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萌 吳晶晶


摘 要:據商務部統計,70%的中華老字號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20%勉強維持,僅10%蓬勃發展。究其原因,品牌老化。品牌老化,是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下降導致品牌在市場中“受冷落”的現象。目前,源和堂經營上內外受困,表現出對市場競爭的不適應性。通過深度研究泉州百年老字號——“源和堂”蜜餞的歷史、經營現狀和消費者評價,從品牌管理理念、品牌定位、品牌知名播等七個方面,對源和堂品牌老化現象進行分析。
關鍵詞:老字號品牌;品牌老化;源和堂
中圖分類號:F71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070-04
品牌成為企業又一個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消費者追求的不只是 “物美價廉”,而是更多的價值。品牌老化是老字號的通病,是阻礙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中華老字號數量的嚴重萎縮,說明老字號品牌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不適應性,如品牌文化觀念淡薄、管理因循守舊、市場定位缺乏個性等。
一、源和堂品牌的歷史與經營現狀
泉州源和堂有限公司始于1916年,由僑屬莊杰趕、莊杰茂兩兄弟獨資創辦,有近百年的歷史。源和堂經歷了一輪生命周期:
第一,出生期:20世紀30年代。有文人為之提字“源水和甘、和末配制”,橫批“堂上家人”,該對聯有贊譽精制蜜釀之意,“源和堂”就此問世。1937年,源和堂資本積累已達5萬銀元,年產量150噸。
第二,成長期:20世紀40年代。抗戰勝利后,源和堂蜜餞在國內外銷售量猛增,年營業額達50萬銀元(相當于2 000多萬元人民幣)。之后,源和堂增設分廠、門市部和代銷點,企業規模擴大。
第三,成熟期:20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1954年公私合營興起,有4家食品企業并入源和堂,此時源和堂資產共計25.65萬元,工人105人,廠房面積5 253m2。1955—1960年,源和堂加大技術和設備的投入,產品種類增加,銷售業績上升,成為全市食品行業的標桿。
第四,衰退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改革開放之后,競爭者增多,具有一定規模的本土休閑食品企業至少十幾個;農家自制的蜜餞,憑借價格優勢,市場份額不容小覷。源和堂處在被消費者淡忘且經營乏力的狀況,近幾年的年銷售額約300萬人民幣,較鼎盛時期,相去甚遠。
通過實地調查源和堂直營店及周邊的商業環境發現,源和堂直營店經營內外受困。店員大都是臨近退休的中年女性,因為門市生意清淡,她們上班比較松散;盛裝蜜餞的工具簡易陳舊;店牌上“百年老字號”的LED燈部分已經不亮了。另一方面,周邊300米范圍內分布著七八家個體蜜餞零售店,店鋪面積不及源和堂,但產品種類、銷售情況、店鋪人氣度明顯優于源和堂,特別是春節前期,差距更為明顯。
企業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業價值觀體系的外化,在源和堂與周邊同業經營情況的對比中,盡管采用的是描述性的文字,但不難看出源和堂缺乏競爭力,品牌文化難以吸引消費者。
二、源和堂品牌老化現象的調查分析
以泉州源和堂蜜餞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從品牌管理理念、品牌定位、品牌知名度、企業銷售情況、產品及包裝、銷售渠道和品牌傳播等七個方面,對源和堂品牌老化現象進行分析。
(一)品牌管理理念較薄弱,缺乏現代管理意識
源和堂品牌老化首先表現為管理理念薄弱和缺乏現代管理意識,致使品牌的附加值萎縮、影響力減弱。完整的品牌發展道路始于品牌創建,經歷名牌建設與保護,逐步形成品牌內涵。
源和堂蜜餞的創始人莊氏兄弟,在1956年公私合營之前完成了品牌的創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源和堂成長為全省蜜錢行業的老大,進入東南亞市場。1995年、1996年源和堂開始走下坡路;2000年,源和堂在銷售量、銷售總額、銷售利潤、市場占有率、知名度等方面均呈現出下降趨勢;2005年,源和堂公司嘗試“公私結合”——與民營企業聯姻,雖然民企老總有遠見、很用心,但是從市場反應來看效果并不顯著,經營上仍面臨著窘境。
(二)產品定位過時,目標市場存在局限性
1.產品市場定位滯后。成功的市場定位應包含四個方面:產品定位、企業定位、競爭定位和消費者定位。產品定位應該緊隨時代腳步,準確的定位是產品贏得市場的關鍵。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源和堂蜜餞能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主要歸功于清晰的產品定位。東南亞的華人生病時習慣看中醫,為減輕中藥有強烈的苦感,藥店老板會贈送患者們一點蜜餞作為“藥配”;對于當時的泉州人來說,源和堂蜜餞是不止是藥配,更是高級食品,多在重要日子招待客人或作為禮佛供品,因此源和堂便成為了“泉州蜜餞”的代名詞。
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同業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蜜餞產品、休閑食品紛紛涌入泉州市場。而源和堂在產品定位上依然以“藥配”和“敬佛供品”自居,跟不上時代步伐,被年輕消費者視為“老家伙”,嚴重影響了源和堂的形象。
2.目標市場存在局限性。從近幾年的銷售情況來分析,源和堂主要的顧客有三類:一是來泉觀光的游客,二是前往舟山禮佛的本地香客,三是50后、60后鐵桿粉絲。
(1)小部分來泉州觀光的游客成為源和堂的主要消費群體。數據表明,來泉州觀光的游客數逐年上升。其中,自2011—2014年泉州開元寺香客人數基本保持在平均每天6 000~
8 000人次,七成是觀光團,而本地市民多為禮佛,供品種類多樣,以小吃、鮮花和水果居多。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僅小部分游客在源和堂業務員引導下購買蜜餞。(2)到舟山禮佛的泉州香客購買源和堂蜜餞,多屬于偶然或一次性消費行為。到舟山禮佛是閩南人的一件大事。這個群體數量相當龐大,但有多少的本地香客會選擇源和堂呢?從隨機的近千名本地香客的訪問中發現,他們在選擇供品時較多選擇到菜市場內購買,主要原因是價格和一站式的便捷。與之相比,源和堂只賣蜜餞,且價格要高出20%~30%。香客到舟山禮佛,除了團費用支出外,還有香、金、燭等其他支出,所以大多數香客只有在供品支出上盡力壓縮。(3)50后、60后鐵桿粉絲的購買力趨于下降。50后、60后對源和堂有特殊情感,但他們已進入老年,無論經濟收入還是消費能力,都不斷下降。
(三)品牌的知名度逐漸下滑,特別是在年輕消費群體當中的表現更為顯著
品牌知名度有三個層次:品牌識別、品牌回想和第一提及知名度。我們對源和堂品牌現狀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在收回的1 400份有效問卷中,有兩個調研數據可以充分表明,源和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發生了變化:
1.品牌識別度,是品牌知名度的最低層次。“您知道以下哪些是泉州中華老字號?(可多選)”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是,725人選擇“泉州源和堂蜜餞”,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知道源和堂,其中還有195人表示消費過或品嘗過源和堂蜜餞。
2.品牌聯想是消費者看到某一品牌時,記憶中迸發出的對該品牌的一切想法,包括感覺、經驗、評價等,它影響著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購買決策。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源和堂產品的好評并不突出。
3.品牌知名度的最后一個層次是第一提及知名度,指在未經提示的情況下,主動記憶且第一提及某品牌的消費者占所有消費者的比例。這是品牌知名度的最高層次。“是否了解源和堂的相關廣告或宣傳”的調查結果顯示,僅240人知道源和堂在本地報刊和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上做過推廣,占被調查者總數的17.1%;其中僅60人知道“源和1916”與泉州源和堂蜜餞有限公司有關系,因為他們曾經收到產品展銷的相關信息,至于兩者的關系如何,能清楚表達的人寥寥無幾。其余的1 160位被調查者均表示沒聽說過或沒有印象。
(四)銷售收入嚴重萎縮,市場占有率低
1.關于銷售收入情況分析。上述源和堂公私合營前至2012年的銷售數據顯示,源和堂的銷售收入出現嚴重萎縮,員工數量銳減。廠區員工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接近退休,近幾年集團沒有招聘工人,以致工人總數逐年減少;現有的生產設備是20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投建的,陳舊過時,不景氣的銷售業績使得源和堂沒有能力更新設備,企業經營陷入惡性循環。
2.源和堂目前的市場占有率情況分析。此次被調查者中有1 075人來自大泉州地區,包括安溪、永春、德化、惠安、南安等地;50人來自于漳州,還有275人來自于福建其他地區,主要集中在福州、寧德、三明和南平。被調查者年齡主要集中在18~30周歲,另外有將近1/6的被調查者年齡在30~50周歲之,結果顯示:過半的被調查者知道該品牌,當中195人買過或品嘗過源和堂的蜜餞,僅25人給出好評。當被問及是否會選擇蜜餞作為零食時,調查結果(如下頁圖所示)。
從調查數據分析可得,源和堂品牌在泉州市場上,占有率出現下滑趨勢。
(五)產品包裝過時陳舊,無法吸引消費者
當產品的同質化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企業拿什么吸引消費者?著名的杜邦定律指出,大約63%的消費者根據商品包裝來確定購買決策。所以對于80后、90后、00后的年輕消費主力軍來說,只有當吸引、關注、接受和認同一并實現,他們才會掏腰包,這就是眼球經濟。一個老練的經銷商拿起產品看看包裝就能大致判斷出其市場表現。因此,企業必須重視并且充分利用包裝的影響,才能完成產品推廣和品牌建設。
部分源和堂產品的包裝還在沿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設計。老包裝固然會喚起消費者對品牌歷史的關注,但容易被年輕消費者忽視;陳舊的包裝因為缺乏新鮮感,成為落伍的象征,因此根本無法刺激消費者的欲望,更易產生反感。
(六)銷售模式簡單,分銷渠道體系單一
源和堂以自營模式為,銷售模式比較簡單。泉州本地僅3家門店,分別是中山店、園區店和新華店。從地理位置上看,3家門店地處老城區的同一商圈之中。原源和堂黨支部書記賴先生介紹,2005年源和堂的銷售業務被一私企承包,產銷已經分離,只有中山店的經營和人員安排由集團公司直接負責,其他2家門店由承包商統一管。承包商雖在產品包裝上嘗試創新,但生產部門與銷售部門獨立核算,缺少溝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產銷脫節,民營資本的介入沒能使源和堂得到跨躍式的提升。源和堂銷售渠道單一,分銷渠道體系不健全,忽略網絡營銷,僅靠3家門店來支撐源和堂的全部銷售,無論是對營業額還是對品牌傳播都是不利的。
(七)品牌受眾范圍窄,缺乏現代品牌傳播手段
“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憑借快捷獲取資信的優勢,迅速發展;各種手機APP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成為了商家宣傳推廣的新渠道。但在品牌傳播方面,源和堂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認為,不需要品牌宣傳。近幾年泉州人關注“源和堂”得益于文創園——“源和1916”的建立。但是源和堂沒能借助文創園加強品牌推廣,而是選擇一家本地報社,做禮佛供品的廣告。其宣傳內容單一,宣傳手段過時,目標群體狹窄,無法吸引年輕消費者眼球。
三、總結與啟示
任何品牌都會經歷生命周期,牌子老是客觀現象,但品牌老化有主觀因素。品牌老化不是時間和消費者的過錯,而是品牌倚老賣老、不思上進、坐吃老本的結果。品牌價值源于品牌的歷史和文化,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最好方式。創建一個三年的品牌不易,經營三十年的品牌艱難,守住百年品牌,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作為一個經歷風雨的老字號,源和堂見證了泉州百年的歷史變遷。對于源和堂品牌老化的現象除了惋惜,我們更多的是思考:老字號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內外兼修:
一是內修品牌文化意識和管理理念,把盤活老品牌作為團隊凝聚力重建的途徑,提高企業內部管理與市場競爭機制的匹配度,從觀念上適應市場。
二是外練市場洞察力和商業知覺,找準品牌定位,關注產品的工藝、包裝、銷售與推廣,重鑄老字號核心競爭力,喚起消費者記憶,提高品牌美譽度和忠誠度,破繭重生。
參考文獻:
[1] 菲利普·科特勒.市場營銷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李業.品牌管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陳祝平.品牌管理[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4] 余明陽,姜煒.品牌管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 向群.破譯品牌神話[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
[6] 范行軍.大牌密碼[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
[7] 尹杰.品牌真相[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8] 林偉宸.一切都可以改變,除了信仰[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
[9] 徐芳琳.品牌管理的宿敵——品牌老化[J].決策與信息,2008,(12):93.
[10] 殷宇歌,卓偉,鐘劉杰.經濟全球化下中國老品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商業,2010,(26):34-38.
[11] Kevin Lane 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2] Simon Hermann.Dynamics of Price Elasticy and Brand Life Cycles: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9,(4):439-454.
[13] 莊萌.食品老字號品牌老化現象與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