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少勇
【摘要】:《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其作者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述的16歲主人公由于四次被學校開除不敢回家歷經游蕩過程中心理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引起讀者的關注,但是不同身份、性格的讀者對于此部小說的評論各不相同,隨著對此小說評論的不斷增加,此部小說在文學批評界也日益受到重視。本文就分別對作者及寫作背景、故事概況入手,進而對主題以及藝術魅力展開論述,一方面明確主題,另一方面使越來越多的讀者感受此部小說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麥田里的守望者》;主題;藝術魅力
《麥田里的守望者》講述了16歲的考爾菲德離開學校呆曼哈頓的三天游蕩經歷,充分分析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充分分析并體現了主人公追求純真、厭惡虛偽最終向社會屈服、向現實低頭的心理歷程和成長道路。小說全面展現了二戰后美國青年內心世界特征,充分凸顯了此長篇小說憤怒和焦慮的兩大主題。此小說自出版以來就得到廣大青少年的認可,受到的歡迎和追捧,這與此小說的藝術魅力是息息相關的。下文就針對其主題及藝術魅力展開全面詳細的分析和論述。
1 作者的簡介及創作背景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塞林格于1916年出生在美國紐約一個猶太人的家庭里,家庭比較富裕。1936年也于一所軍校,這不僅是賽格林的畢業學校,也是他開始創作的地方。1940年塞林格的作品首次得到發表,但是并沒有取得較高的成就和重視,直到1951年《麥田里的守望者》發表后塞林格一舉成名,進入當時知名作家的行業,此后他再也沒有作品超越《麥田里的守望者》所獲得的成就,也再也沒有寫過長篇小說。他隱居鄉間,遁世創作。但后期作品不多,且多以宗教為主要題材。
《麥田里的守望者》可謂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此小說描述了發生在美國二戰之后一個16歲男孩以及在其身邊一系列故事發生后其心理的變化,其筆下描述的男孩代表了一部分美國當時社會青年心理特點。二戰之后,美國大發戰爭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美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中產階級的數量有所增加。而金錢上的富裕并沒有改變人民空虛的精神生活,且愈演愈烈。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奉行的杜魯門主義和麥卡錫主義以及國際冷戰的加劇,使當時社會的美國人陷入對核戰爭的恐懼之中。在美國那個寂寞和怯懦的五十年代,有的人假裝太平、虛度光陰;有的人鄙視世俗,想要掙脫和反抗,去無奈與沒有方向和支撐,以失敗告終。而很多青年人正向《麥田里的守望者》里描述的主人公一樣,用消極反抗現實。這是小說描述的背景,小說不僅是美國五十年代的縮影,也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的不滿和未來的期望。
2 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公霍爾頓是一個16歲的中學生,他由于學習成績差,考試不合格科目多被學校開除了,這已經是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了。他不敢直接回家,也不想直接回家。他來到美國繁華的紐約城,在那里游蕩了一天兩夜。這段時間,他因為妓女挨打、為修女捐錢、因為相識和虛情假意而爭吵、和朋友喝嘧啶大醉、對最為敬愛的老師失望、看見了讓他厭惡的形形色色的人民和五彩斑斕的社會,他探望了妹妹并最終帶著無奈和失望決定離開家去美國西部,然而他想見妹妹最后一面,然而妹妹竟然帶著行李要和他一起離開家,妹妹舉動和在旋轉木馬上真誠的笑容使霍爾頓改變的主意。回家后霍爾頓大病一場,住進了療養院,他并不知道,出院后他將被送到哪所學校,將面臨什么,然而無論怎樣霍爾頓都并不感興趣。小說將二戰后50年代的美國的現狀和部分美國青年的心理描述的淋漓盡致,具有較高的價值和深厚的內涵。
3 主題分析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長篇小說,也是其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品。小說影響了幾代美國青年人,也成為文學批評界的主要評判對象。人民對于小說的評價不一,對于其主題分析的角度各部相同。有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認為小說主題應從身份的困惑和重新獲取自我方式兩個方面展開;有人對小說異化主題展開分析,認為小說主題應該從人與社會關系、人與人關系、人與自然的異化三個方面展開。總之對于《麥田里的守望者》主題的分析各不相同,各具價值。本文欲從作者的角度對主題展開分析,認為小說應包括憤怒和焦慮兩個主題,并與下文展開詳細的論述:
1.憤怒:沒有人否認小說的內涵和價值,沒有人否認《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經典的,但是有人認為《麥田里的守望者》是“臟的”,因為小說里時常出現臟字,對于五彩斑斕社會的描述是臟的,露骨的,從字面上和故事情節上來說有些人認為這本書是臟的。然而,試問一下,什么樣情況下,什么樣的人會說臟話,會將社會描繪的臟亂不堪,他一定是憤怒了。小說中類似的描述比較多,例如:“人的頭腦是迷茫的。因為學校教室里的老師和他們的家長強迫他們讀書只是為了出人頭地,以便某一天能買的起一輛該死的卡迪拉克。”,根據相關統計,在我國銷售量最多的翻譯本為施威榮譯文和孫仲旭譯文,兩個版本中都是臟字頻出,其中分別出現混蛋8次和40次、他媽的242次和123次、你媽的3次和0次,屁話16次和21次、媽的2次和261次、野雜種43次和21次。兩個版本臟字的出現的字數都頗多,有人因此對其經典性表示質疑,但是筆者認為這也是作者宣泄憤怒,表現出憤怒的方式。與此同時,本文中所描寫的故事情節,例如,主人公找了妓女,給了5元錢。本來價錢與市場價相比并不低,但是妓女仍然找人打了主人公并又拿走了5元,這無疑是不公平的;主人公敬愛的老師竟然是同性戀,這暴露了但是社會的虛偽和偽裝。這樣對社會的諷刺俯拾即是,對社會的粉刺,也能夠表現出作者對社會的不滿和憤怒。臟話和對社會的諷刺故事遍布再全文的各個角落,也將作者憤怒的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2.焦慮,小說諷刺社會的虛偽、奢侈、腐敗、貪婪、自私,表現出作者對于美國當時成年人色彩斑斕的不滿。盡管不滿,但是作者也無力改變社會,作者對這樣的社會現狀表示焦慮。小說直接這樣描述:“人的熱忱的感覺被物品和金錢所替換并且成為了物品的奴隸。”、“金錢狀態是人的單一追逐。”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霍爾頓找不到承認社會和世界的喜悅和幸福,作者應該也和主人公霍爾頓擁有相同的想法,對這樣的世界并不認可。卻充斥著無奈,也對這樣社會發展產生無限的焦慮。正如作者在書中描述的一樣:霍爾頓擁非常富有的家庭,父母將他送到高費大學,如果呀按照父母的安排他應該有光明的未來和前景。但是霍爾頓并不滿足,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強調他想要的像誠實、仁慈、關愛、同情等。然而這是成人社會并不存在的,霍爾頓暢想了一份麥田里守望者的工作,為孩子守住一片童真世界。然而,想象不是現實,面對現實。霍爾頓寧愿假扮成聾啞人,用不聽、不見、不評價的方式逃避社會中他不屑的一起。這樣一個機會現實也沒給他,最終他霍爾頓還是回到了他逃避的家、不屑的社會環境中。他對未來不可知,也不想知道,他是無奈的,也是對自己未來和美國未來社會有無限的焦慮,隱含出作者的心理。這也是站在作者角度上分析出的小說又一主題。
4 藝術魅力
《麥田里的守望者》全文以第一人稱展開論述,霍爾頓的心理成為了分析的核心內容,對他的分析細膩而且深入,將霍爾頓矛盾且復雜病態的心理描繪的淋漓盡致,這也是此小說的藝術魅力所在。
國內外文學批評者對其霍爾頓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展開分析的文章很多,也因此對《麥田里的守望者》描繪的內容褒貶不一,分析角度各異。漢斯·彭納克從精神的角度對霍爾頓展開分析,霍爾頓作為輕微的精神分裂患者,心理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美妙、純真的,一個是丑陋、骯臟的,幻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是霍爾頓迷失并倍感孤單;波爾曼表示:霍爾頓通過游歷已經在最后逐漸接受客觀現實,并逐漸長大。而精神崩潰則是他最終付出的代價;羅世平認為:霍爾頓內心的真沉純潔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的差異,他不能改變社會,也難以全部接受社會,他退縮了,看不見社會的光明。只能在幻想中尋求這種退化性的合一狀態,想做一個麥田守護者。
以上評論者認為,霍爾頓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最終他長大了,在逐漸尋租出路接受是社會。然而也有很多評論者人,小說的結局是悲觀的,是因為霍爾頓的絕望使其最終精神崩潰,進入精神病院。是對人生的徹底絕望,對前景的無限焦慮,國內評論家方成在就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代表性人物。
通讀《麥田里的守望者》各個評論都能夠在小說中找到支撐的理論,也能夠從面表現出作者筆下的霍爾頓內心豐富,筆觸細膩,充分體現小說的藝術魅力。與此同時,塞林格創造這樣一個看似與社會格格不入有息息相關的精神分裂者作為主人公,顛覆了傳動的美學觀念,在文學界具有不取代的重要的地位和引導作用。文學就是需要不斷創新和升華,就應當不斷的尋求獨具創新的突破點,這也是文學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藝術魅力所在。
5 結論
《麥田里的守望者》自1951年發布以來就引起了文學批評界的重視,批評界從不同角度對此小說的主題和藝術魅力展開論述。本文也從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故事概述兩方面內容入手,進而通過對本小說的理解從作者的角度提出本文的主題,并展開論述。最后,賞析小說的文藝魅力,揭示其自從發布以來就得到認可、關注和喜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文學的魅力,并進行總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美國中產階級多起來,人民出現追求私利、享受和恐懼核戰爭的心理。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混亂,小說中的主人公霍爾頓的心理在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霍爾頓做了很多青少年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與此同時,追求自由、純真的理念和親切的言語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成為文學批評界的研究對象,也成為教師和家長了解青少年學生的必讀教材,這都是其文學魅力的重要表現和所在。不得不說,此小說引領了當時美國文學的潮流,是具有魅力的時代性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 J.D.塞林格著;孫仲旭譯.麥田的守望者[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4(02).
[2]張磊.西方主流文化的重壓和妥協的抗爭——再讀《麥田守望者》[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10).
[3]錢睿含.淺析《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藝術特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07).
[4]秦靜姝.《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少年話語權力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