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司法實踐中規范證據收集、適用的重要規定,該規則在保證公正司法、限制公權力的濫用、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闡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相關概念入手,通過介紹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從中汲取對我國適用該規則的有益經驗并參考、借鑒。
【關鍵詞】非法證據排除;司法適用;經驗借鑒
引言
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采納“兩個證據規定”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確立起了富有中國特色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基本形成了解決刑訊逼供的科學證據的框架格局。新刑事訴訟法正式實施的三四年來,暴露出了一些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司法適用中存在的問題,仍有一些不夠合理和周之處,未能充分實現最初的立法目的。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法治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同時,應多多參考并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進一步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刑事司法適用。
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概念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在刑事司法訴訟中,偵查人員以違反偵查手段所收集的口供等言詞證據與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實物證據,法官不得使之成為定罪的根據并應予以排除。
二、外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司法適用
各國在司法實踐中均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及例外的情形,由于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不同,即使是同一法系的國家,對非法證據效力的認定也大不相同。
1.美國。“美國創造并制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并對該規則的貫徹、執行采取了極為堅決、極為徹底的態度。”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規定,只要是逮捕、搜查和扣押過程中取得的非法實物證據,都應予以排除且不能在審判中被用來證明被告人有罪。而美國的非法言詞證據來源于第五修正案規定的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即被告人的所有供述都必須是出自自愿,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2.英國。1984年《警察與刑事證據法》的出臺,對嚴重侵犯被告人的基本人權,采取壓制等非法手段獲取的供述以及由于相關人員的言行可能導致缺乏可靠性的供述,予以嚴格排除;而對獲取的供述是否具有自愿性,需要立足個案,均衡考慮對控辯雙方的公平性,進而由法官自由裁量決定是否排除。
3.德國。德國對非法證據的排除,一般是通過兩種方式處理。其一是根據具有憲法性的基本原則,以暴力或欺騙手段取得的證據,若違反了國家的法治原則,司法的純潔性得不到保證的,則該證據應予否定、排斥其證據能力;若證據并非因暴力或欺騙所得,還要考慮其是否違反了憲法所保護的基本人權,法官對此有自由裁量權。其二是依據德國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如該法第136條a規定屬于強制性的條款,法官必須嚴格地裁判。德國對非法獲得的實物證據采取“權衡原則”,即把非法取證行為侵害公民的基本權利所造成的嚴重性程度,與排除非法證據對實現案件的客觀真實性的不利影響,進行比較權衡,“兩者相較取其輕”。
4.日本。日本近現代司法制度的歷史沿革是經過依次效仿、學習并借鑒了法國、德國、美國的司法體制,汲取各國的有益經驗從而形成了本國的司法體系。1978年日本最高法院審理大阪冰毒一案正式采用了排除非法證據的相關規則,認為有違反憲法和刑訴法的“令狀主義精神”時,搜集的物品可以作為證據,但從抑制將來的違法偵查的長遠法益看,認為是不適當時,應當排斥、否定其證據能力。從而,對非法實物證據的“裁量排除規則”以判例的形式正式產生。而言詞證據采納的是“自白任意性規則”。
5.總結國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有益經驗。綜觀上述幾個國家的做法可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發展成了國際中通行的規則之一,在實際范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可,在具體的應用中一般是秉承保障訴訟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權利的宗旨,查明犯罪的事實是司法辦案機關追求的目標,但絕對不可以犧牲保障人權為代價。盡管如此,對非法言詞證據采取的是絕對排除態度,沒有自由裁量的余地。而對非法實物證據,各國則采取各不相同的態度。美國是絕對禁止,無條件的排除;英國是有條件的禁止,并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由其決定證據是否合法,能否作為量刑的依據;德國是由法官根據違法程度的嚴重性自行決定;日本則在嚴格限制使用排除規則的基礎上,由法官自由裁量。
結論
我國法治改革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要放眼世界,與國際刑事司法接軌,綜合比較不同制度的優劣勢,在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上,借鑒最適合我國現階段司法環境的制度;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探討研究如何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內容,如何規范司法機關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并落實到位,從而使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不斷完善、健全并自成體系,形成富有極具中國特色的非法證據排除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樊崇義.證據法學[M].5.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16.
[2]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M].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4.
[3]吳憲國.檢察機關排除非法證據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4.
[4]威爾遜.英國刑事司法程序[M].1.劉麗霞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4.Miranda v.Arizona,384,U.S.436(1966)
作者簡介:鐘燕茹(199303),女,漢族,廣東惠州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