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承德避暑山莊而言,是自然山水與園林建筑的完美融合,彰顯中國歷史與文化,本文立足山莊的建筑特色,窺析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特色;中國文化
一、對承德避暑山莊與國家文化的概述
為了實現對國家文化歷史底蘊的全面研究與考察,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國家的建筑,古建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古建筑所呈現的特色,反映了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發展現狀。承德避暑山莊是重要的歷史古建筑,風格特征明顯,具有獨特的氣質,氣勢磅礴,是中國三大古建筑之一,與北京、曲阜具有同等的地位。同時,承德避暑山莊在建筑上的特色秉承我國多民族的文化,提倡文化的融合和影響,相互進行內容上的滲透,追逐完美性,建筑特色展示了深厚的中國文化。
二、對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特色的介紹
1.體現了南北建筑特征的全面融合
在承德避暑山莊內部,主要包含四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分別是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以及山巒區,四個部分各具特征,特點分明,景色優美,更加怡人,每個區都將各自的景色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各個區內的建筑特色差異明顯,各不相同,相互呼應和映襯。每一建筑都實現了與自然景觀的有效結合,完美性更強,給人以回歸自然的感覺。承德避暑山莊在建筑規模上不大,但是,吸取了南北建筑藝術上精華,立足建筑角度,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圍主要采用了青磚灰瓦的風格,顏色主要是自然的本色調,風格給人以雅致、莊重的感覺,獨顯簡樸,同時,簡單控制得十分有度,這種風格特征與北京故宮具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獨顯靜謐性,風格上更顯皇家園林的氣質。縱觀整個山莊,能夠深刻體會到南方景觀的細致之美,例如,在湖區,建筑上更顯小橋流水的感覺,另外,煙雨樓,被稱為南方建筑的標本,整個建筑都體現了南方所具有的細膩和靜謐的感覺,同時,建筑中的四面云山、萬壑松風建筑群等,極具北風建筑的雄偉和壯觀,獨具實用性。也就是說,避暑山莊在布局、構型方面,實現了博采眾長,極具協調之美,渾然天成,在意境上既有人工雕琢,也有天然生成的,集合南北園林的特點,實現了與外界的有效統一,是跨時代的作品。
2.山莊的建筑與周邊自然景色交相呼應,詩畫一般
山莊建筑與周邊自然景觀交相呼應,自身的建筑特點更加明顯,其周邊樹木茂盛,山巒跌宕,溝壑眾多,建筑的主要色調是青灰色和鮮紅色,將黯啞、熱情的色調與周圍的樹木融為一體,尤其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季交換,隨之發生變化,不同的季節就會呈現更加別具特色的避暑山莊,極具視覺沖擊。在周圍的樹木中,有的高聳入云,如古松,有的低矮密麻,也有質地堅硬的灌木和喬木,同時,也有給人以舒適感覺的荷花,在炎熱的夏天,可以發揮遮陰避雨的作用,對園林景觀中的空曠的不足予以彌補,彰顯園林設計的完善性,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以期,如詩如畫。
三、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特色所體現的中國文化的發展特點
1.體現文化的民族多樣性以及形式的多樣化
對于承德避暑山莊而言,其建筑上具有不同的風格,將多個民族的特點集中在一起,尤其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體現,更加淋漓盡致,這正是我國文化的多民族性和多樣性。在清代以前,承德聚居了多個民族,他們都希望在這個地方能夠留下自己民族文化的印記。此時,承德避暑山莊發揮了其在承德的重要地理位置的特點,諸多民族都希望在山莊文化中將自己民族的價值和內涵進行完美的呈現,使得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在承德避暑山莊中進行展現,就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同時,這種不同文化的組合也造就了山莊獨特的文化價值。山莊承載了多個民族文化的內涵,將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更加全面、充分的體現出來。
2.體現中國文化的和諧美
在中國文化中,和諧一直被追求,尋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和諧的價值更高。避暑山莊的建筑之間和諧不乏別致,同時,建筑與自然景觀之間也相互映襯,形成更加完美和諧。和諧的性質不僅體現在山莊內部,同時,山莊與周邊寺廟之間也相互融合,主要存在12座寺廟,主要由普寧寺、安遠廟等,它們與山莊相互獨立,但是,單獨建筑與整體建筑、與周邊環境存在這密切的關系,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形成相互融合、和諧之美。在歷史上,中國倡導“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觀念被流傳下來,其價值一直被追捧。
3.重視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不管任何建筑,其最初的目的都是為了供人們在老后能夠安身立命,實現生活與精神的寄托,尤其對于中國的古來建筑,更加注重對靜默養氣功能的追求,避暑山莊就是中國古老建筑的典型代表,更加全面體現了人文精神。對于避暑山莊的設計,將人作為和諧設計理念,以人為中心,借助避暑山莊,實現對人與人、自然以及社會的和諧性。避暑山莊的建筑本身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各種建筑都具有其自身的人文精神,是人文關懷的體現。每一個建筑、走廊,都極具人性的特點和精神,它們之間的距離的設計、房屋的規模、內部構建的擺設,雖然經過了多次的修繕,但是,仍能體味其原有的痕跡,對人本的關懷深深展現在其中。以人為本的精神得到傳承,雖然叫法不同,但是,在這幾百年的建筑中,對這種精神進行了全面的貫徹,形成至善的人文關懷。
作者簡介:陳浩(1983年12月7日)男,漢族,河北省承德人,就職于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