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的路作為歷史上地方特有的行政機構,是近15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有學者注重對宋代的路是否是一個行政層級的研究;有學者注重對路級各監(jiān)司的研究;有學者注重對路級監(jiān)司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宋代;監(jiān)司;轉運司;提點刑獄司
上個世紀,學術界對宋代路級行政機構研究的可謂豐碩,苗書梅在《宋代地方政治制度史研究述評》中已有詳盡介紹。近十五年來,關于路級研究文作不斷,觀點演新。作者撇全貌不能洞悉,擬對近15年來宋代路級監(jiān)司研究作一綜述。
一、宋代路級區(qū)劃及監(jiān)司關系研究
對于宋代的地方行政,到底是州、縣二級區(qū)劃還是路、州、縣三級區(qū)劃,學術界自始存在爭論,爭論的焦點在于“路”是否是作為一個行政層級的存在。學術界對此存在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路”是宋代的一個行政層級,是在府、州、軍、監(jiān)之上的一個行政區(qū);另一種則認為,“路”不能算做一個地方層級,因為其不具備地方層級所具有的條件。總觀上世紀的研究概況,各觀點均有大批學者陳文力爭,且論著頗重。王文楚、鄭世剛、林英男、江曉敏、賈玉英、李昌憲、李孔懷、龔延明、汪圣鐸等一批學者認同“路”作為一個行政層級的存在,認為宋代地方是三級行政區(qū)劃;而張德昌、朱瑞熙、張希清、苗書梅、陳振、包偉民等學者則認為宋代的“路”與州之間不是上下級的關系,不能作為一級政區(qū)。
時至近15年,此問題在學術界依舊大有爭論。認同路作為一級政區(qū)存在的包括以下幾位。王曉龍《從提點刑獄司制度看宋代“路”之性質》(《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3卷第3輯,2008年)以提點刑獄司的研究為切入點,認為宋代的“路”可以被認定是州縣之上的一級正式行政管理層級和行政區(qū)劃。余蔚《完整制與分離制:宋代地方行政權力的轉移》(《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提出宋代在地方實行“分離制”(即同一高級行政區(qū)設置多個并存的行政組織與長官)加強中央集權,而這種體制在南宋出現(xiàn)削弱趨勢,使南宋的中央集權不如北宋。余蔚《兩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通過比較兩宋各個“綜合行政區(qū)”的異同,提出北宋各區(qū)之間互相依賴,雖便于中央集權,卻極大地削弱了各自獨立性,若有不測,難以各自為戰(zhàn);南宋各區(qū)獨立生存的基礎充實,有利于提高應付對外戰(zhàn)爭的能力,但凝聚力較弱,中央集權程度遠遜于北宋。余蔚《分部巡歷:宋代監(jiān)司履職的時空特征》(《歷史研究》2009年第5期)一文提出,宋朝中央政府充分利用在一路之內多個機構并立而形成的分部制度,來調和監(jiān)司巡歷范圍和主管一路行政事務之間的矛盾。
部分學者認同宋代地方區(qū)劃二級制的觀點。胡志輝、張小穩(wěn)《二級制: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的基調》(《中州學刊》2011年第2期)認為宋代的路只是一個派出性的機構,路的四司各自為互不統(tǒng)屬的獨立性機構,沒有形成一個行政核心,因此不具備一個地方層級的性質。
另外,一些學者在宋地方區(qū)劃屬于二級制還是三級制的問題上則不作斷定。陳長征《北宋中央控馭地方的派出機構——路》(《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路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中國地方行政機構從二級制向三級制的轉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對路級機構之間關系的研究,不少學者認為路級監(jiān)司之間互不統(tǒng)屬。徐東升通過《從官手工業(yè)管理看宋代路級機構的關系》(《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和《論宋代的監(jiān)司關系——以轉運、提點刑獄和提舉常平司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5月)兩篇文章論證了路級機構參與管理時既分工又合作,又互相監(jiān)督又牽制,形成職權相互交叉的局面,構成宋代路級機構關系的主體。王曉龍《宋代路級機構間關系之研究》(《中國地理歷史論叢》2009年10月)和《宋代路級機構在地方政務管理中的分工與合作》(《云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認為宋代路級機構間所確立的復雜關系,有效防范了地方分裂割據,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機構眾多,權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王曉龍、王鐘杰《論宋代路級機構的互察關系及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7月)認為宋代路級機構的互察關系,有利于防范權臣獨攬地方大權,確保統(tǒng)治穩(wěn)定。同時,宋代路級機構的互察對地方政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地方政治清明。余蔚《隱性的機構精簡與南宋中央集權之弱化——論南宋地方行政機構的“兼職”現(xiàn)象》(《復旦學報》2012年第4期)提出南宋地方行政機構中同級或上下級機構的長官互相兼職日漸增多,從而導致行政權力的分配格局不利于中央集權
二、轉運司研究綜述
關于轉運使的設置,王麗《北宋轉運使的設置問題探討》(《河南大學學報》第41卷第6期,2001年)通過對轉運使的品秩要求、員額配置、基本職能等情況的介紹,反映了轉運使制度在北宋的逐漸完備,對行省制產生了深刻影響。
此外學術界對于轉運使的職能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屈立超《論宋代轉運司的司法職能》(《浙江學刊》2003年第4期)提出在提刑司成為監(jiān)司中最重要的刑事審判機構后,轉運司除了有權審判不服提刑司判決的刑事案件之外,仍然是監(jiān)司中最重要的民事審判機構。汪圣鐸《宋代轉運使補論》(《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認為在監(jiān)司并立、管理出現(xiàn)混亂、中央財政需要得到確實保證、朝廷對財賦不斷產生特殊需求的情況下,宋廷被迫將財權向轉運司適當下放,從而產生了相對獨立的路級財政管理層次。但是,宋代中央集權的體制并沒有根本改變,路級財政的獨立性是有限的,轉運使不可能完全成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何趙云《略論宋代轉運使與監(jiān)察職能的關系》(《歷史研究》2010年5月)通過對轉運使監(jiān)察職能的分析,闡述了宋代地方監(jiān)察制度對我國古代社會監(jiān)察體系發(fā)展、完善所起的作用。
關于轉運使的治所問題,戴揚本《北宋轉運使考述》(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通過對轉運使的設置、治所、職能等問題的考究,以及羅列北宋轉運使人物年表等方式,對北宋的轉運使制度進行詳細的闡述。他提出“北宋一路轉運使的治所,大都在首州”的觀點。而田志光、李昌憲《關于北宋轉運司治所問題上“首州論”的再討論》(《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則提出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北宋諸路轉運司治所約有三分之一不在首州,“首州論”不能成立。
三、提點刑獄司研究綜述
從整體上研究宋代提點刑獄的文章有:石濤《北宋提點刑獄司研究》(《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該文主要從提點刑獄司的淵源、沿革以及除司法以外的其他職能三個方面著手,探討了北宋時期提點刑獄在職官構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王曉龍《宋代提點刑獄司制度研究》(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趙敏《宋代提點刑獄司制度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甄燕楠《宋代提點刑獄司探析》(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三篇學位論文對提點刑獄司的選任、職能、特點、影響等方面進行研究,是研究提點刑獄司制度比較全面的論文。其中王曉龍還對提點刑獄司與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關于提點刑獄官的選任及舉薦,王曉龍、王忠杰《宋代提點刑獄官選任之研究》(《宋史研究論叢》2008年)對提點刑獄官的選任方式,任職條件及任期、去向等問題進行研究。王曉龍《論宋代提點刑獄官在地方官員薦舉中的作用》(《保定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8年)認為提刑官等掌管一路事務長官的薦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央相距地方遙遠,不知實情,只憑資格用人的不足。但因監(jiān)管不力,也助長了提刑官等監(jiān)司利用薦舉權力謀取私利、結黨營私等腐敗風氣。胡雯姬《晉身之階:宋代提點刑獄官之養(yǎng)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以提點刑獄官的培養(yǎng)、一般晉升路徑及其特殊選任方式,從側面論述了提點刑獄官從地方監(jiān)察官到地方執(zhí)法官的轉變。
關于提點刑獄官的職能,王曉龍、呂文靜《論宋代提點刑獄司的治安及軍事職能》(《宋史研究論叢》2007年)認為提點刑獄司具有緝捕盜賊、組織參與戰(zhàn)爭、招添武力等職能。王曉龍《論宋代提點刑獄司在地方“三農”事務中的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1期)提出提刑司逐漸兼領勸農司、河渠修造、保甲司等機構,在地方農業(yè)發(fā)展、農民生活保障、農村基層社會控制與管理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體現(xiàn)著統(tǒng)治者利用提刑司來促進地方“三農”建設,緩和階級矛盾、穩(wěn)定地方統(tǒng)治的意圖。王曉龍《宋代路級機構財政職能考論———基于提點刑獄司的研究》(《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2010年)提出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宋朝統(tǒng)治者附加在提刑司身上的財政職能越來越多,提刑司在宋代地方財政收入、支出、管理等環(huán)節(jié)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刑司財權的增加,促進了地方財權的分化和互相監(jiān)督,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王曉龍還對提點刑獄司在王安石變法中的作用進行研究。王曉龍《國家改革過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的轉型——基于王安石變法時期路級提刑司的研究》(《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認為在王安石變法中,“富國”、“強兵”等重要職能在提刑司等地方政府執(zhí)政中得到明顯增加,提刑司的角色發(fā)生明顯的轉變,司法之外的財政、軍事職能得到顯著增強。
四、提舉常平司研究綜述
學界對提舉常平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平司的設置、沿革、在王安石變法中的作用、提舉常平官的派遣時間及對常平倉的研究。宋炯《宋代提舉常平司的沿革與財政體系的變化》(《安徽史學》2002年第1期)認為常平司的建立是王安石為解決宋代的財政問題,主要是軍費問題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也是宋代財政制度進一步集權這一過程的一部分。馬玉臣《宋代第一批提舉常平官派遣時間考》(《史學月刊》2003年)對提舉常平官的派遣時間進行了考證。張敏《宋代常平倉研究》(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以常平倉為對象,介紹了常平倉在地方上的管理機構的變化,提出提舉常平司在宋代地方體制改革和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陳曉珊《北宋提舉常平司的設置與路級政區(qū)管理方式的演變》(《歷史地理》第二十八輯,2013年)通過提舉常平司對青苗法推行的研究,認為設置提舉常平司是以一種財政官員的名義分割地方事權,從而形成實際權力轉移的舉措,這種舉措不但使各項新法得以在各路順利實行,也達到了分散地方長官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五、結語
縱觀近15年來的研究成果,路級區(qū)劃研究、各監(jiān)司研究、監(jiān)司關系研究仍舊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領域,轉運司制度、提點刑獄司制度則往往成為年輕學者從事此類研究課題的重點。筆者淺見,相關學術成果誠然豐碩,但研究領域缺乏深入性和范圍性拓展,門類學者需要通過更全面的視野認識和探究此類學術課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例如關于監(jiān)司制度如何具體運作、監(jiān)司與宋代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可以作為新的研究方向進行突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苗書梅.《宋代地方政治制度史研究述評》.《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90-2000)》商務印書館.2004年。
[2]王小龍.《宋代提點刑獄司制度研究》.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3]戴揚本.《北宋轉運使考述》.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4]梁建國.《2007年宋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8年第11期。
作者簡介:李康,男,漢族,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