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偉
摘 要:研究發現,物理教學中學生敢講話、會講話、能合理提問與學好物理有密切關系。所以,針對學生在物理課堂上不敢發言,不能合理提問等現象做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得到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的原因,從而提出培養學生在物理課堂上敢于發言、敢于提出問題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提出問題;意義;原因;調查;措施;課堂改革
在高中各理科科目中,物理是相對較難學的一門課。學習過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學生,特別是物理成績中等或偏差的學生。本人針對這個問題做了研究后發現,學生能否學好物理與在課堂上是否發言,會不會提問題有密切關系。所以,教會學生在物理課上“說話”成為教師又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讓學生明確提出問題的意義
問題的提出過程也是學生思考、分析的過程。學生能不能提出問題,直接反映了學生對物理問題的理解程度,同時也反映出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的方向。只要學生能提出問題或是開口參與物理討論,就給物理課堂發出積極信號。這便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指導。
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創新意識的重要體現。所以,我們要想創設一個充滿靈性的物理課堂,就必須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中去,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給學生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二、高中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的原因
我通過對我校高一理科班132人進行不記名調查,發現:
(1)在物理課上敢對存在問題舉手提問的學生占9.5%;
(2)在物理課上沒有機會提問的學生占20%;
(3)在物理課上不知道問什么的學生占75%;
(4)覺得老師講得很完整,沒什么可問的學生占86%;
(5)在物理課堂上不敢提問是因為怕別人說自己的水平低的學生占74%;
(6)在物理課堂上不敢提問是怕說錯了被別人譏笑的學生占81%;
(7)在物理課堂上不敢提問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師的學生占67%。
由以上數據不難得出結論:在物理課上只有少部分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從(5)(6)(7)三個調查結果說明,學生本身自信心不足,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學生自尊心太強,語言交流能力相對較差,平時又缺乏交流,所以導致在課堂上不能大膽地提出問題。另外,由于長時間接受傳統課堂教育及應試教育影響至深,學生沒能夠真正體會“提出問題”的重要性。
從(2)(4)兩個調查結果說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在“滿堂灌”,并且這個現象比較嚴重。當然,這與新課改中提出的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是不相符的。這兒也凸顯出高中物理在新課改這面旗幟的引領下,任重而道遠,需要老師做出艱苦的探索。
從(3)的調查結果反映出,學生普遍在物理的學習上確實有一定難度。同時,(3)的調查結果也反映了學生還處于較淺層次的物理學習中。
(7)的調查結果從另一個層面也反映了,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教師與學生的交流。
三、讓學生提出問題應采取的措施
1.教師應該主動走近學生,不斷向學生灌輸提出問題的重要性
在日常課堂中要不斷向學生灌輸提出問題的重要性。本人從物理教學角度認為,在課堂中能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想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應邊學邊聯系生活情景或者是物理實驗或者是某個物理模型。
2.形成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勇于提出問題的前提條件
(1)教師要轉變角色。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焦慮感,讓他們充分表露靈性,展現個性。只有這樣給學生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大膽質疑、發現和提出問題。
(2)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要熱情對待每一位學生的每一個問題。幫助學生養成善于發問、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就自己能看到、能做到的,鼓勵學生自己去看去做,長期堅持,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就會形成。
3.大力推進物理課堂改革
在物理課堂中,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導致學生學習物理基礎參差不齊。所以學生會給課堂帶來一些不可預料的問題。比如:有的問題會偏難,基礎差的學生理解不了,有的問題比較簡單,基礎好的學生又不想聽……就出現的這些情況,本人在物理課堂中作出大膽嘗試。(1)要求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在預習中明白將要學什么,有哪些概念,各物理量間有什么聯系。然后,讓學生找出自己覺得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做好標記。(2)把課堂40分鐘中的前10分鐘讓學生自學,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巡視指導,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課堂中間20分鐘由教師來講,主要講重點和難點突破,中途還要請學生討論,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后10分鐘讓學生當堂練習,并做總結。(3)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微調課堂,積極探求處理方法。雖然在物理課堂改革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礙,但是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開始主動學習,養成了交流的習慣,慢慢也會提出一些見解。實際上這就是課堂改革的收獲與進步。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創造交流的平臺,在交流中注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斷指導學生提問的方式和方法,不斷規范學生表述問題的語言。這項工作,教師應該常抓不懈。
參考文獻:
李潤洲.新課改視角下的教學問題行為[J].教學與管理,2005(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