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潤澤 李峰
摘 要 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中學生提升綜合素質、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還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強國富民的戰略要求。本文針對當下的教育體系只注重學生有關知識方面的積累,并且受到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束縛等問題進行了論述,并探討了相應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 素質教育 中學生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1.065
A Brief Talk on the Improve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ducation
SHANG Runze, LI Feng
(No.1 Middle Schoo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Qingdao,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Abstract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demand of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elf-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urgent need of times development. More importantly, it is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enriching people. This paper aims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at is i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is restricted b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 and teaching method.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way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quality training
1 關注中學教育頂層設計,把創新教育置于戰略地位
1.1 創新教育模式需要頂層設計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對推動我國創新起著重要作用,①作為科學創新的新生代力量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質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西方發達國家在較早的時候就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和教育,其中實施比較突出的是以色列教育部門的“優秀2000計劃”(Excellence 2000 Program),②計劃突出強調了培養創新能力的理念應該體現在基礎教育中,該計劃也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高度關注。作為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美國,其在培養科學創新能力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他們在每個校園里設有創新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如:問題教學、獨立學習、個體教學、案例教學等,并且對學生的自我創新和主動思考給予肯定和鼓勵。英國在人才創新教育培養方面,大部分課程都是用小組的形式來進行討論、教學和研究,要求學生要勇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所面對的各種問題、整合各方面優勢,鼓勵創新。以上幾個國家的特色教育模式對我國當下的創新模式提供了理論上的參考,值得我們探究,并在我國創新教育模式建構中加以借鑒。
1.2 創新教育發展需要變革教育體系
學生對知識的積累是當下我國教育體系的重點,但是由于傳統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使當下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學理念受到限制,這就導致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受到嚴重的干擾,無疑對創新教育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要求社會各個階層對人的價值有更加全面的審視,引導人才培養由適應社會需求向引領社會發展轉變:制度層面,應及時推進宏觀的教育模式和評價機制方面的進步;思想層面,應擴大創新教育的宣傳影響,引領家庭、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思維轉變和方法改進;經濟層面,更需政府加大對青少年創新教育設施、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項目的支持,同時允許社會資本的投入,全民興教。
2 探索教學創新的新模式,創設活力的教學氛圍
素質教育作為創新教育的核心與本質,而創新教育的實質和發展則是教學創新。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入,人們對創新教育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
2.1 教師創新能力的提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我國“以老師為主導” 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們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揮受到了限制,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新知識的同時,應該重點引導我們探索新事物,以期更多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督促者,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相應的自主分析、思維、觀察的時間和空間,注重鼓勵和啟發學生表達不同觀點,創建相對寬松的交流和學習環境。其次,教師應該具備對學科前沿敏銳的觀察能力,及時有效地收集與學科相關的知識,使學生不斷了解各個學科發展的前沿,以期為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既具有趣味性、真實性,又具有科學性的課堂教學。
2.2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注重中學生個性的培養
創造力,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居功至偉。③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成為創新能力的兩大基礎支柱。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對想象力特別重視,他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象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教師在教學環境當中靈活多變的應用錄像、多媒體、幻燈片等教學手段,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創新力開發的核心是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創新過程中可以使思維不斷地擴散,并展開豐富的聯想,使思維不斷進行著輻合和發散兩種操作,這兩種思維對創新性問題的解決不可或缺。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切入點,把發散思維能力和輻合思維能力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對問題的質疑是發現問題、探求知識的良好開始,也是對新知識渴望的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積極主動的去發現、解決問題,才能創新,一味地墨守成規就直接影響了發散思維。
2.3 加強場景、實踐教學,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新課標》指出:“學生應該具備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期能使理論和實踐能夠完美的結合。”④
實踐教學環節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礎環節,不僅僅能夠發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是培養創新意識、創造創新氛圍、啟發思維的有效方法。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的了解教材,最大限度的設計好課件,增強實踐活動的創新性。比如《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節中,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場景模擬現場演示來呈現雅典民主的特點,這樣不僅僅使老師在課堂上容易操作,更能直觀簡潔對現象進行展示,便于我們更加直觀的分析和觀察現象,也豐富了課堂的趣味性。
在實踐活動課中,教師應該適當“放權”并進行一些嘗試性實驗,讓學生主動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并強化實踐評價與反思。比如,通知學生下次課的內容,讓學生設計教學環節,然后分組講解查漏補缺,這樣不但能使學生很好的預習功課,更能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從側面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也能在這個環節中了解學生對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并對一些疑難問題進行講解。
教學過程或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總結和發現一些有引導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成立討論小組,發表各方意見,針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意見可以組織辯論賽,在此過程中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彌補不足。這樣不但可以使我們更好的了解所學知識的含義,還可以使我們打破傳統觀念大膽的創新立說,改善課堂上枯燥、壓抑的氣氛,使課堂具備以糾正、討論、補充、爭論等積極良好的氛圍。
3 構筑科技創新資源大平臺,合力引擎人才培養
3.1 建設創新教育實體基地,拓展學生活動空間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將成為21世紀主流性經濟,人的創造力是知識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知識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資源,要發展知識經濟就要有創新,要創新就必須有創新型人才,⑥高中階段作為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要充分利用這一時期,采取措施,建設創新教育實體基地,使教育從原本的課堂延續到課外,這就可以使我們接受教育的空間更大,獲得知識的面更加廣闊,也使視野更加開闊,只有這樣才會使我們的創新意識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由青島市教育局發起成立的“青島市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學校發展聯盟”就是成功的典型例子。“聯盟”根據不同區域內的學校聯合開展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管理,根據學校不同特色和優點成立了 “青少年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基地”等,并建立了“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基金”,組建了免費學習操作和進行科技活動的平臺。通過聯盟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推動了青島市高中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各個學校結合自身特點建立起一系列的創新機制,改進了學校教育創新的環境,提升了師生創新的能力和意識。⑦
3.2 中學與高校開展相關合作,全方位打造創新型人才
體制的改革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無論是中學、大學還是整個社會,都應該為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利環境。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一些具有先進教學理念和優秀教學傳統的大學和中學同時意識到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達成了聯動培養、有機銜接和系統培養創新人才的共識。近年來,部分重點中學進行科技創新班辦學試點,并與大學合作簽約,是一種新的嘗試。
山東省實驗中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的合作典例就比較客觀的表現出大學和高中正在探索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⑧國科大授牌山東省實驗中學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優質生源基地”,并希望通過“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的合作,共同探究培養學生創新潛力的方法,建立了日常工作的聯動機制。
實踐證明,中學與高校開展相關合作并建立長效、有效機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資源優勢,有效解決目前中學開展科技教育資源、師資等方面的問題;中學要依托大學,積極延伸和拓展中學課堂,利用大學的教育資源和教學設施的優勢,努力提升自己的辦學水平,擴寬學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使更多具有創新力的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時,大學聯合中學,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環節前移,通過對進行個性化培養開展因材施教,實現對科學創新人才苗子的早期發現和培養,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創造有利條件,對我們未來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將為我國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推動力。
注釋
① 陳穎穎.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與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08(18).
② 李曉鋒.淺談科技競賽在中學生教育中發揮的效果[J].科教文匯,2015(7).
③ http://www.gx211.com/news/2014618/n1326200380.html:山東省實驗中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合作.2014.6.18.
④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7.
⑤ 青島市教育局.青島市教育局關于中小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實施方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