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強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要符合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摸索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模式“主動探究教學法”,進行了實踐。
一、鋪墊引入部分
1. 復習準備。教師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學生進行相關聯舊知識的復習,為知識遷移、主動探究做好鋪墊。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降低探究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 揭示主題。教師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情境,啟發學生提出恰當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清楚要學習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也可以通過舊知識的復習引出新知識,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產生探究的愿望。
二、主動探究部分
1. 自主探究。教師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探究情境、提供適合探究的學習素材,盡量通過形、意、色、聲、光等,讓學生充分感知,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組織學生自主地對新知識進行探索,采取讀一讀、想一想、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擺一擺、寫一寫、算一算、猜一猜、驗一驗等方法,嘗試解決新問題。學生在積極的探索中,主動觀察、感知、理解、體驗、發現、猜測、推理、驗證、歸納、構建,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在這過程中也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探究成功的愉悅,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
2. 合作交流。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創造機會給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學生通過試一試、想一想、問一問、聽一聽、說一說,再次試一試、想一想、問一問、聽一聽、說一說等方式,在收獲、疑問、思想的碰撞中共同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習慣。這過程中,學生獲得時間和機會,將自己獨立的數學思考在小組或全班中與同學探討交流、達成共識,從而進一步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注重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數學思想。
3. 歸納點撥。學生主動探究后,教師引導他們對自己的發現進行歸納、構建,適當地講解點撥,給予幫助。在這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邏輯思維、創新意識,注重讓學生體驗學習成長的樂趣。
三、練習應用部分
1. 基本練習。教師精心設計基礎練習題,對學生進行有效訓練。通過基本練習,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練習中,學生獲得操練體驗,形成計算技巧,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鞏固應用。對學生進行變式訓練,鞏固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應用層次。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應用,形成應用技巧,培養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3. 知識延伸。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延伸訓練,深化知識的掌握,發散思維。通過較高難度的延伸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達到觸類旁通的應用層次。在這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應用,注重培養他們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強化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部分
1. 教師組織學生主動對學習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歸納知識、溝通聯系、完成構建,指導學生總結方法、引申運用,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模型思想。
2. 組織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組織學生開展評價與自我評價,教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的肯定與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主動探究教學法”正是基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而探索出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強調“感知、體驗、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經歷、過程、有效、構建、掌握、應用、興趣、思想”,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促進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