技術;另外,2008年以前,每年都有外地農機來辛街鄉幫助農戶機收和機耕,農機跨區作業獲得快速發展。
自從國家出臺良種直補、農機購機補貼等相關政策以后,農業機械化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這種大環境下,辛街鄉的農業機械快速發展。
(三)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
2012年3月20日,辛街鄉成立了第一個農盛農機專業合作社,購進1套聯合收割機、1輛東風牌沼氣車、久保田大中型拖拉機1臺、久保田攏墑機1臺、插秧機兩臺;杜家烤煙專業合作社同時也購買了3臺大中型拖拉機;經銷商陶有寬代農戶申報120臺微耕機,3臺大中型拖拉機;經銷商李如軍代農戶申報申報85臺微耕機,兩臺大中型拖拉機,共計農機購機補貼78.25萬元。
至2013年末,農盛合作社擁有旋耕機18臺、插秧機16臺、龍舟旋耕攏墑機1臺、農用運輸農機專用工程車1輛,后勤服務皮卡車1輛,后傳動農用運輸拖拉機4輛。
(四)農機化快速發展期
2013年,辛街鄉購機19兩臺,國補資金61.56萬元,省補資金34萬元,合計95.56萬元;2014年購機29臺,國補資金54.72萬元,省補資金45萬元,合計99.72萬元。2014年新增了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辛街鄉農機協會。拖拉機由18臺增加到704臺,其中大中型耕地拖拉機25臺、每天可耕整地500畝,小型旋耕機615臺、每天可耕整地2 460畝,新增了水稻育秧播種機兩臺,水稻插秧機19臺,其中自走式插秧機5臺、每天可插秧200畝,手扶式插秧機14臺、每天可插秧280畝,稻麥聯合收割機8臺、每天可完成收割240畝,排灌動力機械307臺,脫粒機械386臺,農產品初加工動力機械355臺。
2015年辛街鄉共購機40臺,國家補助金額12.62萬元。其中農盛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增農機15臺,即微灌設備10臺,深松機1臺,旋耕機兩臺,噴桿機噴霧機兩臺;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增22臺,微灌設備10臺,噴桿機噴霧機兩臺;其余3臺(1臺微耕機和兩臺旋耕機)為3個農戶個人購買。
(五)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成效
2013年,農盛在胡家、杜家兩個村實行機插秧全程作業300畝,每畝收農戶290元;每畝機收180元,而人工作業需710元,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530元。
2014年,農盛和利民兩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實行水稻機械化播種、機插秧及機收面積800畝(其中農盛500畝、利民300畝),涉及50戶。人工作業,每畝需花費1 200元以上,機械作業每畝交520元,每畝可節約680元,800畝面積可節約54.4萬元。其中有3戶種植大戶:第一戶是杜家村上杜自然村村民杜文會種植面積19畝,共計節約12 920元;第二戶是胡家村張春金種植水稻面積11畝,共計節約7 480元;第三戶是鄒里村鄭國愛種植面積106畝,共計節約72 080元;該農戶機械化種植小麥6畝,每畝需280元,而人工作業每畝需320元,每畝節約40元,6畝共計節約240元,兩項共計節約2 320元。而且還幫助外鄉機耕達5 000多畝,收割麥類、水稻4 000多畝。
2015年農盛合作社水稻實行全程機械化3 000畝,小春僅機耕的面積達11 000畝;利民合作社大春機械收割面積200畝,小麥機耕面積100畝;機插500畝。大春全程機械化每畝需630元,人工作業每畝需900元,水稻機械化作業每畝可節約220元,3 200畝可節約70.4萬元;小春機耕每畝100元,人工播種每畝180元,機收每畝120元,3項合計每畝400元;人工作業僅起溝和播種兩項每畝要450元、收割及打好麥子每畝要450元,合計900元。實行機械化每畝可節約成本500元,11 100畝可節約成本555萬元。
二、辛街鄉農業機械化發展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特點
1.在發展體制上,鼓勵和支持農民、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合作組織自主購買使用農業機械,初步形成了以農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和多種所有制經濟競爭并存的發展格局。
2.在發展機制上,面向社會和市場,進行有償服務,積極推進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初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各級政府示范引導的發展機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機化結構性問題突出,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設施農業設備、畜牧業機械裝備水平與農業生產需求不相匹配。
2.農機專業化服務組織配套設施不完善、服務能力弱,一是農用柴油價格較高;二是購機成本大,資金周轉困難;三是沒有固定的停放場地和機庫;四是農機手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
3.農機化投入渠道單一,雖然購機補貼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但是國家農業開發資金、地方財政投資、社會資金及企業投資用于農機化項目的投資太少,不能滿足農機化發展的需求。
4.村與村之間發展有差距,一是經濟發展相對不平衡,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緩慢;二是經濟發展不均衡,山區和壩區村之間差距大,三農問題突出;三是教育落后,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四是地域分散,氣候獨特,農作物種植差異大;五是山區的耕地條件不適應現有機械技術性能的發揮。
三、辛街鄉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展望
(一)多渠道增加投入是農業機械化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1.建立農民購機的補貼機制,在繼續爭取、實施好國家、省財政購機補貼政策的同時,市、區爭取資金、適當補貼。
2.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采取投入補貼形式,在一定范圍內加大政策性貸款、貸款貼息和貸款擔保。
3.金融機構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購置、更新農業機械要給予借貸支持。
4.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導、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投資為主體、社會資金和銀行借貸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5.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對購買農機的農戶給予一定的燃油補貼,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政府更應該加大對農機的扶持力度,保證農機化工作健康、穩定地發展。
6.加強科技推廣培訓、使農機與農技高度統一結合,做好“宣傳、培訓、服務”。
7.積極爭取項目是發展的重要支撐,主要是爭取國家購機補貼項目、農機裝備項目、農機化先行等項目。
(二)農業機械化將在更廣泛的生產領域受到重視
1.新產業就是農機化發展新的突破口,烤煙是辛街鄉的支柱產業,2013年、2014年及2015年烤煙面積分別為19 805畝、15 390畝、11 800畝,機耕率達100%,辛街鄉有烤煙播種機6臺,每臺每小時可播種60盤,目前現有的旋耕機、播種機、植保機,為烤煙生產提前節令移栽,提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外,煙草公司給種煙戶每畝50元的燃油補貼,這極大地調動了農戶使用農機的積極性,以此為契機和切入點,推動辛街鄉農機工作的開展。
2.農業生產的多領域和多環節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發展空間,2015年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3 000畝,僅占總面積2.6萬畝的11.5%;辛街鄉壩區機耕率已達80%,半壩區機耕率達40%左右;40%以上的麥類、40%的水稻已實現機收,農產品加工、包谷、林業、漁業、畜牧業機械化作業相對較低。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3.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工業、物資、物流、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上,為實現農業機械化提供了必要條件。
4.城市化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勞動力緊缺和農業高強度體力勞動等形成對農業機械化的依賴越來越強烈,使農業機械化替代人畜力的愿望最終實現成為可能,這必將促進今后農機化全面、快速的發展。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