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杰
【摘要】:中西文化源遠流長,同樣的在繪畫方面也是源遠流長,各有千秋,人物畫更是有的粗略豪放、濃墨重彩:有的溫婉細膩、恬淡素凈。本文對中西方兩幅人物畫作品,通過闡述中西方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發展特征,從藝術形式和審美特征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和說明。
【關鍵詞】:梁楷;維米爾;寫意精神;光影
一、畫家的生平、性情與社會背景
畫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寧宗嘉泰年間,曾做過畫院待詔。從梁楷的一些行為上觀察,和一些史書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梁楷的性格中是有些荒誕,還有些玩世不攻的傾向。梁楷非常喜歡喝酒,經常以飲酒為樂。"所以他號稱“梁瘋子”。梁楷擅畫道釋人物,亦能山水、花鳥。"剛開始學畫的時候是學習了南宋初期畫院畫家賈師古的繪畫風格,賈師古則是師承李公麟,李公麟是北宋著名的人物畫家,以白描著稱。所以說,梁楷的人物畫風格剛開始的時候用筆是十分嚴謹的,帶有非常明顯的院體風格和師承影響。
約翰內斯·維米爾,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維米爾出生在一個小業主家庭,大約在15歲的時候,入學法布里蒂烏斯畫室學藝。在當時的17世紀,也可以說是畫家的生活的黃金時代,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后,荷蘭就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其歷史一直受學者所重視。由于各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維米爾的繪畫大多都是描繪一些風俗的作品,在他的畫面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畫的人物比較少,一般都是一個或兩個,而且經常都是一些在家做家務等一些勞動的婦女。
在畫家的作品中,我們第一眼就能夠看到它的寧靜,然后從光打過來的那一刻,畫面人物的組織安排,我們有近一步感受到了它的溫馨和舒適。從畫面中來看,房間內潔凈的環境,物品擺放的錯落有致,還伴隨著舒適優雅的氣氛,從而能夠感受到荷蘭人民對這種美好生活的享受。
人物題材繪畫在美術史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繪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到今,在歷史的長河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誕生了許多優秀的人物畫作品,其繪畫手法和風格也是根據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繪畫材料來決定的,它是不斷變化的,最后得出的作品效果是不一樣的。在這篇文章中著重分析兩個作品,都是肖像性繪畫作品:南宋畫家梁楷的《潑墨仙人圖》與荷蘭17世紀維米爾的《站在窗口讀信的女人》這兩幅作品,梁楷的這幅作品是通過夸張、變形和狂放的筆意來表現的,后者是通過精確的寫實手法來表現的。
二、《潑墨仙人圖》與《站在窗口讀信的少女》內容分析
《潑墨仙人圖》這幅畫在畫冊上看時,人們會覺得他肯定會有半米左右的高度,實際上他只有長為50厘米,寬為30厘米左右,真跡是很小的。他身上的幾處墨快猶如刷子搬的大筆揮就,怎么也想不到這幅畫竟是這么小,這就足以見得畫家的高超技法。衣服的大筆淋漓和細致的五官形成對比,畫面中有放有收。看到這幅畫,仿佛看到了畫家那放蕩不羈的作畫狀態,瘋狂的樣子,到了最后又有些收斂,對五官的刻畫真是用心至極。畫面中,仙人邁著步子先前走,坦胸露腹,寬大的額頭把他那五官壓縮的很是夸張,那形如蝌蚪的眼睛,更顯示出朦朧的感覺,醉眼迷蒙。畫面中那渾厚酣暢中帶有一絲的細碎淡染,二者融為一體,看似隨意又兼有巧妙之處。《在窗前讀信的少女》這幅作品,這是一幅描繪室內的繪畫,這幅畫是描繪這種題材的典范。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在一個裝飾雅致的居室中,一位美麗的少女靜靜地站立在窗前,借著明媚而且溫暖的陽光,微微低著頭在認真的讀著遠方的來信。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故事情節是那么簡單,但是細細品味,我們可以發現維米爾作品中的藝術美。作品中的構圖方式體現了維米爾在經營位置方面達到了煞費苦心的精確。從左邊的陽光我們看到了窗戶,引向我們看到了開啟的那扇窗戶和紅色的窗簾,有了一個厚度和深度的體現,光線打在少女的臉上,身體的曲線構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形,從少女的面容引向信紙,接著引向了水果,帷幔,窗簾,最終又來到了畫面的中心點,少女的頭部。維米爾是一位喜歡追求樸素寧靜風格的畫家,他最喜歡表現的就是 簡樸的日常生活,喜歡畫身邊的事物,一些平凡的普普通通的事物。維米爾和其他的風俗畫家是有些許不一樣的地方,維米爾對物體的造型要求非常高,要求畫的非常準確,他畫的畫就像照片一樣精準,但在他那外表寫實的畫面中蘊含著由塊面、線條組成的抽象結構,這種形式上的單純和秩序感是其藝術的一大特點。維米爾在對光影的表現達到了很高超的能力,用柔和散射的光來打動人們。
梁楷的很多作品,皆已成為我們民族繪畫藝術寶藏中的瑰珍,他為我們昭示了,藝術家如何以人生去體會和實踐藝術,他蔑棄世俗,言行駭世,但對藝術的真誠和執著,堪比信仰者的獻身和犧牲,唯其如此,他的筆下才畫出諸如六祖、李白、潑墨仙人等不朽的名作,而在其精神上,他的豪縱、灑脫對于個性和精神解放的不懈追求,也深深植入了中國畫傳統的根本,“寫意精神”之中,這一“寫意精神”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積淀而日臻完美,而它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必定會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顯現出不同的風貌。
在創作手法方面,《潑墨仙人圖》則是通過起伏濃墨勾畫出作者的感情、心理以及對象的內在心理活動,中國畫的筆墨充滿著主觀意志,每一筆都能體現畫家的心理結構。梁楷之所以能在表現技法和藝術風格上大膽變格,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除了當時審美情趣和繪畫觀念的發展變化、繪畫工具材料的不斷發展改進,以及人物畫經唐宋、五代的發展在技法上積累豐富等客觀因素外,更加重要的是畫家在主觀上能敏銳地感悟到時代的脈動——人的自我發展,體察到審美情趣和繪畫觀念的變遷,汲取前人的成就,寄強烈奔放的情感于筆端。而西方人物畫的線條則是科學地體現出物體的輪廓和面的轉折處的邊緣,反映出真實的事物特征。《站在窗口讀信的少女》充分運用了光學和幾何學,采取“焦點透視法”來描繪,通過采用明暗和色彩的運用也相當講究和豐富,大大加強了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
中國畫強調氣韻,所謂氣韻,就是傳神,是傳神的更全面、更精密、更具體的說法。傳神的重點在眼睛,而氣韻則包括眼睛、面容、四肢。身軀,即整個人體的神情狀態。西方繪畫重視的是再現,把現實中的事物真是的變現在畫面中,注重的是形似。總之,西方繪畫注重再現與寫實,同中國繪畫注重表現與寫意,形成鮮明差異”。西方繪畫努力從科學天地中尋找如透視學、解剖學、光學、色彩學等學科滲透到繪畫中去。西方繪畫的審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真指對象的真實、環境的真實。它講究比例、明暗、透視、解剖等等科學法則。 中國繪畫總體上傾向于表現性,畫人的任務在于求韻而不在于寫形,“韻”用于畫中乃是中國繪畫在藝術上進一步自覺和理論上非常之進步。古代大藝術家無不知曉“韻”無不在畫上知曉“韻”,而把形作為取韻的手段。這是中國畫藝術的生命和“個性”。中國繪畫講傳神,包括對象的內在精神,畫家自己的主觀情思。就是畫家要表現自己的真性情。中國畫的審美評價是“氣韻生動”,西洋畫的審美評價是“模仿”。古代大藝術家無不知曉“韻”無不在畫上知曉“韻”,而把形作為取韻的手段。這是中國畫藝術的生命和“個性”。
參考文獻:
[1]薛永年主編,邵彥編著.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鑒賞[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潘天壽著.中國繪畫史[M].中國書店出版社,1988.
[3郎紹君等,著.中國書畫鑒賞[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