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鵬
【摘要】土壤養分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肥料則是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從肥料含量上看,在我國占所有耕地60%以上的中低產田中,普遍存在著養分貧瘠的問題,絕大多數耕地缺氮,1/2的耕地缺磷,1/3~2/3的耕地缺鉀,還有相當大比例的耕地還同時存在中、微量元素缺乏問題。
【關鍵詞】肥料;利用;問題;對策
一、土壤肥料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碳磷鉀的施肥比例不均勻
土壤中碳磷鉀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和養分的因素之一,為了保證農作物生長需求,在耕種中施加碳磷鉀肥是經常采取的措施。但在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氮磷鉀的施肥比例是不均勻的。首先,鉀肥的施肥比例相對于氮磷的施肥比例來說是比較低。其次,單質化肥、低濃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濃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此外,一味追求農產品產量,過量施用化學肥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有機肥施用成本較高,在施肥中占有比例較小。不合理的施肥比例對自然環境和農業的長期發展均有惡劣影響。例如一些地區由于過度的施氮磷肥導致地表水產生富營養化。施用沒有腐熟的有機肥和含有鉻、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學污染,破壞了土壤原來的結構,從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2.土壤養分缺乏,土地質量下降
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發展,農作物產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們忽視了土壤的循環利用,在農業生產中過量施用有機肥和話費,造成土壤養分缺乏,耕地質量下降。
3.化肥資源缺乏,資源利用率低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增加化肥投入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中國同時面臨著化肥資源短缺和化肥資源浪費的局面。
二、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的措施
1.合理施用有機肥
有機肥料是農村中利用各種有機物質,就地取材、就地積制的自然肥料的總稱,又稱農家肥料,根據其來源特性和積制方法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糞尿肥,包括人糞尿,家畜糞尿,廄肥,禽類、海鳥糞以及蠶沙。第二類是堆漚肥,包括堆肥、漚肥、秸稈直接還田利用以及沼氣池肥等。第三類是綠肥,包括栽培綠肥和野生綠肥。第四類是雜肥,包括泥炭及腐殖酸類肥料、油粕類肥料、泥土類肥料等。堆肥是以雜草、垃圾等原料積壓而成的,可因地制宜使用,最好結合春、秋耕地時作底肥。綠肥最好作豆料作物的底肥或追肥,利用根瘤菌固氮作用來提高土壤肥力。豬糞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較多,腐熟的豬糞可施于各種土壤,尤其適用于排灌良好的熱潮土壤。牛糞養分含量較低,是典型的涼性肥料,可將牛糞曬干,摻入3%~5%草木灰或磷礦粉、馬糞進行堆積,加速分解,提高肥效;最好與熱性肥料結合使用,或施在砂壤土和陽坡地。羊糞屬熱性肥料,宜和豬糞混施,適用于涼性土壤和陰坡土地。家禽類糞養分含量高,可作種肥和追肥,最適用于蔬菜。人糞尿發酵腐熟后可直接使用,也可以與土壤混成大糞土作追肥用。
2.科學施用化肥
化肥,化學肥料的簡稱,就是用化學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1種或幾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的肥料。只含有1種可標明含量的營養元素的化肥稱為單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鉀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含有氮、磷、鉀3種營養元素中的2種或3種,且可標明其含量的化肥,稱復合肥料或混合肥料。一要避免盲目過量單用、連用化肥。一方面,土壤是化肥的第一載體,用工業化代替生物化,用化學過程削弱生物過程,會使土壤板結,結構破壞,降低生物活性,降低肥力,如氮肥,若未被吸收,會隨水流入地下水源,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污染江河和飲用水;尿素中氧化亞氮大量釋放到空氣中,會帶來溫室效應。過量使用化肥會使氧氣減少,并使海洋沿岸水域一氧化氮增多,導致全球變暖。另一方面,化肥多是無機鹽,過量、連施會產生鹽類累積,在降水少的地區或干旱年份,特別是溫室、大棚在無自然降水和無排水的條件下,會產生土壤次生鹽漬化,從而被迫進行大水洗鹽或換土,有時還會造成作物受害,從而造成減產;同時也會增加經濟成本,降低產出效益。二要平衡施肥。首先對土壤進行診斷,對作物的需要進行分析,在掌握土壤供肥和肥料釋放相關條件變化特點的基礎上,確定施用肥料的種類、配比和用量,科學施用。植物為了生長發育,需要吸收各種營養,而不同的作物需要的營養也不同,因此要掌握各種作物的需肥特點和需肥規律,因作物、因生長季節合理施肥,做到營養平衡。土壤是作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化肥施入土壤,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一部分被土壤保蓄起來,還有一部分隨水流失或變成氣體而損失,因而土壤因素是施肥必須考慮的前提,只有在土壤對某一養分供應不足時才需要施肥,而且肥料在施入土壤后會發生一系列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肥料的效果。因此,要對土壤進行科學的診斷,遵循“缺什么補什么、需什么施什么”的原則,因土壤缺乏而施肥,因作物需求而施用,以達到最佳效果。
3.測土配方施肥
所謂測土配方就是國際上通稱的平衡施肥,一是測土,取土樣測定土壤養分含量;二是配方,經過對土壤的養分診斷,按照作物需要的營養“開出藥方,按方配藥”;三是合理施肥,在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