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駒
一、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脈絡及成就
1.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我國政府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是指國家和社會依據法律規定,通過各種方式,在公民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由于遭遇各種風險生活發生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中國的社會保障思想自古有之,但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從新中國建立后不斷完善和發展。1951年,國家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2.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大階段:
改革開放前,1958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草案)》,包括勞動保險制度、公費醫療制度等在內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鎮居民;在農村,除自然災害救濟及災荒年份的生活救濟外,基本上只有依托農村集體經濟的農村合作醫療與五保制度。
改革開放后,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刻轉變,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由政府和企業保障向社會保障、由職工保障向城鄉全體居民保障的重大變革。十二大以來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深化,1986年國務院頒布《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91年頒布《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994年頒布《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1997年頒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1999年頒布《失業保險條例》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十六大之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城鄉統籌、全民覆蓋、全面發展時期。2003年國務院決定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7年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2010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2012年通過《軍人保險法》,9月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最低生活保障的意見》。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原有的社會保障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業的若干意見》、《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和《城鎮住房保障條例》,201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漸走上了政府主導、責任分擔、社會化、多層次化的發展道路,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日益呈現出“國家—社會保障制”的特征。
二、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和不足
通過比較兩者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背景,中國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暴露的問題也與艾德禮時期有所相似。
1.社會保障支出壓力不斷增大
在過去這些年,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財政源源不斷的投入。據統計,2015年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5萬億元(152217億元),但同口徑增長僅為5.8%,明顯低于去年預算報告的預期增速(7.3%)和全年經濟增速,而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高達175768億元,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001億元,增長17.1%,收支相抵后,財政赤字高達23551億元,財政收支壓力比較大。財政在前些年的快速發展中收入主要來自土地出讓和資源開發,由于增長方式的調整和變化,“不差錢”的年代已經過去了,而社保制度建設還處在初創時期,一方面現有的待遇水平由于福利剛性難以下調,另一方面現在的投入還遠沒有到位,所以政府面臨著很大的社會保障支出壓力。
2.社會保障程度不深,社會再分配作用不強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保障發展勢頭較好,社會保障覆蓋面明顯加大,但由于社會保障程度不深,社會財富再分配功能突出還不夠明顯。特別是在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由于長期實行的城鄉分割制度以及人口不穩定的流動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不高,其中在城鎮就業沒有當地戶口的農民工的覆蓋率更低,2012年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比例僅為13%和16%,也就是說,已經進入城鎮就業而沒有被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覆蓋的農民工人數,分別有1.44億和1.39億。農民工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社會保障覆蓋率不高的問題說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會財富向弱勢群體流動程度不深,社會再分配作用發揮不明顯。
3.社會保障水平不高,人民期望值沒有得到滿足
社會保障水平不高主要指繳費能力不足和待遇水平不高,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規定年滿60歲的公民可以根據繳費檔次和年限領取養老金,但由于我國“未富先老”問題比較嚴重,許多就業人員特別是農民工往往在領取養老金之前就已經無法工作,物價房價的飛速上漲,使得養老金的數額看起來杯水車薪,因而許多人選擇最低檔次的養老保險,而把更多的資金拿來投資和消費。從宏觀來看,我國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很大,但由于人口基數比較大,社保基金需要長周期的發展才能顯現效果,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在短時間內改善不夠明顯,人民的期望值沒有得到滿足,對社會保障的信任感不強,造成社保基金籌資水平放緩,社會保障形勢不容樂觀。
【參考文獻】
[1]何平,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發展趨勢[R],國家行政學院省部級領導干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專題研討班講稿,2007
[2]數據來源;《2013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3]蔡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