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易



摘要:1834年到1844年是格林卡創作的成熟期和全盛時期。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就是這個時期的杰作,本文試圖運用音樂學的分析方法,對格林卡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歌劇序曲進行簡要的曲式分析。
關鍵詞:格林卡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歌劇序曲 曲式分析
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創作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歌劇序曲被稱為世界歌劇序曲中的經典之作,是作曲家在1837年春,根據普希金的同名詩寫成的一部神話歌劇。1842年首演后,在俄羅斯音樂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這部歌劇具有鮮明民族民間音樂特色,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英雄主義與樂觀主義的主題。與格林卡創作的《伊凡·蘇薩寧》一起,稱為俄羅斯古典歌劇的兩個基本分支——神話史詩和人民歷史劇。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歌劇的故事是這樣:基輔羅斯的公主柳德米拉和武士魯斯蘭成親,在婚宴上。柳德米拉突然被魔法師契爾諾莫爾劫走。魯斯蘭在去尋找公主的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和重重危險,最后終于借著一把神劍的幫助,救出了美麗的柳德米拉。故事的結局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整部歌劇貫穿著勇敢、自信而樂觀的精神,其主題是善良必定戰勝邪惡。
這部歌劇的序曲是世界歌劇序曲中的名作,經常在音樂會上被獨立演奏。序曲光輝動人,有勇士般的氣魄,生動地表現了盧斯蘭和魔法師斗爭的大無畏精神。
全曲為奏鳴曲式。音樂素材多取自歌劇主體的旋律。曲式結構圖如下:
引 子(1-20) 調性: D
呈示部(21-132) 主部 連接部 副部—結束部
再現部(237-334) 主部 連接部 副部
尾 聲(334-402)
引子主題(譜例1)輝煌且急促,全體樂隊與弦樂組交相呼應,以模進的形態進行三次,全體樂隊奏出的和弦強烈果斷,節奏強調出歡樂、純樸但有點粗野的力量。它的基本的節奏型貫穿整個樂曲結構,它時而明顯,時而模糊,但在整部作品復雜的發展中從未消失過。
譜例1
引子之后,通過兩小節旋風般的過渡,引出歡快、奔放的呈示部主部主題(譜例2),由長笛和小提琴主奏,體現出魯斯蘭的勇敢精神。
譜例2
主部主題由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組成,曲式圖如下:
主部主題在D大調內陳述,旋律以D大調的主三和弦為骨干音,構成上行附點節奏和音階式節奏型,音樂中具有向前的沖勁,結束在主和弦功能上,方便自然的進入后面的連接部。伴奏聲部,以引子部的節奏型出現,均勻的兩拍帶有進行曲的性質,增加了旋律的勇敢性色彩。
連接部是通過主部主題將尾部結束在D大調屬和弦上進入的,干凈利落,音階式的音調,連續兩句,每句的結尾稍有變化。連接部使用了引子和主部主題的素材。從58小節開始,主題素材出現,采用了卡農的手法,依次由大管、雙簧管和長笛奏出,這樣重復兩次,第二次旋律降低了四度,轉到A大調,緊接著一連串下行音階,這時出現了一個降Ⅲ級和弦,這樣的意外進行,突出了音樂動蕩的色彩,然后通過在F大調屬功能上的和聲持續,調性穩定在F大調,為進入副部做好了準備。
副部主題,F大調,如詠嘆調般抒情優美,表現了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的愛情(譜例3)。由大提琴主奏,和主部主題形成對比,旋律嘆氣式下行級進,連續兩次,隨后是副部主題小的展開,調性在這里進行了變化,從F大調轉到同名f小調,再馬上進入bA大調,這樣的變化形成了結束部的連接,旋律由大提琴主奏變成小提琴和長笛主奏,好似將音樂意境又帶回呈示部主題。
譜例3
展開部是由一段近似連接的部分和三段展開組成,從四段的結構看,它們的段落規模是逐漸擴大的,曲式圖如下:
展開部的①,節奏又回到了引子的形態,通過模進的方式,進行了轉調,在B大調站住后直接進入展開部的②,這個部分主要對呈示部副部主題進行展開變形,然后中間穿插引子部分的節奏素材。旋律主要是從低音樂器組開始以卡農的手法聲部加厚,③則是從高音樂器組開始,并且在內容上比②增長了許多。④是小結的一段,除了采用卡農的手法,調性在這里變的更加不穩定,表現出情緒的不穩定,之后出現的是引子部分的素材,引入再現部。
再現部再現了呈示部的全部,但副部再現的時候,樂隊配器進行了縮減,只有小提琴、大提琴和雙簧管,聲部變的簡單,音樂顯得更單純,襯托出歌劇主角間純潔的愛情。這段的調性由原來呈式部時的F大調變為A大調。
序曲的尾聲主要是在D大調內進行的陳述,音樂描寫的是勝利的景象,堅定的和弦,中間出現了代表魔法的下行音階(譜例4),由大管奏出。
譜例4
這樣的音樂就是在描寫魯斯蘭與魔法師搏斗的情景,結果正義戰勝了邪惡,音樂是凱旋的音調,勝利的結束。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歌劇的創作過程,在格林卡的手中,顯得有些混亂,在上演的時候,觀眾的反映也比較冷淡。整體來說,這部歌劇并不是非常成功,但這部作品對后來的俄羅斯音樂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通過對格林卡創作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歌劇序曲進行粗略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到,格林卡從本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精華,表現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氣派,體現民族的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和性格的音樂創作,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和世界影響是毋需置疑的。格林卡作為俄羅斯音樂之父被載入史冊,正由于他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創始人,他為建立俄羅斯民族樂派的深厚傳統,以及在創作、表演、教育、理論等方面形成完整的體系奠定了基礎。格林卡是歐州各國后來崛起的一大批民族樂派代表人物如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亞納切克、格里格、尼爾森和西貝柳斯等人的先驅。
參考文獻:
[1]黃虹.音樂名作欣賞[M].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內部教材,1994.
[2]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法]保羅·郎多爾米.西方音樂史[M].周薇,朱少坤,王逢麟,佘熙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4]沈璇,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錢仁康.音樂欣賞講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6]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