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蓮
經常聽到一些教師訴苦:“現在的學生實在太難教了,根本不聽老師話,哪有我們以前那個年代學生一本正經學習的樣子……”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動態發展的,一般很難與教師的理想設計吻合,如,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自由嬌生慣養、性格外向、早熟期提前、個性張揚,尤其是網絡技術的影響,學生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引誘……總之,學生在生活經歷、個性人格、知識視野等方面都與教師頭腦中的“乖孩子”、“好學生”的標準大相徑庭,這些都為現在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教師應努力適應學生的發展變化,而不能苛求學生必須嚴格遵循師命。如果教師固守以前教育管理思想而不知通過科研來適時學習、提高、變通,自然會碰到更多的令人頭痛甚至無法解決的教育問題。
有人說:“科研是一個華而不實的長期工程,晉級時加分少……”,有人說:“科研只是個別人的勞動,大部分人只是乘客……”有人說:“還是想想怎樣讓學生提高考試分數吧!別總整一些折磨群眾的玩意兒……”以上觀點的產生說明,到目前為止,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懂科研、不會科研、不重科研,這更加說明教師必須努力成為科研型教師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教育教學富含科學性和藝術性,課堂有內外之分,教師的教育也不應再拘泥于“四堵墻”的限制,多媒體技術早已應用于課堂教學,但時至今日,仍有大部分教師依靠一根粉筆、一根教鞭、一塊黑板、一口富含學究之言來駕馭課堂,從學期初至學期尾甚至從未實踐過一節多媒體課。如果教師能努力參與教育科研,認真研究新課改精神,靈活運用多媒體、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認真設計情景、項目、任務、分層等課堂教學方法,必然會一改課堂沉悶無趣氛圍,極大地調動學生聽課的興趣度,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教育實效。教師如果無意識向科研型教師進步,如何掌握這些時代技能,怎能適應學生的教育需求?
許多教師從未進行過教育科研,對教育科研存在神秘感和自卑心理。還有人認為教育科研與學生教育是兩回事,不能“魚和熊掌兼得”,搞科研勢必需要投入大量心血而無暇再認真搞好教學。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快刀才能斬亂麻”,許多實踐證明教與研本是“一家人”,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教師的每節課、每次教育活動都是實踐教育科研的有效載體。如果教師們能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起正確的科研意識,能把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用教育科研的思維來實施教育教學實踐,科學處理每堂課、每次師生交流的各個環節,我們的教學實績必會高升一層,達到“魚和熊掌兼得”的效果。其實,任何一位教育家都不是天生就注定的,他們之所以被人評價為教育家是因為它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總結、實踐、反思,應該說每位教師都有成為教育家的潛質和機會,只要我們形成科研意識,投身教育科研活動,我們便會與教育家的距離更近一步。
教師身兼培養時代人才的重責,必須全力追趕上時代教育發展的腳步,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靈活轉變角色,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術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主動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做一名科研型教師,這是新課改的要求、新教育的需要、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提高自身教育素質、適應時代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教師通過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便于掌握最新教育理論、教育方法和教學思想,更準確地研究分析動態的教育教學現象,及時解決現今學校教育中已存在或新出現而尚未很好解決的教育問題,探索出適合本校、本地區教育教學規律和實踐途徑,直接受益于本校學生。教師投身教育科研,不應把“我能獲得多少好處”作為研究初衷,而應著眼于本校學生的教育實效。
任何事做了未必成功,但不做卻永遠不會成功。教師要想成為科研型教師,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就必須主動請纓參與到教育科研活動中,而且要做好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把科研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堅信成功,主動給自己加壓,有股子“執拗勁兒”,保持良好心態,時時關注、研究科研過程中的新問題,與同事們交流,向專家求教,在教中研,將研施于教,教與研相融,爭取盡最大努力創造科研成績,就算教育科研未能取得如愿成果,但勝亦光榮,敗亦可敬,在教育科研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收獲的東西遠比一紙證書來得更珍貴。
總之, 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既是教師成長之需,也是大勢所趨、所迫。教師必須樹立起職業危機意識、科研意識,主動地借科研之力來提升自己之能。教育是科學,是藝術,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師的科研精神,期待更多的教師早日成為科研型教師,為祖國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建設人才。
(作者單位:吉林省輝南縣撫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