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萍
眾多的研究表明,創設有趣、密切聯系生活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在積極情感和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地探索,發現新的概念和方法,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從而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小學數學教材中設置了不少的活動性問題情境,如何立足教材,以人為本,滿足學生的需求,合理使用呢?
一、用:研究編者意圖,直接利用教材問題情境,讓活動有效開展
教材中的問題情境,都是專家學者認真研究的,對一線教師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教材中問題情境,我們首先要研究教材,認真閱讀教學參考,從更高層面理解該情境的教學價值。當教材問題情境符合所教學生實際,操作性強時,我們可以采用直接呈現教材中的問題情境進行活動,充分發揮教材本身的作用。
問題情境1:教材“分桃子”——把8個桃子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幾個?這一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用學具代替桃子,同桌2人為一組,進行操作,充分體驗分的過程。
在課堂上,根據這一問題情境,組織同桌兩人有序地開展“分桃子”活動。匯報各自的分法時,用多媒體動畫來代替靜態的情境圖,配合學生回答展示每一種分法的情況,以及兩只小猴的表情。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和對比各種分法的情況,引導學生發現分成1和7、2和6、3和5都是分得不一樣多的,而分成4和4是分得一樣多的,并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等分、不等分的含義,在活動中初步體驗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同樣多。
在“分桃子”這一情境的實踐活動體驗中,根據教材的編排,讓學生充分感知分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分,初步領悟除法的意義。
二、改:以教材為藍本,改進問題情境,讓活動操作性更強
教材設置的問題情境,不一定每個都能滿足多樣化的教學要求。教師可以在不改變原有問題情境的教學價值基礎上,對原有的問題進行加工,使得操作性更強,更符合教學需要。
問題情境2:教材中的創設的“分蘋果”情境是12個蘋果,要放在4個盤子里,平均每個盤子放幾個?還可以每個盤子放2個,12個蘋果可以放幾盤?
由于把12個蘋果進行平均分,會出現許多種分得情況,為了讓學生更深刻體會等分的含義,并滲透有序思考問題的方法,在教學時我把這個情境轉化為兩個活動(活動一:把12個蘋果全部平均分在若干個盤子里,那么每盤放幾個?活動二:把12個蘋果若干個為一份,全部平均分在盤子里,那么可以放幾盤?)并設計了兩個相應的開放性表格。
通過對教材問題情境的改進,學生通過對這兩個表格的觀察、對比、討論,更深刻地體會到“平均分成幾份”和“每幾個分一份”這兩種分法的說法不同,但分得每一份都是一樣多,都是平均分,有利于學生從對比中理解等分的含義。以此同時,由于表格的開放性必然在學生之間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覺地把自己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促進學生從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過度。
三、變:以生為本,改變教材問題情境,讓活動對知識建構更有效
每個地區、每間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需要,而教材則是靜態的,固定的,不一定適合實際,教師可以改變問題情境,使其更容易操作和切合需要。
問題情境3:在分數目較小實物的活動基礎上,分數目較大的實物。教材創設了“分糖果”的情境:把20塊糖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并要求把分的過程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分完20塊糖后,教材還有個小組活動: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給小組的小朋友,說一說可以怎么分;分一分,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
由于孩子們對20的數感還是比較強的,把20塊糖平均分成5個小朋友,對于他們來說可操作性不強,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怎樣平均分數目大的實物,為抽象出除法的含義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本單元的“分一分”活動中除了這個課時,其余都是分水果,結合小組的實際人數和小組學習成員的人數,我把這個“分糖果”的情境改為:把36個雪梨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用36根小棒代表雪梨,讓學生獨立分一分,對分的步驟不做統一的規定,數感不強的孩子可能需要幾次才分完,數感較強的孩子可能一次就每人分9塊,正好分完。
編制問題表格進行觀察、對比、討論,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對教材問題情境的改編,學生從4人小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怎樣才能分得同樣多,以分促算,體驗除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親身經歷出發認識除法,體會除法的含義。讓學生產生尋求一步就分平均的快速方法的愿望,體會出現新算法的需求,“除法”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