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香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到“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階段目標中提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語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文材料。”“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可見,語文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形成技能的過程。只有平時注重加強積累訓練,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語文學習到底該積累什么
語文積累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我覺得小學階段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積累:
1.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知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字音、字形、成語、病句類型的積累,文學常識的積累,名言警句、詩句、重要作家作品、作文素材的積累……
2.技巧、能力的積累。語文學習也有一定的技巧可循,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善于總結,技巧積累的多了,能力也就會不自覺地提高了。
3.語感的積累。英語講求語感,實際上語文同樣需要語感。多讀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途徑,用標準的普通話讀,識記字音字形,用心來閱讀,識記語言的組織結構。
4.思維方式的積累。在平時的學習中多總結,形成做每一種題型的思維方式,做起題來就游刃有余。
5.情感的積累。情感積累的途徑有很多,平時上課可以進行情感的渲染,可以讓學生通過書面的閱讀進行情操的陶冶,網絡、影視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6.語文素養的積累。語文素養不僅包括知識與能力,而且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中要樹立大語文觀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接受情感的體驗和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怎樣進行語文積累
首先要多讀多聽。“多讀”就是廣泛涉獵,養成根據需要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的習慣:有的要泛讀;有的要精讀;有的要細細品味;有的要出聲讀;有的要朗讀成誦,不僅要誦文字,而且要誦感覺,把外在的語言納入到自己的言語結構中。“多聽”,從聽的內容上要“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聽的形式上,要聽規范的語言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其次要多背多記。任何學習都要以記憶為基礎,語文應建立在積累的基礎上,特別是背誦對于學習語文必不可少。例如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描寫、敘述技巧的運用等方面都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寫作的典范。這些好的作品熟記于心、爛記于心,天長日久就會化為自己的東西。
最后是多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就是對學習內容的“思悟”,加深理解遷移成能力。
積累的途徑:
1.閱讀中積累。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使學生提高積累,豐富語言的有效途徑。
2.誦讀中積累。誦讀文質兼美的優秀詩文,是學生汲取人類優秀營養,積累語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
3.搜集中積累。《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初步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學生的搜集活動可分為兩類:一是接觸搜集,學生把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語言媒體和載體顯現的語言現象、語言信息搜集起來,這種搜集形式靈活,積累到的是鮮活靈動的生活語言。二是分類積累。學生按一定專題從各種語言載體搜集語言信息。這種搜集有一定的限制,難度較大,但積累到的語言信息量大,系統性強。通過此類活動可實現同類語言材料的鏈接。
4.交流中積累。交流能溝通個體偏狹的理解,使語言的積累達到融會貫通。交流的形式可采用課堂討論、辯論會、心得體會、摘抄筆記等形式。
5.運用中積累。語言積累為了運用,即最終形成讀書的技能。教材中課文后指出要求掌握和積累的詞句,教師在指導時要求學生“說一說”“用一用”,通過這些訓練使文本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學生搜集到的生活語言要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并作為評價的一個標準,使生活的語言最終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6.生活中積累。積累除了來源于書本,還來源于生活實際。從觀察生活起步深入生活,正確認識和理解生活。生活中每天發生的,媒體報道上的新人新事、新風新貌永遠是學生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極其口語化、大眾化的鮮活語言,又是學生寫作克服“學生腔”,做到語言生動貼切的最好實例。
語文必須重視積累,語文的積累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而且積累的東西必須和生活相結合,靈活運用各種積累的方法,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才會越來越豐富,語文素養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東升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