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子 張偉
品德與生活課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小學低學段的學生形成是非、善惡、美丑的評價標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及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鑒于其非應試科目之故,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家長們也多關心孩子的語、數、英三大主科成績,對于品德與生活課很難形成正確認識,再加上長期以來該課程的學習多局限在教室內作“封閉”“靜態”的解讀,缺少孩子們的主體參與,更缺少課外家庭、社會的體驗實踐,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效果可謂是“有形無實”。這些年,我注重把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現將教學經驗淺談如下:
一、讓每節課都綻放光彩
我十分重視備課環節,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在研究完教材的基礎上,以本課所講述的重點知識為話題,在網絡、現實生活中尋找與學生成長有密切關系的文本、視頻等各種教育素材,然后我精心篩選,應用于課堂教學。此種方式變教材枯燥乏味的文本資料為生動的演說,教育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極力鍛煉學生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圍繞某話題暢想暢言,學生們也樂于在這種愉快的、開放的課堂中向他人講述自己的經歷和見解。我不再是知識的直接教育者,而成為孩子們傾訴的對象,是他們學習之路上的聆聽者、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二、創設體驗活動,內化學生品德修養
品德與生活課需要真實的道德行為去體驗、感悟。大部分的小學生只知享受家人的愛,卻不懂得感恩回報,只能粗淺認知真、善、美、假、惡、丑,卻不懂得如何實踐道德行為。雖然孩子還小,但也能鼓勵他們去踐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內化品德修養。如在課堂中我開展“講述家人愛我的事情”,開展如何感恩父母、社會的話題討論;在家庭生活中我鼓勵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我給家長講故事”“給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倒杯水等”“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活動,體驗活動豐富多彩,只要教師用心設計組織,講明方法、要求,絕大多數的孩子是樂于實踐的。當家長看到孩子在努力實踐道德行為,是會從心底發出笑意的,當聽到家長、教師或他人的認可之聲時,孩子的心里會產生比得到壓歲錢更多的快樂。體驗一遍勝過說教百遍,道德行為的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因此,品德與生活課教師有必要積極嘗試一下這種體驗教學法。
三、藝術性地處理學生間的矛盾,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
每每聽到學生的“告狀喊冤”之聲,我們教師往往頭疼不已。這些“受委屈”的同學都把矛盾的責任推向其他同學,極少有先檢討自己不當之處的人。學生間的矛盾大多因“雞毛蒜皮”的小事所引起,再加上孩子“養尊處優”慣了,受不得半點委屈,因此學生間的矛盾才“大事沒有,小事頻繁”。如果每位學生都能學會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許多矛盾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或“及時消滅于無形”。我經常在班級中以各種網絡案例、日常生活案例來教育學生要學會自我反思,幫助學生正確認知。我珍惜每一次處理各種學生矛盾的機會,不僅“正反”兩方的話都要聽,同時也注重其他旁觀者的“證詞”,不隨便給學生“定罪”,雖同情“弱者”但不偏袒“弱者”,讓矛盾的雙方同學都以第三者角度審視雙方行為,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直到把矛盾說通、道理講明,雙方握手言和。
許多老師在處理學生間的矛盾時大多只進行到“握手言和”的階段便不再深究了,我則不然,為了能讓學生對自己的過失形成負責態度,避免下次再犯錯誤,我堅持給予犯錯者以合理處罰。合理懲罰當然不是指體罰、辱罵、歧視,而是建立在對教育對象充分尊重基礎上的一種有效教育手段。我的懲罰方式不在于我想懲什么、罰多少,而是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能力大小來自由選擇可接受的懲罰方式,如學生選擇掃地、擦黑板、抬水、出板報等為班級做貢獻的方式。如果錯誤稍顯嚴重,為了能讓學生對錯誤行為產生深刻體會,我則在做完學生的教育工作后,再加上家長會談、班級檢討等方式輔以教育。在我的這種“懲罰”教育機制約束下,我的學生們都不好意思再犯各種錯誤,學生間的矛盾沖突數量日趨于無,偶爾的一兩次糾紛,我們也能及時有效化解,犯錯學生雖不至于談“懲”心驚、說“罰”色變,但也不愿“以身試法”。
總之,品德與生活課雖是小課堂,但映射的卻是大社會。作為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實施者,我們需深研教材、活用教材,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觀察其言行舉止,從學生的興趣喜好、可接受能力設計開展課堂內外的教育活動,使品德與生活課與學生品德塑造、生活實際接軌,讓本課成為學生成長的“良師益友”,真正發揮其導人向善的功用。
(作者單位:吉林省輝南縣平安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