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省許多中小學開展了校本研訓,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校本研訓目的不明確,研究主體缺乏主動性,研訓內容偏離實際;研訓過程缺乏計劃性,方法陳舊。校本研訓必須明確研訓目標,找準研究內容;明確主體,全員積極主動參與;理順研訓程序,結合實際,豐富研訓方式,才能取得實效。
關鍵詞:校本研訓;新課改;實效性;對策
近年來,我省許多中小學開展了校本研訓,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本文僅以山西省長治三中為例,對此問題加以探討。
一、中小學校本研訓實例分析
長治三中2009年開始課改,結合學校實際,確立了“學案導學、合作探究”的課堂核心模式。針對課改途中出現的許多困惑,2012年8月20日至23日,長治三中舉行了為期四天的以課堂技能實操訓練為主要形式的暑期校本研訓。
(一)全體教師作為參訓學員,通過角色置換、小組演練、全員互動、審視課堂教學各環節,力求解決一線操課中的困惑,掌握有效課堂的實操技能
1.骨干引領,精心設計
由學校的骨干教師及教研組長擔任本次研訓的講師,每人圍繞一個培訓專題設計一節“學案導學、合作探究”模式的實操培訓課。
2.科學分組,角色互換
全體教師即學員,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所任學科、性格與性別的不同,分成八個小組。二人互結對子,四人一小組,八人一大組,并選出組長、常務組長、記錄員、展示員等。
3.精選話題,模擬實戰
研訓中圍繞“如何創建高質量課堂”的九個系列話題,特別精選了中國教育科學院韓立福專家的有關經驗方法展開。每個話題由培訓講師設計一節常態課,每節課模擬“學案導學、合作探究”模式,進行以下環節的學習體驗。(1)自主學習:提出本學習主題的要點。(2)質疑探究:圍繞本主題提出值得研究與思考的問題并與小組成員展開交流討論。(3)討論交流:將本組的問題提交全體進行討論。(4)課堂展示:談論學習本主題后的感受。
(二)本次研訓活動結束后,老師均感獲益匪淺
1.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本次研訓本著為教師服務,為教學服務的宗旨真正起到了幫助教師成長的作用。無論是九個專題文章內容的學習,還是課堂教學模式的體驗都是教師所需的。教師在體驗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到了如何教會學生學習的本領,從而領悟到了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本質。
2.重細節求實效
研訓前有充分的預設,有計劃、有組織、有流程;研訓中能結合學員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方式和內容。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力求做到扎實有效,不走過場。
3.換位體驗,主動參與
身邊的同學做講師,教師自己當學生,換位體驗中實現自我角色的顛覆,每個教師在積極主動地參與中體驗到了學生最需要的東西,同時也摸索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二、山西省中小學校本研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校本研訓是在校本培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與培訓,是新課改理念在教師培訓研究領域的具體體現。校本研訓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相關理論和專業人員參與指導,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臨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是教師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在研訓中,教師是主動的探索者和成果的分享者。但在具體操作中,許多中小學往往背離校本研訓的主旨,表現出以下問題:
(一)研訓目的不明確,研究主體缺乏主動性
許多中小學教師對校本研訓的作用認識不到位。有的學校校長雖然認識到了校本研訓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行動上卻不到位。教師普遍缺乏主動性。不少學校提倡“人人有課題,個個在研究”,且以學科備課組或教研組為單位申報課題,具有很強的“行政”色彩,不管興趣,也不顧實際,效果可想而知。
(二)研訓內容偏離實際
有的學校在開展校本研訓時選擇的問題太大、太空,或理論性強,沒有可操作性;或不切合學校、教師和教學的實際,偏離了“校本研訓”的出發點。
(三)研訓過程缺乏計劃性,方法陳舊
一些學校在開展校本研訓時,程序混亂、措施不具體。分不清校本研訓與常規教研的異同,有的學校僅僅為應付檢查而擬定校本研訓“計劃”,根本無法落實。不少教師認為校本研訓就是教師相互聽課、說課、評課。
三、提高校本研訓實效性的對策
(一)明確校本研訓目標
開展校本研訓活動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課改”中的一些困惑。校本研訓是一種“從學校中來到學校中去”的研究活動。研究的起點是解決教師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教學活動是研訓的“載體”,教師的課堂即“實驗室”,教學與研究融合為一個過程。長治三中的研訓活動有明確的目標,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教師的專業素質自然會得到提升。
(二)找準研究內容
找準、明確研究內容是校本研訓順利開展的關鍵。長治三中結合本校課改面臨的實際困惑展開校本研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見在確定研究對象時,要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在校長的統一領導下,要讓每個教師進行搜集、整理,在聽取教師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最終確定要解決的問題。當然確立的研究課題應該小而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三)明確主體,全員積極主動參與
校長積極參與是校本研訓取得實效的保障。校本研訓是以學校為基地,由校長直接領導的,學校擁有充分自主的以學校全體教師為研究主體的活動。校長是校本研訓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員。校長既是校本研訓的第一責任人,同時也是研究成員。校長應作為一名普通成員,從計劃到實施,從布置到總結,全程參與。還應注重調動所有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像長治三中那樣,力求使全體教師參與,在骨干教師的引領下,使每個教師都有所收獲。
(四)理順研訓程序
這是開展校本研訓活動的基本要求。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才能有成效。開展校本研訓要有科學的程序。首先要引導全體教師注意搜集自己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惑,然后以學科組的形式進行梳理,確定要研究的對象。其次,要善于制訂周密的、切實可行的研訓實施方案。方案必須明確研究的問題、研究目的、具體步驟、活動評價、人員分工等。最后還應重視計劃的落實。長治三中的這次研訓就是在面對困惑時制訂方案并能按計劃一步一步落實,才取得實效的。
(五)結合實際,豐富研訓方式
校本研訓的主要內容是對自身的教學實踐、教學理念進行反思。只簡單地聽課、評課的“研訓”以及反復演練不斷“完善”的公開課、觀摩課都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校本研訓。正如長治三中這樣,將教學與研究培訓有機結合,寓研于教,使顯性的教研活動轉化為全體教師的“隱性”研究,教師在實踐中進行深刻反思,從而獲得成長。
最后,學校還應提倡教師與書本對話,經常推薦一些書刊要求教師在實踐中帶著問題讀,做到有的放矢;邊讀書邊質疑,善于提出自己見解,讀后要寫好心得與體會,在與書本對話中發現自己工作中的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措施。
參考文獻:
程正彪.中小學校本研訓概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05.
作者簡介:賈衛紅(1966—),女,山西祁縣人,太原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研究。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