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反恐形勢日益嚴峻,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完善警務戰略體系,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培訓,通過多角度、多方式去分析恐怖主義建立基礎和造成危害的特點。
【關鍵詞】大數據;警務戰略;改革
面對著復雜多樣的反恐問題,中國壓力日益加大,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應對恐怖主義的社會意識還很欠缺,很多人認識不到恐怖主義問題,更加不知道如何預防和抵御恐怖襲擊。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政府的問題。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造成了今天的現狀。不僅僅政府,公關媒體也應發揮相應的能力,如實的宣傳報道,加強宣傳,將暴恐事件扼殺在萌芽里。當然恐怖組織也有著相應的特點,他們的隱蔽性僅僅依靠群眾是很難發現的,這就需要民間組織發揮其優勢,提高群眾甄別能力,發現情況時能夠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及時進行報告,由專業人員接手處置。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暢通的警務合作機制,建立起全面應對和預防的反恐戰略。
一、大數據促進警務工作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推動了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促進了大數據的使用。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作為重要公共服務部門的公安機關更是需要大刀闊斧的進行創新。現今社會的復雜性讓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一部分的公安機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個社會基層利益格局日益明晰的變革時期,如何更好維護公共安全利益是各部門都面臨著的挑戰。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大數據誕生于其間。好的方面是它提供了更多的創造性機會,特別是公安工作。同時,它也給公安機關帶來了很大的緊迫感。由于要求的迫切性,大數據可能會迫使我們主動采取措施,而不是被動應對。這也是社會和公安工作的深刻變化,以滿足越來越高的要求,要深化改革,特別是國家戰略層面,以適應改革開放。正因為如此,大數據的出現為我國公安工作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大數據的研究與應用,將極大地推動首都和國家公安工作的改革推進。
二、大數據對人類的數據駕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大數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和潛力,為人們獲得更為深刻的信息和全面的洞察數據能力。目前我們總結出大數據有四個特點:一是巨大的數據量,大數據的起始計量單位至少是P(1000個T)、E(100萬個T)或Z(10億個T);二是樣式繁多價值密度不大,多種多樣,大數據的類型多種多樣,大量的數據中存在著許多無用的數據,特別是在網絡中許多音頻視屏信息;三是更新速度快,使用效率高,方式靈活多樣,這也是大數據區別于傳統數據的主要因素,不久之后人們使用的數據將被保存,以便及時被用來查閱和使用。四是高度的準確性,未來我們不用再擔心大數據的準確性,我們使用的數據將會被及時過濾,去除無用的信息。
三、大數據的警務戰略
如果我們將大數據與公安警務戰略結合,我們需要重新界何種警務戰略更適合現今社會。首先我們要確定什么是警務戰略,警務戰略是指在一定時間段內,公安機關整合內部資源對經濟社會環境內部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整體方略。目前,我國的警務戰略主要有情報主導警務戰略、問題導向警務戰略、社會警務戰略,職業犯罪的警務戰略,打擊犯罪警務戰略、危機警務戰略和其他警務戰略,這些策略是幾乎所有傳統專業的公安工作導向的基礎數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很難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和需求。
四、大數據的數據處理和應用促進警務戰略的形成與發展
由于大數據價值密度低的特點,有大量的無效數據,如果要提取有效信息,相應的計算和提取技術,模糊計算和云計算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目前,計算機技術正在迅速發展。未來大數據分析技術完善后,社會媒體信息共享機制將更加規范,數據來源更可靠質量更高,使用大數據鎖定嫌疑人將變得簡單高效,并能夠防止和打擊犯罪。根據大數據分析,可以使警察找到最易被犯罪的地區,并利用大量數據來創建高犯罪熱點地圖的高發區。在某一地區的犯罪率研究中,我們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與之密切相關的因素。隨著數據分析技術的不斷增加,研究成果將為公安機關鎖定犯罪傾向提供技術支持,為公安機關提供技術支持。隨著安防攝像機的分布和手機應用的擴展,視頻檢測已成為公安機關的重要手段。
五、大數據警務戰略具有巨大的提升可能
采用大數據可以將公安機關警務戰略顯著提高,具體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對于公安機關積年累月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提高辦案效率。第二是解決現有公安業務中存在的問題,著力完善新的問題,特別是在警務管理創新中出現新的困難。第三是預測未來解決公安新業務新問題,目標是使公安機關采取措施,積極預防,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目前,公安機關對大數據的應用還主要在第一階段,主要是收集信息和積累的違法犯罪信息。現在,它應該主動地從大見小,使用第二和三個階段的方式。大數據可以更好地回答新的基礎設施或數據源中存在的問題,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未來的問題會出現什么樣的大數據應用,第一階段公共安全策略和方法沒有根本改變。
【參考文獻】
[1]王桂芳.上海合作組織與地區安全[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9):25.
[2]王渤.公開途徑反恐情報的搜集[J].法學雜志,2006(6):06.
作者簡介:孫永超(1989.4-),男,山東日照人,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方向:科技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