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
摘要:關于“美感共同性”這一觀點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孟子是第一個提出并論述了的,雖然是他僅憑經驗而言,缺少科學分析,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他從與動物不同的人性中去尋找美感共同性的根源,并以這個觀點發展成為“王與民同樂”的治民的觀點,從而緩和了王與民之間的矛盾,推廣了其仁義的主張,與孔子的學說相比,又具有了一定的進步意義。
關鍵詞:孟子 儒家思想 與民同樂
系統的看待整個儒家音樂思想的發展,從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到漢代董仲舒時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局面,其間起著傳承作用的諸子百家中,孟子是橋梁般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仁政思想,“與民同樂”、“仁言不如仁聲”等的觀點無不影響了后世有關儒家思想的傳承,對我國儒家思想的傳承產生了深厚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孟子的音樂思想,來探討他對中國儒家音樂思想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一、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名軻,鄒國人。他壯年從事教育,中年學習孔子,周游列國游說諸侯而不得志;晚年終日從教和著述。他曾入學為子思之弟子,雖未言名“私淑”后人,卻以孔門后學而自居;他是孔子最杰出的繼承者和發展者,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并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思想與孔子相近,卻有不大相同之處。“仁”與“禮”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在孔子提出的“仁”論的基礎上,孟子還進行了進一步的闡明和發揮,強調了“義”的觀念,他認為:“義”應與“仁”相配合。在孔子看來,“禮”是“仁”的旨歸,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復禮” 、“以仁釋禮”;而在孟子看來,“仁”卻是“禮”的旨歸,所以孟子提倡的是重“仁義”而輕“禮智”,“以禮釋仁”。
孟子保持了孔子以來政治與倫理緊密聯結的儒家特色,他的思想與當時諸侯爭霸、禮崩樂壞、治國思想百花齊放的社會背景相結合,適應了時代潮流,發展了以性善論為基礎,以仁政思想為核心,以崇揚至大至剛的人格為特征的的學說,并在孔子之后繼續以推行其政治主張為目的而游說各國諸侯。
二、孟子其說
(一)“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孟子認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①。他認為在推行仁德的思想方面,音樂比語言能對人產生更深入的影響。孟子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音樂藝術的感染力,肯定了音樂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仁德的語言不如仁德的音樂那樣更能打動人心。
(二)“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
《孟子·盡心下》中有云:“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口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②
《孟子·告子上》中有云:“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圣人,與我同類者。……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故曰……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
孟子認為:人類對音樂有著相同的的感受。人們對于音樂的愛好與感受會產生相互影響。人們對音樂的共同的美感根源于人類感官和生理感應的共同性。圣人與常人一樣具有審美能力,無賢愚之異,只有先后之別。關于美感共同性這一觀點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孟子是第一個提出并論述了的,雖然他僅憑經驗而言,缺少科學分析,將人對物質的欲求與對精神的享受混為一談,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他從人性的相同之處和從生理感官的共同性尋找和探索美感共同性,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三)“樂之實,樂斯(仁、義)二者”
《孟子·離婁上》中有言:“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意思是,假如你做到了仁和義,便從中產生了快樂,快樂的情緒一旦表現出來,就自然而然地手舞足蹈。換言之,人們具備了仁義的思想行為,就會得到音樂的樂趣。
孟子認為音樂是人的喜樂之情不可抑制的的自然流露,這種喜樂之情即是仁、義之德。這是孟子對孔子“人而不仁如禮何”的將音樂與仁德相結合的觀點的繼承和發展。從積極方面來說,孟子進一步提高了藝術的審美,將道德的善和藝術的美結合起來,宣揚了仁義之德;但從消極方面來說,其片面的把音樂歸為喜樂,卻否定了音樂能表現各種感情的客觀性。
(四)“王與民同樂”
孟子曾在《梁惠王下》中有言:“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無論是“樂以天下”還是“憂以天下”,“樂”都是“王天下”的手段與媒介。孟子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認為音樂是“仁”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民同樂,體現樂和仁的音樂,能促進仁政的施行,達到治國興邦的目的。
孟子“王與民同樂”的觀點是建立在其人類“審美共同性”的觀點的基礎上的。他認為,娛樂和鑒賞不應獨自占有,要與人共賞,與他人進行情感的交流與共鳴。春秋時期的單穆公曾說過:“上失其民,作則不濟,求則不獲,其何以能樂”,孔子曾說:“樂可以群”,墨子也曾說:“今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既已具矣,王公大人銷然奏而獨聽之,將何樂得焉哉?其說將不與賤人必與君子”,他們的觀點均已涉及審美活動的社會性問題,但前者尚蘊而未出,后者也只有朦朧的意識,且根本否定獨樂也能稱樂,太過偏激,不如孟子觀點明確而中肯。
孟子由“審美共同性”出發,而進一步認為君王應當“與民同樂”,只有“與民同樂”才能達到政和、人和,使百姓真正的從娛樂得到快樂。這就是孟子關于仁政的思想,雖然與整體儒家思想一樣是為君王統治而服務,但已具有了更為鮮明的人文性和進步。
(五)“今之樂猶古之樂”
孟子曾在《梁惠王下》中提到:“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孟子認為當代的民間音樂即“世俗之樂”,與古代的“先王之樂”都是一樣的。這突破了大部分儒家尊崇“先王之樂”而貶低“世俗之樂”的局限的觀點,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其實,現在的音樂流傳到百千年后,也會成為“古之樂”,而古代音樂,在百千年前也正是“今之樂”,這樣辯證地看待事物的發展,表明孟子是一位極有智慧的學者。
三、結語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主要繼承者,孟子繼承了孔子關于禮的學說和以仁善政的思想,但在審美和藝術特征上與孔子相比,卻有著不同的特色。他將義與仁相結合,以“仁政”學說為中心,在與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鄒穆公等的應對中或借古喻今提倡先王之道,或暢言己見,抒發其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充實和豐富了孔子“仁”學的內容,使之適應著社會的變化而有所發展。同時,他的“王與民同樂”、“耳之于聲有同聽也”等的觀點不僅從側面進一步發展了儒家思想,擴大了儒家思想的傳播,他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如審美共同性的觀點,雖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但這在當時看來也是一種很大的進步。與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相比,他不虧被稱之為“亞圣”——是孔子最杰出的繼承人。他的學說為整個儒家思想系統的向前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促進了后來漢代“獨尊儒術”的新局面的出現,堪稱我國音樂美學思想史上的一塊新的豐碑。
注釋:
①選自《孟子·盡心》。
②選自《孟子·盡心》。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陳洪海,冉萬里.白話孟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劉蘭.孟子的音樂思想[J].齊魯學刊,1986,(04).
[4]王志成.孟子的仁政論及其音樂美學觀[J].晉陽學刊,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