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穗心
一直以來學生社團活動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
一、模式、做法
根據社團活動開展的形式與規律,我校與企業共建的專業社團共有五種模式,分別是訂單模式、共建模式、學長模式、大師模式、督管模式。
1. 訂單模式
該模式主要根據企業目標崗位的需要,雙方共同制定社團學生的發展目標、學習活動方案,共同建設實訓基地,以企業專家為主、學校教師協助,通過授課、講座、總部實訓、戶外拓展、競技比賽、頂崗實習與集訓等形式指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學習結束,通過評估合格頒發企業崗位認證合格證書,學生畢業后企業優先錄取。例如:我校與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國內生產規模最大的燃氣具專業制造企業之一——廣東萬和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組建的“萬和社團”就是依據該模式開展社團活動。
2. 共建模式
該模式主要充分利用企業提供的設備、技術、項目、資金、技術人員等資源,與企業一起共建專業社團。
例如,與北京數碼大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組建的“CAXA創新設計”社團、與佳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組建的“印前制作”社團等。在專業社團活動中,企業專家為學生介紹企業文化、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企業新技術,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熱愛,同時,學生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來自企業真實的工作任務,體驗了工作過程,知道了企業生產標準,獲得了工作經驗,有效提升了職業能力。
3. 學長模式
該模式主要根據行業企業對緊缺人才的需求,借助我校優秀畢業生所掌握的特種職業能力指導學生開展社團活動。例如,伴隨著機器人行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機器人專業人才成為企業的緊俏人才,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現象,我校為適應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率先于2014年在中職學校中開設機器人應用與維修專業。
4. 大師模式
該模式主要邀請嶺南文化藝術大師——廣東省廣彩傳承人譚廣輝來校組建社團,指導學生學習廣彩技藝。為響應廣州市人大關于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的議題,以及貫徹中共廣東省委《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等重要文件精神,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校于2014年9月成功開設民間傳統工藝(嶺南文化藝術)專業,同時,邀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廣東省廣彩傳承人、廣州市人大代表——譚廣輝大師來校組建廣彩社團,指導學生學習廣彩技藝。同學們在學習了廣彩技藝后,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均獲得優異成績。
5. 督管模式
該模式主要由老師根據專業學習內容組建社團,組織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實踐。
例如,食品營養與安全社團,就是在食化教研室老師的帶領、指導下,組織食品生物工藝專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深入食堂內部對售賣食品、飯菜的衛生、質量等方面進行安全協查、監督管理。第一,定制度。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廣州市天河區餐飲服務單位食品安全管理檔案》、《餐飲服務操作規范》等文件為依據,結合我校飯堂的實際情況,社團成員參與制定了《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食品營養與安全協會食堂協查記錄表》,并挑選、委任社團成員為食品安全檢測監督員。
二、取得成效
通過社團活動的開展與探索,近三年來,社團中的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生技能比賽中共有18人次獲得一等獎、54人次獲得二等獎、39人次獲得三等獎、1次獲得團體一等獎、4次獲得團體二等獎、2次獲得團體三等獎;到目前為止,萬和社團為廣東萬和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輸送了200名優秀學生,其中有7名學生走上基層管理崗位。
對學生來說,不僅豐富了學習生活,而且把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使學生對自身潛能的開發充滿興趣,對自身的發展充滿信心。不僅拓寬了知識面,提升了專業技能,實現了跨學科學習,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對教師來說,促進了專業成長,收獲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對學校來說,專業社團不僅成為校企合作的紐帶,而且拓展了校企合作領域,還助推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加強了對行業企業緊缺人才的培養,弘揚和傳承了嶺南文化藝術,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豐富了校園文化,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提升了辦學品牌。
對社會、對企業來說,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儲備了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優秀技術技能人才。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