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茹
增強培訓針對性、實效性是深化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制度改革、激發培訓主體內在活力、切實提高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實效的主要途徑。為了充分發揮黨校在干部教育培訓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培養高素質的鄉鎮干部隊伍,更好地服務全縣經濟建設大局,特此調研。
一、調查基本情況
調研采取調查問卷和訪談形式,發放調查問卷138份,收回138份,收回率100%,參與問卷的138名干部中,45歲以下110人,占總數的79.7%;大專及以上學歷占97.1%;公務員占77.5%;調研對象以公務員、中青年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干部為主體,其構成具有全面性、均衡性和代表性。
1.培訓效果分析
5年累計參加脫產培訓2個月以下占52.9%,平均每人每年參加培訓低于10天,參訓時間較少。參加初任培訓、任職和晉升職務培訓、專業知識培訓、知識更新培訓之和占89.5%,參訓類別符合在職培訓要求。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學習占45.2%,經濟、行政、社會管理、黨性修養共占54.8%,培訓弱化了管理知識,內容針對性不強。公共服務、組織管理能力提升不夠,調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還需要加強。問卷中反應的突出問題是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班次設置不合理,師資水平參差不齊。
2.培訓需求分析
一是班次設置:49.3%的干部認為黨校主體班次設置應分層與分類相結合,不贊成“一鍋煮”的培訓。二是培訓內容:57.8%的干部認為培訓內容應以領導科學決策理論與實踐、黨的方針政策等為主,注重處置突發事件、溝通協調、科學決策和開拓創新等能力的學習培養,注重綜合管理能力的提升。三是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不再受歡迎,更愿意接受現場教學、案例教學、互動研討和情景模擬等方式。
二、提高干部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1.按需施教,從內容上提高鄉鎮干部培訓針對性實效性
(一)強化需求調研。按照“問題導向、需求對接、急用先學”的培訓思路,以“三個帶來”為抓手,搞好需求對接。帶來工作中遇到的一個難點問題、一個典型案例、一個沒有弄懂的理論問題。針對深難的理論,設釋疑解惑的課程,“曲高”新“唱”使理論簡單化,變“曲高和寡”為“曲高和眾”,讓基本理論“入心入腦”、“可親可信”。
(二)優化課程體系。以問題為主體,以需求為導向,把個人需求與工作需求、崗位需求相結合,按需選課,實現個性化、差別化培訓。如對黨政“一把手”,根據需求以領導科學和領導藝術、社會綜合治理為主,著重提高宏觀決策、綜合治理能力;對分管農村經濟的領導干部要加強農村經濟、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對年輕后備干部,注重抓好鄉村工作基本經驗、農業基本知識、基層組織建設、與村民溝通協調能力等實用知識技能的訓練,提高其與農民打交道和解決農村具體問題的能力。
2.創新形式,從形式上適應鄉鎮干部培訓針對性實效性
(一)豐富班次設置。根據不同培訓目標的具體需求與特點,選用適應型、專項型、復合型和拓展型等培訓形式。適應型培訓,主要象鄉鎮領導干部特別是城市下派提拔交流干部;專項型培訓:圍繞黨委、政府年度重點工作,通過舉辦各類周期較短、“三農”針對性強的專題論壇、研討等,深化受訓對象思想認識,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復合型培訓:一般采用“知識更新+勵志教育+警示教育”的形式進行培訓,著力提高黨性修養、理論武裝、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對新提任或青年后備干部采取“黨校+實踐基地+掛職鍛煉+艱苦復雜環境歷練”等形式提高素質、磨練意志、增長才干。
(二)改進課堂形式。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將業余自學、教師講授、角色模擬、電化教學結合起來,積極探索適合鄉鎮工作要求的研討式、現場式、案例式、情景模擬式等先進教學方法,改變坐而論道“灌輸式”教學模式,增強學員主動參與意識和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讓學員在學習中思考問題,在研討中尋找對策,在觀摩中提煉經驗,在辯論中激發靈感。
3.以制治訓,從制度上保證鄉鎮干部培訓針對性實效性
進一步完善培訓制度,克服培訓工作的隨意性,增強規范性。如點名調訓制度,避免以空閑人員替代參訓現象。學籍管理制度,建立鄉鎮干部學習培訓檔案管理卡,防止多頭培訓、重復培訓和漏訓。“培”“用”結合制度:一是把干部培訓成績表現作為考察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二是對中青年干部制定好培訓與使用計劃,為選拔任用優秀干部打下基礎。三是按照《干部任用條例》嚴格執行先培訓后上崗制度。
4.優化師資,從質量上提高鄉鎮干部干訓針對性實效性
一是以科研資政引領教學。圍繞本縣主要經濟工作,積極開展農村基層調研,以當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難點問題作為專題深入調研,形成成果并轉化為教學課題運用于教學引領教學,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以提升師資促進教學。有計劃的選派優秀教師參加市內外高校學習,有目的地提供參與農村基層社會調研和掛職實踐,豐富農村工作經驗,掌握農村工作政策,收集農村工作案例,更新知識,開闊視野,提高對“三農”問題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基層問題的能力,使之成為農村工作中內行,鄉鎮干部的知音。建立培訓一批、跟班一批、掛職一批的師資培養機制,讓教師在農村實踐中學習,在基層鍛煉中提高。三是以外聘教師充實教學。按照“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建立客座教師師資庫,讓優秀干部、模范上講臺,形成以黨校教師、領導干部為主,高校教師、專家學者為輔的師資隊伍結構,改善師資結構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