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珉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他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之中。”古人云:“文以載道。”可見,高中語文教學與道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最能深深震撼我們的心靈: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成功的道德準則。”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佳時期,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利用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瑰寶,把文字的訓練和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的日常訓練中呢?
一、開發必修,挖掘教材寶藏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通過必修課的學習,學生要“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會讀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那么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達到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融會貫通、相輔相成,也就成了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其實,語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其中“以意逆志,知人論也”就是進行德育滲透的最好途徑。在學習的過程中,找自己最得意或最感興趣,最有特別之處的作者,了解其生平故事,思想觀點,經典語錄,相關評述,可以使學生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解讀文本。
二、利用選修,品讀諸子風采
翻開語文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其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郁、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先秦諸子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不僅有益于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而且可以把它們同學生面臨或關注的人生問題結合起來,啟發他們做相關的思考。如,在學習孔子、孟子的儒家作品時,就要感受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感受其心靈的偉大、思想的深邃、智慧的超凡和力量的勃發,同時也要重點引導學生“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
三、捕捉材料,書寫亮點人生
俗話說“文如其人”“文為心聲”,作文是心靈的寫照。可見德育與作文教學關系甚密。針對學生在作文中出現的貪圖享樂,消極避世,以自我為中心,讀書無用論,情感淡漠的現象,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取向,樂觀的精神培養,及真、善、美的人生追求的道德教育,任重道遠,勢在必行。要想做到德育在作文教育中的更好滲透,我立足于學生的思想動態和作文水平,采用學生優秀作品展示,演講課堂辯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全員參與,在活動中不僅熏陶了學生的情感,端正了學習態度,而且還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就是用筆來說話,要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由此可見,作文與做人是分不開的,它是一個展示作者思想、知識、情感、意志、能力的綜合過程。那么如何捕捉材料,積累素材,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書寫靚麗的人生,抒發美好的情愫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積累背誦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古典詩文,從中感受杜甫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云壯志;品析歐陽修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賞析蘇軾那“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愛國之情,讓學生在品讀中充滿熱情、激情、豪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愛國情懷和精神魅力。
四、注重合作,培養健全人格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標的特點,要便于指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自己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遵循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原則,在教學中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讀書習慣。在合作探究中發揮自己的個性,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切實促進學生在學習合作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普遍進步,從而增進學生間的感情交流,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在合作中,自尊、自重、自愛、自強,共同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以寬容之心,豁達之境,感恩之懷,注重團結協作,求真求美,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正義感,把我們的學習任務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化繁瑣為簡潔,使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真正地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正確運用合作手段,培養健全人格,讓每個人都終身踐行,終生受益。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就要善于結合具體的文本內容,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深刻挖掘思想教育的內涵,又要進一步設計滲透方向,在傳道授業解惑中,把握時機適時滲透,處處熏陶感染,使之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課堂效果。和諧施教、悉心育人,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學習做人,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教育教學中的滲透途徑,以德為先,變“教書”為“鑄魂”,化“知識”為“智慧”,變“行為”為“素養”,積“文化”為“品格”,幫助學生先成“人”再成“才”,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讓思想情感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整個課堂里和現實生活中。
參考文獻:
陳芳.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思考[J].喀什師范學院,2013(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