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居盛
翻轉課堂是指對教育過程中知識的傳授和知識的內化兩者順序進行顛倒的一種課堂,是對傳統課堂的顛覆。目前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一代教育技術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學校或教師對翻轉課堂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以期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上有大的提升。
但目前也有一部分老師對翻轉課堂的有效性持懷疑態度,因為翻轉課堂對教育技術的依賴較大,從教師制作教學視頻、學生在看教學視頻到個性化與協作化學習環境的構建都需要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支持。[1]而這則會造成客觀上因教育資源不同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與我國目前的教育公平化政策相違背。有的則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會導致學生課堂外的時間被大量占用,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學生在課堂外的學習精力不集中,造成預習效果不佳。[2]
而一切的懷疑,則是因為沒有一個對翻轉課堂有效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評價體系就是一種直觀的量化評價,對不同的行為表現或效果有不同的分值。只有在數據的對比中,我們才能相信翻轉課堂是否有效,風風火火進行的教學改革是否值得。這種評價體系不能再像傳統那樣以教師為主體來評價,而應該根據翻轉課堂的特性,以學生為主體來評價,才能體現翻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要直觀有效地對翻轉課堂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應該要摒棄掉傳統的以教學目的是否明確、板書是否工整、教態是否自然、教材掌握如何、教法是否運用靈活等[3]從教師為主體出發的評價體系,而應建立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知識點的靈活運用程度、觸類旁通能力等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體系,這樣的評價才是真正把學生的學習效果展現出來的評價體系。
因有的學科像語文這類文科的學科,主觀性較強,無法全部用像理科的那種定量型的評價,只能用定性的標準進行大體上的測算,最終的評價則應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一種評價體系。
一、從教師角度的評價
教師角度的評價,如上文所說,不再以教師為主體,而應仍以學生為主體,不是評價教師這課上得如何,是教師覺得在所授課程中,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及內化程度上去自我評價,類似于一張以教師為對象的調查問卷,而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自我評價:
1.教學重難點學生是否有掌握
教師應該通過課堂的討論或習題的測試,關注教學的重難點有沒有被學生所授受內化及掌握。只有重難點都有理解和掌握的課程,才算得上是有效的課程,否則將是失敗的一堂課。
2.轉化吸收能力如何
“學習—消化—吸收—應用—遷移—發展—創新”是人類學習任何事物最基本的方法。[4]只有能吸收課堂的相關知識,并進行相關的轉化,知識有了遷移,才是有效的學習。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遷移及創新應用能力的觀察,整體把握學生在本節課上的轉化吸收能力如何,這與課堂知識的有效性是成正比關系的。
3.全面參與度
翻轉課堂的一個特點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測試、講授,但中國的班級人數一般較多,一個老師無法照顧到所有學生。因此,課堂的有效性還需要關注學生參與的人數,也就是參與面的大小,如果永遠都是那些活躍的學生在參與討論發言,而有部分學生一直沒有參與進去,那這堂課對于這一小部分的學生則是無效的。
以上三點須注意的是從授課教師的角度去評價課堂的有效性,對象還是以學生為主體,這樣的有效性才是真正的學習有效性。
二、從學生角度的評價
學習是學生的學習,因此課堂有效性更要從學生為主體的角度進行分析。只有確定學生在翻轉課堂中確實因為“自學——吸收”的模式而獲得知識的增長或相關能力的提升,才能說明該模式的有效性。
1.從橫向角度比較
橫向比較是指學生從一堂課的起始到結束,個人的知識或能力有否變化,而且應該是增量的變化,才算是有效的。這種可以從習題測試、知識點的應用分析創造能力、對教材的熟悉程度等方面進行考查。
習題測試。要采用同樣的題目進行測試,這樣才有可比性。教師可以學生的“自學”階段發放一份測試題,上課時回收;而在課堂討論結束后,再發一份同樣的測試題,最后對兩份試題進行比照,若正確率明確提升,證明本堂課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傳授是有效的。為避免猜測瞎蒙因素的干擾,第二份測試須要求學生在每個選項都進行相應的標注解題思路,這樣才能是有效的作答。
知識點應用分析創造能力。學生對知識點是否掌握,關鍵是看其能否進行知識的內化為己用。布盧姆的目標分類學,把教育目標分為知道、領會、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前面的知道、領會、應用都屬于思維活動,分析、評價和創造則屬于高級思維活動。只有學生的思維處于高級活動區,把知識進行深層加工、深度理解后,才能實現新知識的構建、遷移應用及再創造,形成長期的知識儲備及問題解決能力。[5]教師在課堂后半部分應該多觀察學生對知識點分析創造能力,以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來分析本堂課的有效性。
教材的熟悉程度。教學上,不能脫離文本。即使是對文本的過度解讀,也離不開文本這個根。因此,翻轉課堂是否有效,還得看學生在自學及課堂的學習討論后,對教材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果仍處于半知半解狀態或只理解一點而忽視其余重難點的學習水平,那本堂課應該算是失敗,是無效的。
2.從縱向角度比較
知識的吸收內化運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考查一個人對知識的掌握水平,還需要從縱向的角度進行分析比較,只有持續而長時間的比較,才能確定學生對知識點是否真正的理解掌握,也才能確定相關的翻轉課堂是否有效。一般來說,可以從單元目標、知識遷移能力、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等方面來進行考查。
單元目標能力。教材的編排都是按單元來劃分的,而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單元目標能力。在學完該單元的課程后,經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一或兩周)學習,如果學生對單元要求的能力能夠理解掌握,則表明該單元的翻轉課堂是有效的。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就是學習現代新詩,“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感情”,當本單元教授完后,教師應該考查學生是否能對新舊詩進行區分,同時要學會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及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只有做到這些,才表明學生在一個單元的學習中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及鑒賞能力,相應的翻轉課堂才是有效的。
知識遷移能力。只有進行知識的遷移,把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進行交織,進而融合在一起,才算是對新知識的真正掌握。這種考查方法可以在一個階段的翻轉課堂學習結束多,制作一個視頻問題或課后小測試,以某個知識點的靈活運用為考查點,看學生能否在題型變化的情況下,做到舉一反三,綜合運用新舊知識進行分析運用。只有做到了,才能算是有效的學習。
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評價則需要在開始階段進行細分項目的調查問卷,從各項的得分來分析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施一階段的翻轉課堂后,再用同一份調查試卷進行調查,從各項的得分情況來分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否提高。只有提高,才算是有效的。因為翻轉課堂實施的目的,就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學習的主人來提高學習效率,掌握深層的知識。
總之,一個評價體系的構建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以上只是從幾個較容易入手的、可視的角度進行對比性的分析,肯定也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相信只要能從教師的角度、學生的角度兩大角度去分析,得出的結果也是較有參考價值的。翻轉課堂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學習中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情感及價值等方面的能力。而教師也能根據這個評價體現來發現課堂存在的問題(比如視頻制作無法吸引學生興趣、課堂問題設置沒有突出重難點、學生小組討論過于淺層化等),并據此進行不斷的改進,最終實現翻轉課堂的最大效率,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金磊,王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50-51.
[2] 陳倩,李嬌嬌,湯才梅.翻轉課堂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2015(1):177.
[3] 李慶.教師教學互評的具體操作[J].淮南技術學院,2007(1):78.
[4]黎加厚.由“翻轉課堂”看課程改革 [EB/OL][2012.12.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 624df0fc0102dy0g.html.
[5] 張浩,吳秀娟.嘗試學習的內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7-8.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