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千禾
摘要:久石讓是當代日本著名的電影配樂家。他所創作的電影音樂,旋律精致唯美,悅耳動聽,勾勒出深遠優美的意境,獲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本文將從久石讓的主題創作思路著手,結合久石讓配樂的幾部經典電影,研究久石讓在創作電影音樂時的獨到之處,可以為國內電影音樂的創作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久石讓 電影音樂 創作思路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日趨平凡,電影音樂也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無論是西方好萊塢電影大氣磅礴史詩般的配樂,還是東方宮崎駿式的動畫電影中細膩溫暖、小清新風格的配樂,都擁有了龐大的受眾群體。在眾多著名的配樂家中,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在日本家喻戶曉,同時也深受我國大眾喜愛的配樂家——久石讓。
久石讓,1950年出生,祖籍日本中野市,日本著名音樂人、作曲家、鋼琴家。畢業于日本國立音樂大學。久石讓本名藤澤守,之所以叫久石讓,是為了向他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及制作人昆西·瓊斯致敬。他把Quincy Jones這個名字改成日語發音,再聯上最近似的漢字姓名,就變成了“久石讓”,英文名字Joe,似乎致敬的意味更加顯而易見了。
久石讓從小就受到古典音樂的熏陶,四歲時便學習小提琴,中學時在學校擔任吹奏小號的位置,1969年進入日本國立音樂大學專修作曲,在島岡讓教授的名下學習現代音樂,這為久石讓日后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學院派作曲基礎。大學期間久石讓開始受到簡約音樂的風格的影響,并曾嘗試分析菲利普·格拉斯或特里·賴利等簡約音樂家的作品內容。
一、獨特的創作思路
作為日本電影配樂史上最受人崇敬的人之一,久石讓共出版了35張音樂專輯,參與了五十多部電影及14部動畫電影的配樂工作,曾七度獲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獎,并于2009年獲得日本政府授予紫綬褒章。在久石讓的眾多作品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他的電影音樂。通常情況下,久石讓在接手一部電影配樂時,會先閱讀電影腳本,如果是動畫電影時,他會先看分鏡頭。此后,久石讓會和導演溝通,了解導演的想法和心中的感受。接下來,他將所獲的的訊息在腦海中整理,并且針對電影的主題,從整體上去構思配樂所采用的樂器以及樂曲采用什么樣的風格。久石讓在對主題的創作思路上,有一些獨到之處。
(一)不拘泥于導演的構思
我們知道,創作電影配樂與創作其他音樂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電影音樂是需要服從于電影主題的,它不是純粹的作曲,不能任由配樂家們天馬行空的進行創作。配樂家們完成的作品必須要符合整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世界觀,因此,如果創作出的曲子導演認為不對,即使曲子再好也是無濟于事。
盡管如此,久石讓卻認為在創作某部電影音樂的構思過程中,也不能一味的遵從于導演的想法或是畫面本身,他認為作品如果只以是否能達到導演的想象為標準,那么作品就失去了創作的趣味。“想要制作電影、從事導演工作的人都充滿著創造力,并將自己的所有心力都投入在電影的拍攝工作上,因此我也必須提供毫不遜色的作品。”久石讓在創作上總是會力求構思一些具有新意的配樂,他希望作品可以超出導演的要求和想象。
比如在制作《哈爾的移動城堡》的配樂之前,久石讓與宮崎駿已經合作過好幾部動畫電影了。他知道,只要有一次作得乏味無趣的話,他與宮崎駿就再沒有合作的可能了。因此在制作《哈爾的移動城堡》配樂時,久石讓就根據動畫主題寫了三首不同的曲子,其中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典型的宮崎駿動畫的風格。在向宮崎駿導演、制作人鈴木敏夫和音樂總監稻城先生彈奏完第一首曲子時,他們都表示認同,尤其是宮崎駿用力地點頭微笑。但久石讓卻趁著這股氣勢,調整了演奏順序,彈奏了他的第三首曲子,這首曲子與以往的都不一樣。在演奏過程中,久石讓內心是非常忐忑不安的,甚至在彈奏中途卡住停了下來。結果演奏下來,制作人鈴木敏夫兩眼炯炯發光,認為這首有意思,而宮崎駿卻有些為難,因此要求久石讓再演奏一遍。當久石讓第二次演奏完畢后,鈴木敏夫和宮崎駿都不約而同的說了聲“好!”久石讓頓時覺得創作以來的所有忐忑和辛苦都化成了喜悅。
(二)重視第一印象和直覺
接到電影配樂工作后,久石讓在閱讀腳本、與導演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非常重視第一印象。這種最初的印象,可能是一段旋律,也可能是某種色彩,或是一點點感覺,久石讓每次都會把這種印象記錄下來。在實際作曲的過程中,當他再進行一些理性思考,比如確定節奏和樂器等的過程中,最初記下來的這種印象非常的管用。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時思路會漸漸清晰,而有時候又會如同墜入迷宮,一旦迷失方向,久石讓就會回到自己的第一印象重新開始思考。在不停的思考和探索過程中,第一印象中的內容往往會脫胎換骨,既保留了創作的初心,又有了具體的形態。久石讓認為,基于第一印象的創作能原封不動的呈現自己的感受,能最直接的表達作者的情思,是一種很好的創作方式。
同樣的,在創作中,久石讓也很重視直覺。他認為把不同時期偶然獲取到的事物吸收并變成自己的內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音樂主題的編寫上,久石讓是遵循邏輯思考進行的,但是對于細枝末節的處理,他會加上自己偶然感受到的氣氛或是某種情緒,有時候他就會把這種直覺上的東西加入到當天將要錄制的作品中,這種偶然中觸動心弦的元素往往會迸發出美妙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久石讓格外珍惜這種直覺帶來的契機。
(三)逆向的情感撞擊
久石讓曾表示,他并不喜歡太過制式化的做法,比如哭戲就加上悲傷的曲子,浪漫的場面就配搭甜美的音樂,他認為這樣做出來的音樂只是影像的附屬品,功能與音效差不多。因此在久石讓所作的電影音樂中,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音樂參與敘事,讓音符與角色的內心情感相“撞擊”,并用撞擊的音符將觀眾帶入角色矛盾的內心。這種方式,非但沒有擾亂電影的情感線,反而大大的增強了電影情感的表達。
以久石讓與北野武合作的《那年夏天寧靜的海》為例,這部片子講述了一對聾啞情侶,男孩在一個偶然機會下接觸了沖浪并深深為之著迷的故事。這是一部安靜的電影,甚至可以說是寂靜,無聲的情感,流暢的音符,淡淡的筆調,卻蘊含著濃郁的傷感。
電影的主題曲《Silent Love》以夢幻般的電子碎拍切入,就如同打在玻璃窗上的雨點一樣滴滴答答。接著,鐘鳴一般的旋律開始回響,并貫穿了整首曲子。曲子中間插入了一小段小提琴,時而沉郁,時而高揚,有傷感也有燦爛,后邊部分,輕渺的女聲加重了這種夢幻般的感覺,如同被清澈干凈的海洋包圍。這是一首節奏較為歡快的曲子,但它卻被久石讓用在了電影后段,女主人公拿著粘貼著男主人公沖浪得獎合照的沖浪板來到海邊,將沖浪板歸還大海,以此祭奠心愛之人,然后導演用“翻看相冊”的方式回顧了男主人公得獎之前的點點滴滴。這本該是催淚的情節,但觀眾們悲傷的情緒卻被久石讓用歡快的音樂狠狠地壓抑了下來,壓抑在一片無聲中,讓觀眾們感到男孩的死對于這大千世界而言是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這種情緒一直到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做告別儀式的時候才完全爆發出來,對于觀眾來說,直到觀影過后悲傷都難以消散。
場景音樂《Cliffside Waltz》是一首令人心碎的鋼琴曲,曲調遲緩而低沉,緩慢得讓人覺得壓抑。曲子有較多的休止符,讓人沉思,不知不覺就陷入到一種莫名的傷感中。旋律的重復,讓人感覺時間如同靜止了一般,末尾,節奏漸漸變緩,然后消失,結束得悄無聲息。這樣一首安靜又傷感的音樂,久石讓卻把它用在男主人公日復一日的沖浪生活片段中,把它融入到了少年的嬉笑中,融入到了夏日的陽光中。青春的激情和夢想突然被這首安靜的曲子“中和”了,讓觀眾不禁會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美好,充滿激情,卻只剩下模糊的記憶。這時候,觀眾對于電影想要表達的情感就產生了更深層次的領悟。
二、結語
通過對久石讓電影音樂主題創作思路的分析,我們發現,正是這種重視創造力、不拘泥于導演構思的創作理念,加之全力以赴的進行創作,使久石讓創作的音樂特色在寬廣、流暢和多產的同時又不拘一格;而第一印象和直覺帶來的契機,能使久石讓在進行音樂創作時汲取到特殊的靈感;善于采用音符與情感產生逆向撞擊的方式,使久石讓的電影配樂在與影像共存的基礎上,還能達到烘托演員演技和展示演員深層心情的效果,這不僅有助于表達導演對于電影的想法,也能讓觀眾感受到更有層次、色彩更豐富的感情世界。
參考文獻:
[1]王詩元.電影散場,音樂留步[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2.
[2]李劍楠.久石讓電影音樂研究——以動畫電影音樂為主[D].保定:河北大學,2013年.
[3]呂林燁.久石讓音樂作品研究——以9部電影音樂中的鋼琴作品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
[4][日]久石讓.感動,如此創造[M].何啟弘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