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摘 要:實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是一項重要的改革,在此背景下,資助政策在研究生教育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雖然我國在不斷完善研究生資助制度,但仍存在很多問題。通過擇要論述國內外研究生收費、資助制度的相關內容,為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研究生資助體系提供借鑒。
關鍵詞:收費;資助;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115-02
引言
從2014年秋季起,全國各高校已按“新生新辦法、老生老辦法”的原則,向納入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這標志著我國全面實行研究生收費政策。與此同時,為配合收費政策的順利進行,研究生資助政策也相應地進行了改革。但實際上改革的相關文件中只對資助的標準、條件提出了宏觀上的指導意見,省級教育部門以及各高校要開展好研究生收費與資助的工作,還需進一步向前摸索。因此,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對學術界關于研究生收費、資助制度的研究成果進行則要述評,以期為完善研究生收費、資助制度提供思路和建議。
一、有關研究生收費制度的述評
(一)研究生收費的合理性
賀芳玲通過實地調研12所高校獲得了一手資料,以客觀情況為視角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指出當今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這使人們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劇增,實行研究生教育收費以分擔培養經費,是與研究生的教育培養成本、就業回報率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關聯的。其次,在市場經濟發達的今日,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國家不應是全部培養經費的唯一承擔主體;再者,按照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學生個人也理應負擔合理比重的培養費用。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王效仿以人力資本理論為依據,認為實行全面收費與市場經濟說和投資效益說相符,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教育被視為投資,會給受教育者和社會帶來一定的效益。按照經濟學家厲以寧和王善邁的觀點,研究生教育依據公共產品理論劃分標準屬于準公共產品,一方面它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有私人產品的屬性,國家、企業、高校及個人理應均為受益主體,各自承擔部分教育成本。從教育公平視角出發,廖琪認為,實行研究生全面收費有利于確保高等教育公平與機會均等,提出全面收費是唯一的出路。鐘小川認為,收費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讓不能直接受益或根本未受益的人分擔教育成本。另外,對于優秀的學生而言,只要勤奮努力是不會被排擠在研究生教育大門之外的,但對于學業表現較差的學生來說,經濟負擔較重又不愿吃苦,因而未能獲得研究生教育機會,被看作是社會相對公平的體現,這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精神。
(二)研究生收費存在的問題
研究生教育的收費問題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收費標準難確定,馬淑艷、張慵指出雙軌制下自費生所交學費只占研究生培養成本的20%或者更少,這對于研究生教育經費的龐大支出只是杯水車薪。二是收費制度在實施中所引起的公平問題,唐麗華認為收費雖在客觀上維護了教育市場中的公平原則,但卻損害了社會公平(指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等,獲得平等的入學機會),教育公平應是教育的社會公平和市場公平的統一。因此,只有解決好如何確定合理的收費標準與如何確保公平這兩個問題,做到二者相統一,收費制度才能有效地得以執行。
(三)研究生收費制度的對策
針對如何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收費制度,張維軍、王忠山等學者建議應做到以下幾點:(1)制定明確的收費標準及相關政策;(2)完善配套的資助政策,拓寬在讀碩士研究生的經濟來源;(3)改革現有的培養政策,完善畢業分配制度。制定合理且明確的收費標準,是收費制度改革的關鍵之處。趙玉珍、許克毅通過深入分析研究生教育收費改革,提出對滿足社會急需的熱門專業進行適當收費,而基礎類的專業不收取學費,將按人數撥款改為按學科撥款的建議。梁大戰指出,收費可以學分為標準進行設定。郭曉冬、季明明確了分擔主體各自應承擔教育成本份額,認為占60%的教育總費用由國家負擔,20%由個人承擔,其余的由企業或用人單位通過設立獎學金項目的方式支付。
(四)國外有關研究生收費的研究
吳開俊、陳細娣總結了21世紀以來,美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收費特點,一是“高收費”,分別對比哈弗大學有代表性的醫學院、設計學院、法學院在2004—2005學年、2008—2009學年與2012—2013學年所收學費的金額,發現都呈現出很明顯的上漲趨勢;二是實行差異化的收費制度,美國國內不同的高校之間、同一所高校的不同學院之間、同一學校的同一學院不同的專業之間,其收費的標準均不同;三是分段式收費,由于在不同的學年所需的研究生培養成本差異很大,因此美國大部分的高校是以學年為單位收取學費的,一般是前兩年的學費定價較高,到了第三年及以后,收費標準將大幅下降。宋東霞強調美國的高校在收取學費后,依據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科研產出情況等予以一定金額的資助,實行的是“收費與資助”并舉制度。美國高校還通過計算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核算教育的實際發生成本及預期收益,確定研究生的收費額度。
目前,我國研究生已實行全面收費,雖然入學者可獲得助學金、獎學金等資助,但各項所得總額與學費相當。另外,收費邏輯的轉變,也會一定程度地增加中低等收入家庭的經濟負擔,這就要求必須有相適宜的資助制度與其配合,以激勵在校生專心于學習,避免經濟負擔影響其學習。
二、研究生資助制度述評
(一)研究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
從宏觀、中觀、微觀角度將我國的研究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分成三類:一是從宏觀視角出發以徐梅為代表的探討,認為現有的資助體系目標、理念不明確;對獎勵對象界定不清,資助的覆蓋面仍就較窄、所資助的額度低;三助崗位沒有很好地結合學生的所學專業,落實不到位;資助的善后引導不夠。二是從中觀視角出發以曹文澤為代表指出,資助并沒有保障大部分在讀碩士研究生的生活,他們仍舊依靠家庭為其分擔經濟壓力;以普通獎學金為主的資助體系,未發揮出很好的激勵效果;國家幾乎是普通獎學金的唯一來源,資助來源過于單一,專項獎學金的設置項較少;貸款流程復雜。三是從微觀視角出個以王向紅為代表認為,“助研”只是一種有條件的普通獎學金。另外,普通獎學金金額較低,被認為只是流于一種形式;導師為學生發放的科研項目報酬較低或幾乎沒有。還有學者通過研究總結了自己的觀點,例如張國棟、婁枝認為,實施中的獎助學金制度缺乏統一的評比標準,難以令學生滿意。李文利還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目前我國研究生資助多以贈予性為主,資助水平是與覆蓋范圍是呈負相關的。
(二)研究生資助體系的對策
學者從宏觀、微觀兩個層面對資助體系的完善予以建議。從宏觀角度看,裴慶祺認為應建立院系差別化的資助評審機構;豐富資助方式;完善資助體系,構建評價機制,囊括至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整個過程;推行差別資助等。另外,他從公平視角出發提出,構建“國家、學校、院系、導師”四位一體的資助體系,確保資助的公平性,使得全體學生均能公平、有效的享受此項改革政策。
微觀角度有以下五種對策:(1)袁瀟認為,國家應繼續加大對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增加資助經費的來源渠道;(2)陳超建議針對個體差異制定不盡相同的資助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其更加努力地追求進步乃至卓越;(3)孫欣從共同承擔教育成本的角度給出建議:擴大三助的比例,提高三助的薪酬;設立普通獎學金、定向獎學金、優秀獎學金與專項獎學金等多種獎學金項目;實行貸學金的制度。(4)李文利從教育收益的視角出發建議差異化各個專業的獎學金比例,加大對社會發展中貢獻較多的專業資助。(5)劉明利選取北京大學進行研究,提出以學年為單位進行獎學金評定審核,實行動態評審。
(三)國外研究生資助體系的現狀
有部分學者關注了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資助體系特征,以宏觀層面來看,美國資助體系的特點表現為,受到了多方重視,弱勢群體得到較多關注,經費的來源也較為穩定,資助方式多樣化,資助力度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不同的學科之間實行的是差異化資助。學者高展認為,美國高校資助的來源多;覆蓋范圍較廣、類型多、額度高;資助的申請與評定過程客觀且公平;資助的側重點與國家對人才需求情況密切相關。
從微觀層面看美國的研究生資助制度,它建立了以貸款為主的多元混合資助模式;包括了獎勵優秀學生與資助貧困生兩個方面;結合了學習性獎勵與科研項目資助;獲知并認定了貧困生具體情況后再實行資助,以國家所提供的貸學金為主要資助來源。另外,美國還把購買健康福利保險作為一種新的資助渠道,借以增加研究生的資助來源;為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貸款制度順利推行,高校還建立起了應屆生與企業之間的雙向聯系。更值得借鑒的是,美國研究生教育院系協會出臺了相應的資助手冊,詳細給出新生獎學金、在校生獎學金、專項獎學金、助學金等的評定標準、條件及其他具體事項。
結語
向研究生收取學費不應是目的,而僅僅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它使學生權衡利弊,理性地選擇是否深造,而不再一味相信高學歷必有高收益;另一方面也完善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機制,改善研究生的學習、科研與生活條件,提升教育質量。客觀上講,全面收費的確抬高了貧困生獲得研究生教育機會的門檻,但無法確保教育的公平性,所以資助政策作為潤滑劑便顯得極具意義。另外,可通過構建高匹配度的收費、資助政策,在保證教育公平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改變研究生們“吃大鍋飯”的思想觀念,使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激發學習熱情以提高教育效率。
參考文獻:
[1] 衣萌,王騰飛,牟暉,等.發達國家研究生收費制度與資助體系比較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5):62-65.
[2] 李文利,楊希.教育收益視角下研究生資助的專業差異[J].北京大學教育論,2011,(1):59-73.
[3] 劉明利,楊虎,張林,周婧.論獎助工作在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中的調控功能——以北京大學研究生獎助工作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25-29.
[4] 李海生.美國研究生資助政策的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10,(8):78-8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