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偉 魏新榮
【摘要】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構建適合農業循環經濟健康發展的社會機制,從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
一、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1.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我國現行的農業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農業,在這種模式下的農業,環境被農業生產者當作資源自由獲取和廢棄物自由排放的載體,其結果導致生態惡化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極大的損害。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我們加快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是為了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潔凈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改變農業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緩解和消除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改變農村“臟、亂、差”面貌,改善農村衛生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從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農業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
在農業生產中,一些農用化學物質,如農藥、化肥、農用薄膜、化學除草劑、作物生長劑等,由于長期不合理的使用或過度使用也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積擴大,草場退化,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逐漸消退或消亡,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只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根本上化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二、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
1.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
(一)缺乏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非官方的綠色環保組織,使得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間環節,極大地影響了公眾的參與熱情。
(二)由于信息閉塞,公眾的知情權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社會參與意識淡薄。
2.農業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亟待加強。
(一)農業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的資金缺乏,融資渠道不暢。
(二)農業生產者內在動力不足,對循環經濟的責任感和認同感不強,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未經處理隨意排放,浪費了可利用的資源,污染了環境。
三、推進農業循環經濟
1.建立職責分明的社會參與機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離不開政府、農業生產者和公眾的積極參與,共同努力,明確三者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中的責任和義務,形成三者互動的參與機制,這是十分重要的。
(一)規范政府參與職責。在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必須以政府為主導,政府各個部門必須轉變發展觀念,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管理體制和制度,搞好規劃,引導、激勵農業生產者和社會共同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政府各個部門應彼此協調合作,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促使農業生產者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實行清潔生產。
(二)明確農業生產者的參與職責。農業生產者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體,農業循環經濟能否發展,關鍵在于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農業生產者不愿意清潔生產,結果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門必須通過多種手段,調節農業生產者的行為,使他們意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者宣傳教育力度,使他們的行為能落到實處。
2.構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
(一)通過政策調整,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可圖,使農業生產者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維修”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用農業生產者的成本——效益驅動機制和公眾追求生活質量的消費需求驅動機制,將“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轉變為“誰污染,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模式,激勵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