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清梅
鄧先銀老師的這堂課是關于描寫人物的英語寫作課。整堂課在設計上思路清晰實在、扎實系統、動靜結合,目標明確。鄧教師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注重根據學生的基礎,去挖掘他們原有的知識儲備,能夠使學生在認知領域中掌握英語;在情感領域中激勵情意;在智育領域中發展智力,這是一堂成功精彩的英語課。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上,鄧老師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鄧老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規律,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做好寫作的鋪墊,層層深入,很好地實現了自己的教學目標
1.詞匯的鋪墊
在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描寫人物的單詞,作為高二學生,學過很多關于人物描寫的單詞,只是沒有專門收集整理過,通過這次活動,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了一個整理。在課堂一開始就來了一個brainstorm,讓大家都來秀一秀自己收集到的詞匯并與小組成員分享,還在組間分享,這樣更加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為后來的寫作做了很好的詞匯鋪墊。
2.句型的鋪墊
對于人物的描寫,鄧老師從人物的概況、人物的外貌性格、所受教育、生平、愛好以及對人物的評價等幾個方面對學生做了句型上的鋪墊,并且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本年級教學目標要求的學生能力,老師在鋪墊句型時,有意識地要求學生使用較復雜的語法結構來豐富句式、潤色文章。比如,提醒學生盡量用非謂語結構,巧用in,with等介詞短語,盡量用復合句、倒裝等,多運用一些動詞形容詞短語等。為了寫作時更好地輸出,鄧老師對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輸入。
為了能給學生寫作搭好臺階,光有詞句還不夠,一篇好文章該怎樣謀篇布局也很重要,鄧老師煞費苦心地給了學生一篇范文典例,把文章的框架拿出來,讓學生用剛才學過的詞匯和句型完成范文,把剛學過的詞、句都盡量使用上。
到此為止,鄧老師用了20分鐘為學生后來的寫作做鋪墊。在這20分鐘里,沒有一分鐘不是在為寫作做準備,沒有哪一步驟是徒勞的。
在從大量詞匯到句型到篇章的輸入之后,接下來是真刀真槍的實戰演練的時候了,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都拿出紙和筆開始寫自己喜歡的人物。16分鐘的一氣呵成,學生心中的人物形象出來了,老師用剩下的4分鐘時間讓學生分享他們的勞動成果,學生經過之前的有效輸入,現在寫出來的作文有模有樣了。整堂課按鄧老師的預先設計如約完成。
二、教學思想完全符合新課程理念,師生共同成長
在本堂課的整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起了深刻的變化,真正成了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幫助者。鄧老師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討論詞匯,分享詞匯,引導學生探究句型,感悟范文,實時點撥寫作要領,在學生寫作過程中也不停地穿梭于教室,幫助學生答疑。老師激情飽滿,熱情洋溢說著流利的英語,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里被激活,課堂顯得十分活躍。
課堂上,鄧老師也遵循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堂課學生的參與度高,情緒飽滿,探究欲望強烈,并以小組活動貫穿始終。詞匯交流,句型探究,寫作分享,小組活動充分展示交流,整堂課都是以學生講為主,學生在課堂中的用時至少35分鐘(一節課40分鐘),學生在本堂課的參與面大,幾乎每位學生都有參與小組活動。由于師生的良好互動和共同參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互動,在互動、交流、合作、探究中完成寫作教學任務,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能力。
三、本堂課上,鄧老師很好地貫徹了“在用中學,學中用,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原則
鄧老師在本堂課的范文感悟環節,使用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把英語范文的標準答案張貼在教室墻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一些學生去看墻上的文章,并一句一句地記住,然后念給另外的同學聽,另外的同學還要把聽到的句子寫下來,看哪個組最先完成任務。這項活動是教師在參加種子培訓時外國教師傳授的方法,用這種游戲活動,旨在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另外,學生方面,從課堂一開始堅持學生學以致用的原則,課堂結束時就是學生能力生成時。我個人認為,這是這堂課不同于其他課的一個亮點。
四、課后反思
本堂課鄧老師設計的容量挺大,從詞匯儲備到句型探究到范文感悟再到學生寫作與展示。課堂時間就很緊張,鄧老師不停地使用“go on,go on!”來敦促學生,讓整堂課看起來有點趕,可不可以把句型探究部分做些處理。
句型探究部分應該是學生寫作準備中最重要的一塊,鄧老師也為此做了充分備課,把人物描寫可能用到的描寫類別都在PPT上展現,并用文字做了重要點撥,如:盡量用非謂語結構,豐富句式;巧用in,with等介詞短語;盡量用復合句倒裝等潤色文章;多運用一些動詞形容詞短語。要是在引導學生探究時能在這些寫作技巧上多停留一點時間讓學生去感悟,后來學生生成的文章就會有很多嘗試。
以上僅是我對這節課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老師多多包涵。
參考文獻:
[1]李蕾.聽評課技術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6).
[2]付鈺.論評“聽課”[D].山西師范大學,201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