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寧 楊華娟
摘 要:國家豁免作為國際法的一項原則,在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在各國的理論和實踐中,對國家豁免主要有兩種主張,即絕對豁免和限制豁免。隨著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緊密,經濟往來不斷增多,糾紛也隨之而來,絕對豁免顯得不適合社會的發展潮流,而限制豁免則更加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于是則產生了由絕對豁免向限制豁免轉變的趨勢。
關鍵詞:國家豁免;絕對豁免;限制豁免
一、國家豁免的概述
(一)國家豁免的概念
國家豁免,又稱為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是指國家及其財產免受他國國內法院的管轄,也就是說一國的國家行為不受他國國內法院的審判,一國的財產同樣也不受他國國內法院的扣押和強制執行,除非該國同意,這種同意可以是默示的,也可以是明示的。
(二)國家豁免的理論基礎
國家豁免是基于19世紀西方國家的審判實踐而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
治外法權最早出現在格老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是作為外交豁免的理論根據被提出來的,是指外國人在所在國內,不受該國的法律約束,而是由其本國領事按照其本國的法律對該外國人的行為行使管轄權。[1]作為國家豁免根據的這一理論被一些學者所批判,19世紀時一些國內法院的判例也基本不認可治外法權理論。
國際禮讓是國家之間在國際交往的過程中所遵循的禮貌和善意,國際禮讓說主要是從維護一國的政治或者外交關系的角度來思考國家豁免的問題。由于國際禮讓以政治因素為基礎,而政治因素是不斷變化的,而且禮讓不具有強制力,如果國家違反了禮讓原則,國家也未必承擔國際法律責任。
二、國家豁免范圍的歷史發展
(一)絕對豁免主義
絕對豁免主義認為,國家及其財產在他國法院享有豁免權,不管一國的行為和財產的性質是什么,也不管一國的財產在哪里,除非該國自愿放棄,包括明示的放棄和默示的放棄。絕對豁免理論于19世紀普遍獲得國家的認可,這一理論立足于國家主權獨立和平等原則,此時期的司法判例也確認了這一理論,比如英國的比利時國會號案。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職能轉變,其經濟職能增強,國際交往不再限于國家之間,國家與私人之間也進行交易,由此便會產生國家與私人的矛盾,而此時絕對豁免理論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限制豁免主義應運而生。
(二)限制豁免主義
限制豁免主義認為,不應該對一切國家行為和財產一律享有豁免權,它認為一國的國家行為包括兩種即公法行為和私法行為,對于該國的公法行為以及國家用于此行為的國家財產予以豁免,但是對于私法行為以及國家用于此行為的財產則有管轄權。
19世紀末,部分歐陸國家陸續對國家行為予以區分,也就是說不再對一國的所有國家行為和財產都予以豁免,采取的是對公法行為予以豁免,而對私法行為則有管轄權。不僅如此,國際公約也對限制豁免進行了確認,如1972年《歐洲國家豁免公約》,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2005年《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
(三)從絕對豁免到限制豁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限制豁免逐漸取代絕對豁免,而全面取代的標志是2005年簽署的《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該公約對國家豁免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規定,詳細規定了國家豁免的主體、方式、放棄豁免的方式、對公法行為和私法行為的標準以及商業交易的含義進行了區分、不能適用國家豁免的訴訟等內容。這也意味著限制豁免主義被更多的國家所接受,逐漸成為國家豁免制度的發展趨勢。
三、我國在國家豁免上的立場和對策
(一)立場
中國在國家豁免問題上的立場,是與國際趨勢相適應的。在中國,絕對豁免主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占據主導。比如在湖廣鐵路債券一案中,中央政府拒絕美國法院的管轄,反對其對中國的國家財產適用強制措施,這就是絕對豁免主義的典型體現。中國外交部還就這一案件向美國表明了中國的立場:“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以一個主權國家作為被告的案件,美國的一個地方法院對該案件行使管轄權并作出缺席判決,違反國際法中的國家主權平等原則,與聯合國憲章相違背。”[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加入了許多適用限制豁免主義的公約,例如《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表明中國認可限制豁免主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也逐漸認可限制豁免主義。在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商法》以及《領海與毗連區法》中也體現出了限制豁免主義。中國在國家豁免問題上的轉變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要求的,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體現。
(二)對策
國家豁免涉及國家利益,不能簡單地用參加國際公約來解決。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國家之間的商業往來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糾紛也逐漸增多,因此,對外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們更加重視公約對限制豁免的規定。對于中國而言,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采取應對策略:
第一,在國家豁免問題上提高認識,培養專業性人才。在順應國際發展趨勢的前提下,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在私人與他國進行商業交易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僅如此,還要培養熟悉國際法的律師和法官,在涉外訴訟時能夠盡最大努力維護國家和私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事前應做好法律評估工作,被提起訴訟后需積極應對。絕對豁免主義在中國仍然是主流,而很多其他國家已經適用限制豁免主義,隨著各國經貿往來日益增多,糾紛也隨之而來,中國在他國被起訴的狀況也不斷增多。[3]
第四,加快國企改革的進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日益增多,而我國國有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支柱,國有企業面臨的沖擊也將越來越大。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離。
參考文獻:
[1]梁淑英.外國人在華待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61
[2]曾濤.中國在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上的實踐及立場[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刊資料(國際法學),2005,(5)
[3]肖永平,張帆.美國國家豁免法的新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0(6):7
作者簡介:
胡曉寧,1990.8,女,漢族,祖籍河北石家莊,碩士學歷,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律法學專業。
楊華娟,1990.7,女,漢族,祖籍河北石家莊,碩士學歷,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經濟法學專業。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