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虹
摘要:梅西安,法國現代鋼琴音樂史上重量級的人物。作為作曲家、鳥類學家,他的鋼琴作品中使用創新的現代和聲技法,使聲響效果展現出類似“鳥叫”等自然聲響,例如典型名作《鳥鳴集》。這種獨特的音樂特性使梅西安占據法國現代鋼琴音樂重要地位。在本文中,筆者選取《鳥鳴集》中第十首《巖鵣》,通過對其寫作背景、審美特點、演奏手法、唱片比較四方面的研究,認識理解梅西安音樂中的特殊審美傾向,為作品演奏的實踐練習提供更多可行方向。
關鍵詞:梅西安 鳥鳴集 巖鵣 演奏手法 審美傾向
一、作曲家簡介
作為一位活躍于二十世紀中期樂壇的現代音樂家,梅西安的音樂是獨樹一幟、另辟蹊徑的。他的作品中融合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又具有深刻的理性主義思維。相較之其他采用傳統十二平均律律制創作的音樂作品,在梅西安的創作中可以發現很多奇異的音樂語言,這些音樂語言組合出奇特的和聲聲響色彩,展示了他獨特的音樂審美追求。
梅西安的音樂語言繼承了很多音樂家先輩們的特征。在其年輕時期,因受到德彪西的音樂影響,建立了象征主義思維。隨后,又受到瓦格納、蒙太威爾第等人的影響,創新出全新的節奏、和聲。總覽作曲家作品,其作曲技法大致可以總結為:“有限移位模式”“象征主義手法”“鳥歌”“獨立作曲技法”“古印度及古希臘節奏法則”。另外他的“神學虹彩”論也極富研究意義。梅西安利用這些創新音樂理論,使作品體現出獨特的音樂審美傾向。其豁達的人生價值觀,對宗教的虔誠崇拜,對大自然的虛心敬畏,及對鳥類的細致研究結論等等因素,也復合影響了他的作品創作。
演奏梅西安的作品,對接受傳統十二平均律樂律教育的大多數演奏者是具有很大挑戰的,對創作技法的認識接受是其中一方面,在演奏的實踐練習中,還必須要盡可能地利用演奏者本人的審美聯覺,從作品本體范圍外汲取生動的聲響借鑒,才能使最終的聲響效果體現較為完整的作品樂思和審美傾向。
二、《鳥鳴集》簡介
從人有意識以來,鳥就是一個令人類神往的生物,作為唯一一個在天空翱翔的物種,全球各地的人們,大多都羨慕鳥的自由和輕靈。中國古代即常有詩人在詩作中提到鳥兒,例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感時花濺淚,別恨鳥驚心。”(唐·杜甫)。可見,在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鳥的地位就是不凡的。而在梅西安心中,鳥更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存在。
《鳥鳴集》,創作于1956至1958年間,共編寫為七冊共十三首,分別是:
1.阿爾卑斯山紅嘴山(Le Chocard des Alpes)
2.黃鸝(Le Loriot)
3.藍磯鵣( Le Merle bleu)
4.黑耳鹟( Le Traquet Stapazin)
5.茶梟( La Chouette Hulotte)
6.林鷚(LAlouette Lulu)
7.葦濱雀( La Rousserolle Effarvatte)
8.卡蘭德萊云雀(LAlouette Calandrelle)
9.歐洲鶯(La Bouscarle)
10.巖鵣(Le Merle de roche)
11.鵀(La Buse variable)
12.鹟(Le Traquet rieur)
13.大杓鷸(Le Courlis cendre)
從《鳥鳴集》的各曲名稱中得知,梅西安在此作中始終圍繞著法國各地的鳥類做標題音樂。梅西安稱:“此作想正確地為鳥聲描繪出肖像。”根據研究,在鳥鳴集中,梅西安描繪出了多達七十七種歐洲鳥類的鳴啼聲。他用各種詭麗的和弦,逼真地轉化著鳥類的不同啼鳴,讓聽眾感知著像鳥類聲音般靈動、巧妙音樂,構架出極富色彩的“鳥”的音樂世界。不可不說,這部作品已經帶有了“具體音樂”的模式。在整部作品中,梅西安盡可能得做到了還原自然界中各種鳥聲,描繪了鳥的聲音的“靈”之美。
《鳥鳴集》發表演出后,在音樂界引起震動,遭遇了極具分化的議論。推崇此作的聽眾認為這部作品是開發法國人熱烈浪漫天性的最好工具之一,其新奇的聲響感受是傳統音樂作品所無法給予的。反之,也有人認為這部作品過于點描化、寫實化的風格,以及各種詭異的和聲效果,聲色聯覺都是不可接受的,沒有音樂的藝術美感,甚至粗俗不堪。但時至今日,這部作品還一直被各國學者流傳研究,演奏家也持續灌錄作品唱片。由此證明,其作品的研究和演奏是有必要性的。理解作品審美、同自身審美協調統一,讓作品呈現富有飽滿的聲色效果,才能使作品具有旺盛的感召力。
三、《巖鵣》的獨特音樂審美
《巖鵣》是《鳥鳴集》的第10首曲目,在《鳥鳴集》中是聲響效果最豐富的,也是演奏技術難度最大的,各種激烈地、華彩式的段落鋪成遞進,形成《鳥鳴集》中最華麗的段落,集中體現了作曲家的個人作曲風格特色。具體而來有以下四種因素具體體現了作品的獨特審美,即追求體現鳥叫的靈巧的美感。
(一)音符時長與休止的色彩
在此曲中,音符大多都是短促、靈巧、有力的,以素描的形式表現鳥鳴的聽覺色彩。只有開頭的八小節中出現了一些長音,以表現出一些背景畫面色彩。
(二)力度層次的審美特點
在此曲中,從ppp到fff的力度過渡,是在古典主義時期的譜面中不可見的,即使在浪漫主義時期有這樣大幅度的音量增縮,也是具有過渡段落的。而在《巖鵣》中,同《鳥鳴集》內其他作品一樣,音量的變化是階段性的,不具有柔和的漸變效果。這也是現代音樂的重要特點,符合當時的社會審美傾向,顯示出現代人追求干凈的審美理念。
(三)和聲關系的聲色效果
在這部作品中特殊的音程、和弦十分常見,體現出梅西安的獨特音樂語匯。在此作中的和弦和聲結構是十分獨特的。部分音與音之間的傾向性關系已經完全消失殆盡,所有的音都以表現鳥鳴功能為前提,成片的不協和音程隨處可見。梅西安徹底顛覆了傳統音樂審美模式,完全視十二大小調調性色彩于不顧,一切音符的設立均為鳥鳴的聲色畫面感為主。對于當時乃至于當今的聽眾來說,他的作品仍舊是全新的,不可馬上接受的。這需要更深層次的聯覺鍛煉,以及對區別于傳統音樂色彩的新音樂的包容力。
(四)特殊節奏手法
在作品中,梅西安通過綜合古印度古希臘的節奏手法的使用,使節奏語言產生了全新的韻律,并在此曲中占有主導地位:即“以不規則的數量單位排列配置的各種時值”“均等節拍的舍棄”“不可逆行節奏”等。首先需要看到的是,作品中是沒有拍號的,聽眾不能以傳統的節拍方式凝聽此作,而是需要感受這種由特殊節奏類型象征表現出的鳥類自由的鳴啼。在作品中段,有大量的不規則五連音等,以及不協和音程的重復依音效果的音列。這些節奏型都是為鳥鳴的聲色效果服務的。由此可見,梅西安在鳥歌的創作中,是占有極高的地位的。
四、《巖鵣》的可行奏法
在作品演奏中,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研究演繹。
(一)作品音樂語言的表達方面
作品同他其他的鳥歌一樣,充滿了靈巧的聲色感的聯覺描寫。整篇作品都是以華彩的形式出現的,并且是全本《鳥鳴集》中最長的華彩段,音域跨越了幾乎整個鋼琴。作品點描式的描寫出了食米鳥和貓叫鳥的叫聲,音樂語言十分豐富。演奏者在演奏此曲時,應選擇適當的奏法靈活體現鳥叫的特征,需要事先對詞曲要求的手指力量做一定準備。作品為了表現出光彩照人的鳥鳴聲,剛開始的和弦就需要強有力并毫不猶豫的下鍵。對于曲中的休息,是需要嚴格的控制的,否則就擾亂了詞曲所表達的語言意境。而譜頁中有大量的雙手做交替和弦彈奏的音型,這時演奏者需要仔細使用指尖觸鍵,以保證密集音列中的和弦效果。
(二)作品音樂色彩的表現方面
梅西安自認為音樂和顏色是相通的,他創立了“神學虹彩”說,并且將其運用于作品的創構中。在演奏梅西安的作品時,演奏者需要適當的鍛煉自己的聽覺視覺的聯覺能力,即提升自己審美心理中的“通感”的敏銳度。如果演奏者可以看到梅西安作品中的色彩,那他的演奏將更加接近于梅西安所追求的審美傾向。在《巖鵣》中可以看出,梅西安對鳥類的觀察是極為藝術化的,但他的音樂表現又是象征主義的,甚至可以說是素描類型的,作品通篇采用了大量的寬音域跨動的和弦,前后和弦巧妙對位以體現鳥類對鳴的聲響效果,這類和弦出現時,必須加以和弦音色處理的區別,迅速改變明顯不同的兩種觸鍵手法和力量使用是行之有效的。而在最后的超長跨度的三連音快速移動中,合理地運用上臂肌肉加以輔助手指運動也有利于這里明亮的聲音的傳送。
五、《巖鵣》著名唱片比較
一般情況下演奏巖鵣的演奏家,常常同時灌錄《鳥鳴集》另外十二首作品,所以在這里直接對《鳥鳴集》的唱片版本稍微介紹。最廣泛得被人所知的版本之一有以下幾個:首先是由NAXOS出品的由Hakon Austbo 演奏的梅西安《鳥鳴集》,于1997年灌錄(此輯并不是全部的鋼琴作品);另外有NAXOS出品的由Martin Zehn同樣于1997年灌錄的梅西安《鳥鳴集》全集,共3CD;還有一個在中國比較流行的版本,是ACCORD出品由穆拉羅(Roger Muraro)于2000年灌錄的《鳥鳴集》全集。
穆拉羅是一個法國籍鋼琴演奏家,他于13歲才開始學習鋼琴,并在1986年榮獲柴可夫斯基大獎。雖然他并非出生于音樂世家,沒有先天的音樂培養,但他經過二三十年的學習,在演奏鳥鳴集時,對梅西安作品的演繹還是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和深度。在他的演奏中,巖鵣一曲比Martin Zehn稍快,在音色對比中幅度更大,在傾聽穆拉羅的版本時,筆者更能感受到梅西安與鳥兒內心世界的強烈碰撞。作為法國本土鋼琴演奏家,穆拉羅的審美傾向和梅西安是更為接近的,他們都有著法蘭西式的審美底蘊。法蘭西民族個性是融合的,既有拉丁民族細膩,精致的生活觀念,又有著深刻的文化底蘊所支撐的思想特征。梅西安的作品有著點描式的素描感,直接得使人能聯覺到鳥的聲色畫面中,穆拉羅生動的表現出了梅西安《鳥鳴集》的精髓,使聽眾可以在音樂廳中,甚至家中唱片機上就能暢快淋漓得感受鳥的靈性,纏綿與高貴。在此,筆者慎重的推薦穆拉羅演奏的《鳥鳴集》版本,雖然此版本并不是最完美精確的,但是他真摯的敲擊將深刻地打動聽眾內心。
因篇幅所限,本文僅以《巖鵣》為例進行了作品分析,其實《鳥鳴集》中還有太多方面可做深入探究,上文僅為筆者淺見,還需繼續研摩。
參考文獻:
[1]姚恒璐.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2][美]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里斯卡.西方音樂史[M].汪啟璋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3]楊立青.真誠 高雅 純摯——梅西安的音樂語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4][美]加布里埃爾·杰克遜.文明與野蠻——20世紀歐洲史[M].余昌楷,李佳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