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 高明艷
關于熊孩子的林林總總的吐槽中,占第一位的大概是各種腦洞大開的調皮搗蛋,占第二位的恐怕就是“不知感恩”了。教孩子學會感恩,也是父母的必修課。
想想在國內時,我們家也是“6個大人圍繞1個孩子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容易成為孩子生活狀態的默認設置,孩子一不順心就大吵大鬧,6個大人不去疏導反而會互相埋怨。如此情形,只會讓孩子“我就是全世界中心”的想法被反復確認——要讓孩子學會感恩談何容易!
我們一家剛到加拿大時,考慮到環境變化的挑戰,對兒子也是特別用心、百般呵護。一段時間之后,發現問題來了。兒子很容易因為小事情發怒,比如,去學校忘了帶一本書,就責怪媽媽不幫他把書放好;周末出去玩,忘了帶他最喜歡的帽子,就責怪爸爸不幫他準備帽子;玩拼插玩具時,找不到小配件了,就責怪我們收拾玩具時不按照他的規則來,害他找不到東西……他似乎習慣了所有的事情都由爸媽搞定,而且不需要任何體恤和感恩。
于是,我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從鼓勵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開始,每次他自己做事情都表揚他,稱贊他“長大了”;在他情緒高漲的時候,就一步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晚上睡覺前讓他自己整理書包,父母只負責提醒,不負責動手;如果去學校忘了帶書,就下次提醒自己做得更仔細;周末出門前,互相提醒需要帶的東西,萬一忘了帶也不能互相責怪,而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接著,我們定下原則:無論他在做什么,如果需要父母幫忙,就要有禮貌地請求,大喊大叫、亂發脾氣是沒有用的;只有當你有禮貌地請求時,父母才會盡量幫忙,但也不保證每次都一定能幫上;每次接受別人的幫助,都要說“謝謝”……
改變似乎并不那么簡單。于是,我們決定再推一把力:帶著兒子一起讀各種關于禮貌和感恩的繪本,一邊讀一邊討論;我還常常“示弱”,要請兒子“這個小男子漢”來幫助媽媽做事,而且不管是幫了多小的忙,我都會很認真地謝謝他;當兒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就盡量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安撫他,不遷就但也不對他發火。當然,做起來可不像說起來這么輕松,好多次我都覺得自己快撐不住要爆發了。
接下來,在我們家今年中期開始的每周一次的家庭會議上,安排的第一環節就是“互相感謝”。在這一環節,每個人都要發言,一一感謝其他家庭成員在過去一周中為自己或者為家庭做的一件事。起初,兒子常常說“我不知道該感謝什么”,但漸漸地,他學會了觀察,也學會了表達,會主動說“奶奶今天給我做的蒸蛋特別好吃,謝謝奶奶”,“爸爸今天帶我去了農場,玩得很開心,謝謝爸爸”,“媽媽這一周很忙但還是每天陪我練鋼琴,謝謝媽媽”……
感恩,讓人更平和,更友善,也更快樂。孩子將來一定會懂得,學會感恩是多么重要!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