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但古詩因其語言精練跳躍,意蘊深遠,加上古今語言的差異等原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為此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意境成了古詩教學時的一個難點。教師應該擺脫傳統的古詩教學方法,從而嘗試新的、有效的教學方式,巧妙、有效地引導學生走進古詩,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充滿興趣。綜上依據,筆者認為“連環畫”式的古詩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大膽去嘗試。下面筆者將以《村居》這首古詩為例闡述這種教學方式的具體策略。
一、師生共畫,理解詩意
《村居》這首詩語言淺顯、音調流暢、頗有情趣。全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畫,把無形的語言變為直觀的畫面,理解詩的畫面美,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村居》每一句詩就相當于一個畫面,師生可以共同合作互動,為每一句詩配上一幅畫。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取詩句中重要的情景,學生在思考提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詩句中關鍵字詞的意思,感悟到了詩句的意境,從而將腦海中勾勒的畫面通過自己畫筆展現出來。例如《村居》的首聯,教師可問:“小朋友們通過朗讀,在‘草長鶯飛二月天中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詩人,看到了這幅畫面,你會在這幅畫中畫些什么呢?”學生在詩句中找到關鍵的字詞“草長鶯飛”,他們知道要畫上青草和鶯在飛舞,也能夠從“鶯”的字形中猜出它是一種鳥類,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知識點,“鶯”指的是黃鸝鳥,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簡筆畫,這樣,學生一下子就能記住詩句中這些字的意思了。完成好第一幅畫,進一步深入理解,“結合詩句,從我們畫的畫中,你猜想這是什么季節呢?”學生從“草長鶯飛”、“二月天”知道這是一幅初春的圖景。通過這樣的師生共同作畫的方式,四幅圖與四聯詩句所繪圖景一一對應相連,就如同連環畫一般,形成完整的系列畫面,將《村居》勾畫成一派動態的生機勃勃的樂春之景。這樣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強化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詩畫對應,背誦古詩
以往學生背誦古詩,更多地停留在被動的死記硬背,同時也缺乏了詩中情感的表達。心理學家指出小學生的記憶是以具體形象記憶為主,向詞的抽象記憶發展。因此在師生同畫,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利用完成的“連環畫”,學生根據每一幅畫面的提示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邊思考畫面,喚醒對詩句配畫的記憶,再一次加深了對古詩中字詞意思的理解和情感體驗,從而將古詩背誦出來。這是一種帶有思考理解和感情體悟的有意義形象記憶。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他們樂意在自己所作畫的基礎上去有意識記古詩、背誦古詩。有意識記是一種主動而又自覺的識記活動,在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有意識記的能力,將被動變為主動,保持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三、詩畫結合,想象說話
在充分入畫入詩的基礎上,根據所作圖畫,結合古詩想象說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連環畫環環相扣,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故事性,讓學生詩畫結合,想象說話,啟發他們去尋覓、補白,相當于看圖說話的訓練。學生根據每幅畫畫面結合對詩句的理解,用一句話說說畫面的內容。“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清單幅圖的內容”是低年級說話訓練的起點、基礎,為今后學生觀察、寫話能力的培養作了準備。教師可以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例如:教師可給出一定的句式來完成想象說話。在什么時間,( )的黃鸝鳥在( )的草中干什么,這些黃鸝鳥嘰嘰喳喳,它們在說些什么呢?( )的楊柳在春風的吹動中,好像在( )。這樣,學生在一定的提示下就能較為完整地表達說話了。通過如此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學生就仿佛身臨其境,走進了初春的村莊,感受了春天的生機和孩童放風箏的快樂,既是對詩的學習的一種拓展升華,又是對這首古詩的一次再記憶、再學習。
“連環畫”式的古詩教學通過師生同畫,理解詩意;詩畫對應,背誦古詩;詩畫結合,想象說話這三個環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以新的方式嘗試去引導學生走進古詩,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以新的充滿童趣的方式去帶動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學習古詩,愛上古詩。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