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權
摘要:本文從譚盾的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這部作品進行分析并談及學習演繹該作品的一些要點,供需要演繹這部作品的同行們做一些參考。
關鍵詞:鋼琴組曲 譚盾 《八幅水彩畫的回憶》 演繹
中國現代作曲家譚盾的這部鋼琴組曲《憶》,原名《八幅水彩畫的回憶:家》。創作于1978年譚盾剛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時,也是他在專業創作領域的初期。創作技法還較青澀,作品風格也未受太多世俗的影響,而是深深烙上了湖南家鄉音樂的風格和他孤身在外求學思鄉之情的印記。經過舞蹈家江青,鋼琴家傅聰的演繹,譚盾開始對作品不足之處進行修改和完善,并賦予了這部作品新的標題和順序,讓這部作品從藝術性和完整性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2003年鋼琴家郎朗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完整演奏了這部作品轟動了世界,這是繼《二泉映月》《百鳥朝鳳》等作品之后的一次巨大飛躍。它不再依據中國傳統民間樂器如二胡、嗩吶作品來進行加工改編,而是為鋼琴所獨創卻又不失在作品中淋漓盡致的用鋼琴來模仿各類中國樂器的演奏效果。其典型的中國地方音樂風格與現代作曲技法相交融,讓人們仿佛置身其中,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從眼簾而過。這八幅水彩畫分別是:《秋月》《逗》《山歌》《聽媽媽講故事》《荒野》《古葬》《云》《歡》。
一、《秋月》
描繪了一個寧靜的夜晚,夜色來臨,月牙稍露。夜色下的昆蟲鳥獸們各自發出些獨特的聲音和動靜,一波接一波的仿佛在奏響屬于他們自己的神奇樂章。
在音樂中作者也用了一些比較獨特的音程及和弦來表現這幅動態的畫面。樂曲由三個piano的力度進入,一個下行琶音落在了降si和降la上,自由延長。這里踏板要一直踩著保持住這個奇妙而詭異的聲音,再在延音效果下彈后面的八度音,經過一個重復后落在下一個低音琶音上。隨后,由高音開始一點一點的由慢到快由弱到強的一串下行,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中段則是由右手來伴奏,左手的倚音演奏主旋律。隨著中間部分右手連續的上行琶音把這“神秘樂章”推向了高潮后,大自然又回復到了最初寧靜的狀態。此段非常講究意境,作者并未寫出固定節拍,因此演奏時可以稍微自由一些,并根據自身感悟在速度節拍上進行二度創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的觸鍵和左踏板的運用上要非常講究,音色上要做到清澈而又細膩,把夜里的景態用音樂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二、《逗》
如果說《秋月》描述了夜晚動物們的活動,那么《逗》則是在向人們描述陽光明媚的白天里,萬物復蘇,各種生靈開始活躍起來的場景。
這段音樂的特色是歡快、清脆、悅耳。作者在這段用高低不同的各個音域來表現同一個主旋律,并在一些關鍵音上刻意標上了重音記號,以加強音樂的律動感讓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們要把這些重音加以強調,彈奏時手腕需要放松,而不是用蠻力來砸琴。左手的伴奏則需要注意一個小節的四個八分音符,前面兩個音是連奏,后兩個音是跳音,要彈得快速而均勻。這一段踏板盡量少用甚至不用,以保證音色的干凈清澈。最后在一串有鮮明強弱對比的下行中瀟灑利落的結束。
三、《山歌》
由一個下行的琶音引入,把它變成原位是一個由la、do、mi、sol四個音構成的小七和弦。隱隱約約顯現出了典型湖南花鼓戲的音樂風格,這段描述了南方丘陵與田間,牧童騎著大黃牛,吹著悠揚的笛子放牧于山間,回音繚繞,呈現出一片祥和美好的景象。
這段作者也沒有給出節拍,和前段比較要相對自由一些,但在速度和力度上都應有所控制。作者在譜中標注了幾個氣口點,一定要有很明顯的停頓后再繼續下一個樂句的演奏,在音色上模仿竹笛的悠長和婉轉,彈奏得也應更加柔和細膩。連音要彈得連貫且要有抑揚頓挫的感覺。
四、《聽媽媽講故事》
這部分能夠看出譚盾在初期創作中已經開始嘗試運用復調手法來進行寫作。這段描述的是那藍天白云之下,村娃們干完農活后依偎在母親身邊,饒有興趣的聽媽媽講那古老的故事。
全段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應該彈的非常的柔美動聽,以展示母愛的柔情。中段則需要彈得婉轉而流暢,與前后產生鮮明的對比,左右手的兩個聲部相互交錯,突出主旋律尤為重要。中段快結束時,要漸慢的落在自由延長音la音上,然后兩拍的三連音逐漸回到原速進入尾段。尾段采用了卡農式的進行,左右手好似母子之間相互對話,又如孩子一般相互追逐嬉戲,最后回歸寧靜之中。
五、《荒野》
也譯成紅色的土地。土地一般是黃褐色,哪兒的土地會是紅色的?映入腦海的是火辣的太陽炙烤的荒野,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禿鷲在空中盤旋俯瞰著地上的尸骨。
這段音樂采用的織體相比之前有了巨大的變化。作者之前描述的那塊樂土的另一段,是一片荒郊野嶺,沒有人煙還帶有一絲凄涼感。因此音樂上也給人帶來一種緊張和不安的感覺,演奏時減和弦的彈奏應該有力而飽滿。這里要注意到,作者用do、sol、la這三個音引入,之后一直由左手演奏sol、la這個不和諧的大二度音程鋪墊在中聲部,低音和弦則在彈完之后用踏板保持。中段則由這三個音衍生出來情緒的加強、宣泄和爆發,隨后愈行愈遠漸漸消散。這一部分與前幾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為后段音樂奠定了基礎。
六、《古葬》
前四段的寧靜無法解釋作者為何突然插入了《荒野》,原來答案在這兒。古人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一段描述的正是生命的離去。從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畫面中人們的悲痛情緒,人們在給逝者送葬的路上,山路崎嶇。左手從頭到尾、貫徹始終的do、re兩個音不斷的重復在主旋律的下方,好似大家低聲喊著沉痛的號子在前行。這兩個音要彈得如步伐一般平穩,右手旋律部分也要稍加突出,情緒激烈的地方速度可以稍快一些。中間部分音樂變得激烈和狂躁,就好似巫師口中在念動著咒語,揮動著法器跳著轉著在做法,人群也抑制不住騷動跟隨著一起呼喊和哀嚎。尾段速度逐漸減慢減弱下來,意味著喪事結束,人群逐漸離去,一切回歸到平靜。
七、《云》
山間云霧繚繞,仿佛如仙境一般。經歷了生離死別后,一切恢復到了往日的寧靜。鳥兒清脆的唱著歌,魚兒在水中盡情嬉戲。人們也走出了悲傷繼續生活。這一段演奏應注意左手演奏要如撫摸琴鍵一般,弱但是不能丟音。左右手的琶音要像一只手在彈,融為一體連綿不絕的感覺。右手的旋律在琶音之中若隱若現,裝飾音要彈得輕盈,如鳥兒在山林之間的鳴叫時不時的突現。整體的演奏應該模仿古箏行云流水一般。
八、《歡慶》
豐收的季節,鞭炮與鑼鼓齊鳴,百姓們歡呼著祭祀天地感謝上蒼的恩賜。四個強有力的大和弦如四聲震耳欲聾的大嚓,熱情洋溢的開場后要馬上收回來彈奏的力量并以活躍和歡快的節奏與小二度疊置音型展現出大豐收的喜悅,跳音要彈得輕巧而有彈性來體現俏皮的感覺,強弱的變化要鮮明。其中一串下行的演奏中,重音的位置標注在不同的拍點上,和湖南的花鼓戲重音點有類似之處。例如在中段一個四小節樂句中,第一小節的第一拍標注為重音,那么第二小節的重音就在它的第二拍上,這小節的第一拍則需要做一個弱處理。到了第三小節,重音也就到了第三拍上,以此類推。所以應該多用慢速的練習以達到作者需要表現出來的效果。
全套作品各部分音樂形象都非常的鮮明,演奏時小樂句間的對比要做的清晰明了,大樂句之間的聯接要承上啟下。段與段之間的間隙停留要恰到好處,不能太趕也不要停頓太久。要做到心中有意境,有畫面,有感情的演奏。尤其作者在譜面上的標記,一定要在練習中就加以表現,這樣才能在腦海里對湖南地方音樂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個人覺得郎朗的演奏素來以過分夸張聞名,很多作品聽幾遍還行,但是看到畫面總會覺得過分張揚經不起回味欣賞。但是他這個版本的《八幅水彩畫印象》無論從音樂表現,音色變化還是肢體表現來說都堪稱一流。因此建議演奏這首作品的人在學習過程中也聽一聽郎朗演奏時的各種處理,再融合自己的領悟。集人之所長,彌補自身之短,這樣才能在表演中展現出這首作品的獨特魅力和自身對這部作品的獨特理解,才能讓聽眾也能跟隨演奏者一起觸景生情,感受到這“八幅水彩畫”各具特色的畫面。
參考文獻:
[1]程憲偉.譚盾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的分析與演奏[J].樂府新聲,2009,(04).
[2]謝丁.聽得見的水彩畫——譚盾鋼琴組曲《八幅水彩畫的回憶》解讀[J].藝術教育,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