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生



摘 要:桿式機械手具有工件夾持、取放、移位、裝配、以及檢測等功能,在自動化設備中使用率最高。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即是針對桿式機械手的設計關鍵技術——導引機構設計,并提出的一系列較為完整的研究。
關鍵詞:桿式機械手;導引機構;設計
桿式機械手根據(jù)不同之設計需求,必須采用不同的導引機構,以應付各種不同的場合,例如負載大小、作動行程、導引精度、安裝空間、以及作動速度等。本文根據(jù)不同的功能需求,提出各種導引機構,并詳述其機構設計技術,此研究結(jié)果可提升設計者之機械手設計能力,增強機械手之組立速度、穩(wěn)定度、精度、以及壽命等功能。
一、導引機構關鍵技術
導引機構若采用不同的設計模式,則會產(chǎn)生不同的導引效果。
(1)關于導引軸承技術面:采用線性軸承,導引精度較高,適用于高速、高精度、及偏心負載之場合;采用DU 軸承,適用于重負荷,但不適用于偏心負載之場合。
(2)關于跨距技術面:跨距愈大,導引效果愈穩(wěn),但限于加工能力與成本考量,跨距超過150mm 者,必須采用組合式。
(3)關于導引長度技術面:導引長度愈長愈好,但一般加工長度只限于150mm 以內(nèi),導引長度需加長者,則采用組合式。
(4)關于匹配導桿材質(zhì)與外徑技術面:DU 軸承匹配材質(zhì)有:S45C、SUJ2、SUS、以及SKH-51;線性軸承匹配材質(zhì)有:SUJ2 與SKH-51。
(5)關于匹配滑座技術面:滑座有整體型與組合型二種,整體型關鍵技術在于孔加工、公差配合、以及孔真直度,其特點為所占空間小;組合型則采用附座線性軸承二只或四只之組合,特點為跨距大導引長度較長。
(6)關于裝置氣缸技術面:裝置氣缸之內(nèi)徑,一般為12mm~100mm,行程愈長,導桿的直徑亦須加大,否則下垂量相對提高;氣缸的出力需要視作業(yè)需求而定,有關負載與行程之關系將后續(xù)中進行介紹。
(7)關于負載重心技術面:DU 干式軸承只適用在雙導桿中心之負載作動;線性軸承可適用偏心與不偏心的負載作動。
(8)關于浮動裝置設計技術面:由于氣缸不易有效地安裝在雙導桿中心,故必須有浮動裝置之設計,方能平順地作動,浮動裝置之設計方法有26 種。
二、常用導引機構
桿式機械手需具有各種不同的導引機構,以應付各種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負載大小、作動行程、導引精度、安裝空間、以及作動速度等。
業(yè)界常用之導引機構可歸納為12 種,限于版面,在此不在詳細繪出,只列出名稱:①U 型滑座-DU 軸承導引;②U 型滑座─線性軸承導引;③U 型滑座─附緩沖器;④H 型滑座導引;⑤線性軸承法蘭座導引;⑥雙法蘭座導引;⑦線性軸承附座導引;⑧線性軸承與氣缸偏心上下導引;⑨線性軸承與氣缸偏心左右導引;⑩雙軸缸導引;?滑臺氣缸導引;?滾珠滑軌導引。
三、桿式機械手常用組合模式
一般而言,桿式機械手根據(jù)上節(jié)所述12 種不同導引機構,若任取“相異”兩種進行組合則有66種選擇方式若再加上“相同”兩種進行組合,則有12 種,所以總共有66+12=78種選取方式。
四、導引機構負載與下垂量分析
導桿的下垂量大小會影響機械手之定位精度,故下垂量為定位精度之關鍵因素,當然桿式機械手之負載,若行程愈大,則導桿之下垂量愈大;然而,與下垂量有關系者除負載與行程大小外,尚包含導桿材質(zhì)、導桿直徑大小、導桿之撓屈度、導桿導引長度、導桿受力位置、以及導桿與導引襯套或線性軸承之間隙等。
1.導引長度與導引軸承之間隙關系
下面主要探討導桿導引長度與導引軸承之間隙關系,其關系如下圖所示,圖中C1為配合間隙,可由一般目錄查得此值;L1與L2分別為導引長度與作動行程,皆為已知;DN 為無負載情況下之下垂量。
2.導引機構負載與行程關系
導引機構之負載(Load)與行程(Stroke)示意圖,如下所示。
一般制造商會將導引機構在特定條件下加以實驗,如下圖所示缸徑為40mm 之導桿缸負載曲線圖,兩者皆可提供給設計者選用。
希望本研究成果能為自動化設備制造者、維修者、及設計者等技術上之參考及學校機電整合、自動控制、機構設計、機械設計、夾治具設計、快速換模等自動化相關課程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易吉慶. 高次序運動綜合與導引機構設計[J]. 機械設計與制造, 1992(4):32-33.
[2]吳努, 沈世德. 三構件凸輪導引機構的設計[J]. 機械科學與技術, 1998, 15(2):4-6.
[3]楊長牛, 黃茂林, 趙鵬云. 導桿機構綜合的位移矩陣法[J]. 機械設計與研究, 2006, 22(1):32-36.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現(xiàn)代紡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