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蘇榮
摘 要:為滿足當代社會發展要求,高層混凝土建筑融入抗震設計,以提高高層建筑質量。在建筑結構中增加抗震設計,既能夠提高高層建筑的安全性,還能夠提高高層建筑的經濟性,能夠大力推進建筑行業發展趨勢。因此本文仔細研究分析了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中的抗震設計,為建筑行業發展助力。
關鍵詞: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抗震
地震的特點是破壞性、隨機性強,因此每當發生地震就會給人們帶來重大損失。為提高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需要在高層建筑中融入抗震設計,提高建筑質量。進行抗震結構設計,工程師需要充分了解抗震材料、施工技術等內容,并考慮經濟性因素,采用科學合理的抗震結構設計,增強高層建筑的抗震性,提高建筑質量,以此更好地保護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1 高層建筑抗震要求分析
當前,我國高層建筑增多,并且樓層數不斷增高,為了保證高層建筑樓層數增多的情況下仍舊有較高的抗震性,當發生地震,震級較低時,需要建筑物整體結構保持完整;而當震級為中等水平時,建筑物需要保證在進行維護后,仍然能夠繼續使用;當發生大地震時,需要保證建筑物整體不傾倒,因此在設計時,需要憑借剛柔配合的方式設計建筑物結構,以“強剪強彎”為設計理念,提高建筑物整體的穩定性和抗震性。
為了滿足上述要求,在設計時應當準確把握建筑結構的剛度值,并調查和測量建筑物周邊的地質條件,還要了解建筑材料、機械等的性能,從整體角度出發,計算出建筑結構的剛度,然后設計緩沖效果,使建筑物滿足穩定性和抗震性要求,能夠抵御較強的地震災害。
2 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特點及地震的破壞特點
2.1 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特點
高層混凝土建筑一般都是高于28m、樓層數超過10層、混凝土結構的建筑。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實際上是一種豎向的懸臂結構。該結構上的彎矩以及軸向力都是因水平荷載與垂直荷載造成的,建筑物的高度與軸向力呈線性關系。高層混凝土建筑水平位移和層數,與彎矩具有上升曲線關系,且軸向力和高度呈正比關系。我們從受力特性的角度來說,當水平荷載分布比較均勻的情況下,高度和彎矩具有二次方變化關系,當垂直荷載方向保持不變的時候,高層建筑增加高度所引發的受力也是很小的。
2.2 發生地震時高層建筑的破壞特點
地基受到破壞后,高層建筑體會出現傾斜,如果高層建筑位于危險地帶,在遇到地震后,地基會出現不均勻的下沉現象,嚴重的會導致建筑體出現裂痕。如果高層建筑結構周期和當時場地周期相同,就會造成共振現象,對建筑結構產生極大的破壞性影響。
建筑結構體系遭到破壞,建筑物內框架上方容易遭到剪切型破壞,窗洞也會出現短柱性破壞。相比而言框架剪力墻結構遭到地震破壞的程度較小。
剛度遭到破壞。建筑物主體結構如果采用的是矩形平面,在發生地震后,發生扭轉振動現象,加劇地震破壞力。而如果建筑物主體結構采用的是L型或者三角形等不對稱平面設計,在扭轉振動的過程中也會加劇地震災害的破壞程度。
構建的破壞特點。采取框架剪力墻結構,在遭遇地震時,建筑物的柱要比梁和板受到的破壞更強,窗臺下方容易出現交叉性裂縫。但是因為框架柱中包含螺旋箍筋,因此當建筑物層間位移較大時,框架柱仍然具有很強的抵御地震的能力。
3 高層混凝土建筑抗震結構設計策略
3.1 選定建筑物的具體位置
在分析統計地震對建筑物造成的破壞數據后,我們發現建筑物遭到的破壞位置都是不同的,建筑物的抗震性也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地質條件在一定程度決定了建筑物的穩定性和抗震性。所以,在設計建筑結構時,需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設計。一是在設計前進行綜合考察,測量建筑物所處地質環境是否能夠滿足抗震性要求。二是建筑物應當遠離油庫等危險的建筑,以免在發生地震后遭受二次災害。
3.2 優化建筑物結構設計
在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必須以抗震性要求為設計前提,增強建筑物調節變形余量,在發生地震時,減少建筑物主體的被破壞程度,保證建筑物結構能夠維持穩定和平衡。在設計開始階段,應當結合建筑物所處位置的地震頻度、地震烈度等相關數據,仔細地計算不同地震等級對設計的建筑結構造成的破壞程度,結合計算結構加強建筑構件布局,使建筑物的各個板塊都能受力均衡,提高整體的抗壓性能。在設計建筑結構時,應當重點考慮建筑物承受的豎向重力,保證因重力帶來的壓力和重力能均勻分布,以此實現建筑物剛度的設計要求。另外,為了進一步實現建筑結構強度,還應當保證建筑結構有序,不出現交錯現象,提高建筑物整體的抗震性。
3.3 減輕扭轉效應的破壞
當地震發生后,地震會對建筑物產生3個作用力,即水平方向作用力、垂直方向作用力以及扭轉力作用力。在這3種作用力的作用下,建筑物會遭受很大的破壞,會出現墻體破裂、倒塌等現象。當前,技術手段下并不能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因而地震發生的時間具有隨機性特點,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安全設計避免因地震帶來極大的損失。在查看大量研究數據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建筑物主體的剛性如果不符合要求,在遭受強烈的地震后會受到很大的破壞,有的甚至在余震時發生倒塌現象。如果建筑結構設計沒辦法參考結構位移標準,那么為了保證建筑物具有足夠的抗震性,應當以最大位移剛度,降低最小的位移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對建筑的破壞性。
3.4 控制建筑結構具體參數
為了增強高層建筑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因此需要嚴格控制每個部件的受力程度,需要確定每一樓層的參數。在進行設計前,需充分地調查建筑周圍的環境、位置、地形等相關數據,總結數據特點,再設計高層建筑的整體結構,且進行抗震結構設計。在考慮受力情況時,需要受力模型輔助,精準地計算受力情況,以保證高層建筑的穩定性、安全性。
因為地震隨機性和破壞性較強,所有在高層設計中必須融入抗震設計,以此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工程師應當充分了解和掌握抗震結構及其設計、施工要領,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合理的抗震結構方案。
參考文獻
[1]蘇相俊,倪金濤.混凝土結構設計安全度和規范性相關問題探究[J].科技與創新,2016,(4):112-113.
(作者單位: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筑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