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樊禾心教授如何解決當前本科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出現的常見問題作為研究目的。從樊教授講解的鋼琴彈奏基本方法與技術規范、內心聽覺與律動、背譜與視奏之音樂記憶障礙及對音樂的理解與詮釋四大方面進行了總結與分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彈奏技能與音樂鑒賞能力,同時為其擴充新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樊禾心 彈奏基本方法 內心聽覺 背譜 審美經驗
金秋十月,桂林城到處彌漫著桂花的清香,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和廣西師范大學承辦,《鋼琴藝術》編輯部、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協辦,海倫鋼琴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第五屆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比賽”如期而至。本屆比賽除了激烈精彩的賽事和評委專業深刻的點評外,組委會在以往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多場高質量音樂會和工作坊活動。中國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音樂教育系鋼琴教研室主任樊禾心的本科教學工作坊,就本科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做了深入淺出地剖析,并依次提出相應的對策。筆者從中受益匪淺,特記錄下來與同行們分享,希望能夠為我們的鋼琴教學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一、基本方法與技術規范
樊教授認為,近幾年本科音樂教育專業,除了來自音樂學院附中、附小等接受過正規系統鋼琴教育的學生,普遍存在演奏技法不規范的問題,而規范的演奏技法恰恰是本科鋼琴教學中最首要同時也最基本的教學內容。面對這一現狀,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在第一學期取消了期中考試,用兩到三個月的時間來專門調整學生的彈奏方法,隨著演奏技法的提高,學生再逐步掌握更寬泛的曲目。
就鋼琴的基本方法,樊教授歸納出三個要點:手臂放松、手指站立和獨立抬指。這三者是承接關系,先學會手臂放松再學習手指站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斷奏彈奏方法讓學生體會手臂的放松及整個力量的自然下沉。學生手臂不能夠完全放松下來的癥結,通常在于不會通過起承上啟下作用的肘關節來帶動手臂的運動,使整個手臂的力量完全集中在指尖。
鋼琴演奏的魅力在于張弛有度,相輔相成,手臂要求始終保持放松狀態,而手掌則應牢牢地架住以保持手型,并且預備下鍵的手指各關節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當手指快速擊鍵后,利用鍵盤的反彈力立即放松整個手臂及落下的手指,以獲得最大程度琴弦的振動與聲音的共鳴,在完成擊鍵的同時,迅速抬起下一個將要落下的手指,重復做好手臂放松與手指緊張相結合的預備工作。
不同的觸鍵方法可以產生不同的音色。樊老師提出,為了追求連貫歌唱性的聲音效果,可以在整個手臂放松的前提下,手指放平,用指肚與鍵盤呈小角度緩慢地觸鍵。如何使這三種方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教師應該在開始的教學中就幫助學生構建這三種基本方法的動作要點,耐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技巧練習及演奏習慣,為學生日后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內心聽覺與律動
在鋼琴演奏過程中,許多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僅僅專注于技巧的訓練或情感的宣泄,卻忽視了聽覺的重要性,使演奏的節奏韻律過于呆板,音響效果缺乏創造性。針對此類問題,樊教授現場給出了四種解決方案,即節拍器訓練、同步返送、錄音回放、黑暗演奏。通過相同的學生、環境,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實驗,證明了這四種方法都能夠較大幅度地提高參與實驗學生的聽覺。節拍器訓練在鋼琴學習中節奏的穩定上,尤其是樂器技巧、速度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同步返送法,即運用話筒、電腦、耳機這三者實現邊演奏邊聽的實時返送。這種方法與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中布萊希特所推崇的“間離效果”的戲劇方法——“舞臺疏離感”不謀而合。樊教授認為,在演奏過程中,具備一定的演奏能力和內心聽覺的學生應當同時具有兩個自我,其中一個自我完全投入到音樂中去抒發情感,另一個自我則理智地從本體中抽離出來,集中注意力,更加清晰地感受、審視自己即時的演奏,控制整場演出的音響效果;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不具備內心聽覺的基礎,往往會錯誤地認為自己彈奏的節奏很穩、觸鍵均勻、音樂色彩明暗對比較明顯。這就需要通過錄音回放法的訓練,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演奏中出現的問題并嘗試自主自覺地去解決;黑暗演奏法則徹底屏蔽了視覺的干擾,訓練學生對鍵盤的熟練程度及正確觸鍵方式,有助于培養他們更投入到音樂表現當中。這四種練習法為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全面地駕馭感受音樂開拓了新的思維路徑。
三、背譜與視奏之音樂記憶障礙
還有一些本科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平時僅重視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能和音樂表現能力而疏于背譜訓練,結果在音樂考試、比賽和演出中,他們經常會出現音樂記憶障礙,嚴重的甚至影響了現場演奏的心理狀態而中斷表演。樊教授根據上述問題,深究原因,總結出以下幾點,解決了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師生的背譜難題。
首先,在曲式結構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對樂曲剖析式讀譜來訓練學生背譜,分析演奏樂曲的調性、和聲、織體、樂句樂段結構,節奏、旋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舞臺上可以隨時延續忘譜中斷的音符與樂段,提高學生演奏自信。樊教授認為,盡管這是一種非常可靠的背譜方式,但是由于課程設置存在很大問題,使得這一方法實施起來有很多障礙。目前,高校本科音樂教育專業在大學二年級才開設基礎和聲,而曲式分析課程還必須要在修完和聲和樂理之后開設,這就導致學生在大學初級階段視奏、背譜時缺乏必備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從新生入學開始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演奏基本方法,還要建立起有效的音樂分析思路,做好有關曲式結構方面的啟蒙教育。例如,在彈奏奏鳴曲時,就要向學生介紹樂曲再現部的調式回歸,而這也恰恰是奏鳴曲背譜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背譜準確性。
其次,在訓練方法方面,教師可以注意指導學生進行分段、分句、分聲部的背譜。例如,樂器的高潮部分或巴赫的三部創意曲。還可以運用固定唱名法進行樂器旋律的哼唱,加強對聽覺記憶的刺激,以達到高效率的視奏、背譜效果。
另外,最不可取的并且也是最常見的背譜方式,就是通過彈奏的熟練程度來反復加深肌肉的運動記憶。這種方式在演奏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現場的各種干擾,中斷后接不下去。而首調干擾也是在視奏、背譜中出現音樂記憶障礙的原因。通常學生所彈樂曲在調性、旋律及和聲語匯方面變化復雜,如果用首調唱名法只能僵化自己的雙手和思維,不利于視覺和聽覺的統一。
四、對音樂的理解與詮釋
如何使本科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彈奏時深刻感悟作品樂思?如何對學生獨立處理作品的能力進行培養?樊教授從文本閱讀、音樂風格與審美經驗這三個方面,作了富有新意的闡釋。當學生拿到一個新作品,教師需要讓他們充分了解這個作品的相關音樂背景和作曲家的創作思想,引導他們進行樂譜的研讀,仔細閱讀譜面出現的所有相關記號,嚴謹分析全曲的曲式結構,從而明確作品的基本音樂風格,為進一步詮釋樂曲做好準備。
樊教授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談了自己的觀點,所有作曲家創作出來的樂曲音符都是沒有生命的、未完成的,需要通過演奏家對作品的處理與理解進行二度創作,賦予作品生命,使音樂內容更具完整性、立體化。同時也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在學習階段,只有在完全忠于原作的音樂風格基礎上,才能疊加演奏者的個性創造。正像高考作文評分,強調字體的工整一樣,倘若考生執意用草書篆書寫作,非但不得高分,反而會被納入非規范化作文一類。在審美經驗方面,樊教授認為,其應當被看作是音樂領悟的先決條件,需要自始至終貫穿到整個鋼琴教學過程中。所謂既往的審美經驗指的是多積累、多視奏、多聆聽。例如,如果學生聽過并彈奏過莫扎特的多個鋼琴奏鳴曲,就可以較精準地把握莫扎特優雅、天真、明朗的音樂創作風格,而不會特別夸大其中的浪漫色彩,導致作品風格的偏離。總之,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精準讀譜的基礎上廣涉音樂作品,逐步領悟音樂風格,以此提高音樂修養和鑒賞力。
樊教授的本科教學工作坊非常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她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當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在本科教學中所積累的困惑和核心的問題,并一語中的地提出解決各類問題的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帶給大家滿滿的收獲與進一步的探索思考。
參考文獻:
[1]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1]楊耀坤:美國堪薩斯大學鋼琴表演博士,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