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琦
摘要: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是何占豪先生于上世紀90年代創作出的一部佳作。作品取材于中國傳統文化,又創造性的融入了眾多西方音樂因素,使作品呈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堪稱是當代古箏協奏曲中的一顆珍珠。鑒于此,本文從何占豪創作這部作品的背景談起,并對作品進行了分析,從而為欣賞和演奏這部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古箏協奏曲 《臨安遺恨》 創作和演奏 分析解讀
一、何占豪和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
何占豪,中國當代著名音樂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其創作領域十分廣泛,除了與陳鋼合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之外,其曾先后創作和改編了幾十首交響樂和室內樂作品。具體到古箏創作來說,自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創作者理念的革新和古箏形制方面的變化,古箏創作也更加豐富和多元。以80年代初李煥之創作的《汨羅江幻想曲》為開端,古箏多年來創作沉寂的局面被打破,很多作曲家都加入了古箏創作的行列,先后涌現出了多部佳作。何占豪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在一些音樂活動中,深刻感受了民間音樂的巨大魅力和一些海外華人對民間音樂的喜愛,并逐漸樹立起了“民族音樂現代化”的理念和追求,以二胡和古箏為主要對象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創作和改編了《賽馬》《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孔雀東南飛》等一系列佳作。特別是《臨安遺恨》,自作品誕生之后,就獲得了業內外人士的普遍認可,作品情感真摯,技法創新,有著極具震撼力的音樂效果,多次讓演奏者和欣賞者潸然淚下,并先后獲得了多個獎項,堪稱是中國當代古箏曲中的代表之作。
二、《臨安遺恨》的創作特點分析
《臨安遺恨》原素材為傳統樂曲《滿江紅》,主要表現對象是抗金英雄岳飛。由于遭到了奸人陷害,岳飛只能含冤而死。在去往刑場的前夜,他將自己心中的積郁全部抒發了出來,包含對國家社稷的擔憂,對奸臣當道的憤恨,對報國無門的無奈,對家人生活的掛念等等,最終只留下了千古遺恨和那首流傳百世的《滿江紅》。具體音樂分析如下。
整個作品采用了ABCA'的復三部曲式,雖然從外表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曲式,但是在具體變化發展中,卻仍然延續了中國傳統音樂中主題呈現和變奏的手法,按照起、承、轉、合的順序有序向前發展。
A段是一個引子部分,先是由鋼琴以強有力的和弦刮奏,渲染出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全曲的情感表現打下了基調。然后是古箏的出現,一開始的節奏十分舒緩,旋律也哀婉動聽,像是主人公岳飛在追憶往昔,暗合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那種悲涼心境。隨后樂曲發生了轉調,鋼琴再一次出現,與古箏一起突出了這種悲壯的氣氛,特別是結尾處搖指的漸慢處理,更像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B段是一個變奏部分,主要描繪出了戰場上金戈鐵馬、刀光劍影壯烈場面。其特點在于有一條隱藏的旋律線,使滿江紅的旋律再一次變奏,生動刻畫出了壯士們在沙場上浴血奮戰的場景。C段是對現實的描繪,岳飛在追憶往昔之后,逐漸將思緒拉回到了現實,主題反復的變奏和展開,特別是三十二音符的刮奏,更是讓主人公和觀眾的心情都跌到了谷底,甚至有一種絕望之感。A'段中,岳飛在臨刑前展開了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音色明亮而歡快。但是這種歡快情緒僅僅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在一段華彩之后,音樂再次回歸到了絕望和悲涼,結束處的雙搖音和上行刮奏以及最后的和弦結束,都再一次表現出了岳飛悲壯的一生,使人物形象和情感得到了升華。這既是寄托了后人對英雄情懷的追思和緬懷,也是對《滿江紅·怒發沖冠》全部詩句的高度概括。
三、《臨安遺恨》的演奏要點分析
(一)深入了解作品
作為古箏演奏來說,其是一門二度創作,所以對作品的深入了解和體驗,就成為了完美演奏的前提。具體到這首作品來說,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內容。即作品表現的是什么,以怎樣的方式進行表現。作品的主人公是抗金英雄岳飛,由于遭到奸人陷害而被處死。臨刑前,其將自己心中的積郁、憤恨、牽掛等多種心情予以了抒發。對此創作者采用了起、承、轉、合的結構,對其進行了完整的表現。只有先了解了作品講述的是什么,才能為表現作品打好基礎。如果對作品一無所知,僅照著樂譜機械的演奏,則無疑于囫圇吞棗。其次是了解作品的風格。每一首古箏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時代、文化環境下誕生的,并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而作為演奏者來說,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對這種風格進行全面的展現。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這首作品誕生于何占豪創作成熟時期,是其民族音樂現代化理念下的一首佳作。所謂民族音樂現代化,就是對傳統民族音樂注入現代化、西方化的音樂元素,使之形成新的音樂表現力,并更加為現代人所接受和喜歡。所以在演奏這首作品時,就應該重點突出這種現代化、西方化特點。可以看出,演奏前對作品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是至關重要的,對演奏效果有著決定性影響。
(二)夯實演奏基礎
古箏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門技術。要想獲得出色的演奏效果,就必須以扎實和熟練的演奏技術為基礎。通過從整體到局部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首作品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每一部分都有著特殊的技術需要。比如B段中,為了突出壯懷激烈的氛圍,要求演奏者的指尖要具有爆發力,將每一個音都演奏的飽滿、具有顆粒感。獲得一種震撼效果。C段中,因為主要表現的是對往昔的追憶,所以音樂情緒上較為平靜,要求演奏者要憑借自身的內心聽覺能力,獲得富含歌唱性的演奏效果。最后一段則主要突出一種悲憤的感情,主人公是受到陷害含冤而死,所以演奏時要表現出一定的同情色彩,帶給觀眾以感同身受的體驗。可以看出,作品對演奏技術的要求是十分全面的,要求演奏者做好兩個方面的準備。一個是在日常練習中始終堅持基礎訓練。有的演奏者認為自己已經具有了較高的演奏水平,因此不需要再進行基礎練習,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無論是多么高深、艱難的技術,都是從基本技術演變而來的,夯實基本功,就能夠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另一個是針對作品實際的技術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每一段的技術要點,都要進行加強訓練,為完美表現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提升藝術修養
作為古箏作品來說,其并不是簡單的音符堆砌,而是一個文化集合體,融合了歷史、社會、文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所以作為演奏者來說,只有從大文化的視角來看待作品,才能獲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而怎樣才能樹立起這種大文化視角呢?則需要以演奏者豐厚的文化修養為基礎。受到歷史等多種原因的影響,長期以來,古箏演奏者文化修養較低,已經成為了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與作品的實際需要有著較大的差距。以這部作品來說,第一要求演奏者要熟知岳飛抗金并被秦檜陷害的故事,以及《滿江紅》這首宋詞。第二要求演奏者要真正領會到何占豪在作品中融入西方音樂元素的目的,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表現方式。第三要求演奏者對中國民族器樂特有的意境追求有一定的了解,追求氣韻生動的演奏效果。所以演奏者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擴展知識視野,豐富文化修養,這對于演奏效果的提升和個人今后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綜上所述,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古箏創作迎來了又一次春天,呈現出了嶄新的發展面貌,從本質上豐富和創新了這門古老的藝術。誠如何占豪所言:“當代古箏一定要得到更多的改革和探索”。在這部作品中,其以傳統文化為素材,通過西方音樂元素和手法的融入,塑造出了鮮明的音樂形象,帶給了觀眾以深刻的情感體驗。所以這種探索和改革是十分成功的。在今天的古箏演奏、教學和鑒賞中,面對《臨安遺恨》等當代作品,要將對其創新因素的體驗和表現視為一個重點所在,這些創新因素只有通過二度創作,才能彰顯出其價值和意義,繼而使作品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可與傳播。
參考文獻:
[1]唐甜.淺析《臨安遺恨》中的感情色彩和演奏技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9).
[2]蔡振宇.十指間揮灑男兒情懷——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J].大眾文藝(理論),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