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盈
摘 要 就目前而言,我國研究型高校與教學型高校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失衡現象。在研究型學校中,“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嚴重;而在教學型高校中,“重教學、輕科研”的現象同樣非常突出,這樣的失衡狀態不利于高校的穩定發展。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學與科研失衡的表現和原因,并進一步探討相關的平衡對策,以期能夠提高我國高校的教學與科研水平,進一步增強教育實力。
關鍵詞 科研與教學 高校教育 失衡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1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a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eaching 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n the research school, "scientific research, light teaching" phenomenon is serious; and in teaching 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s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also very prominent, such state of imbalance is not conducive to st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The from different angle analysis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study unbalance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performance, and to further explore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bal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educa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llege education; imbalance; countermeasures
高等院校的擴招為高等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高校的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社會功能在現階段得到很大的彰顯。但是與此同時,科研與教學失衡的現象也更加突出。針對這個問題,處理不當將直接制約高校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引發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高校科研與教學失衡的原因,分析改善現狀的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政府投資、高校辦學理念以及教師因素等進行分析,探討合適的解決措施,現予以綜述。
1 高校教育中教學與科研失衡的主要表現
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國的大學主要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以及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很多高校都強調教學與科研并重。但是在教學科研型高校中,相對于教學目標而言,更多地追求科研硬指標,比如每年發表高水平論文、申請項目都有很大的獎勵,而且科研成果還可以換算成教學工作量,另外評職稱時也把科研成果作為重要的加分條件。各種措施都體現出這類學校對于科研的重視程度,相比之下教學地位非常弱。甚至很多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以科研為重,嚴重偏離教學重心,最終導致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辦學質量日益下降。
2 教學與科研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政府投資因素的影響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對于高校的投入采取非均衡原則。開展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以及科研教學基地等工程,對高校產生了巨大的誘惑,爭取到其中的項目就意味著能夠獲得很高的經費資助。只有具有一定科研規模和實力的學校才能爭取到這些項目。因此學校不得不重視在科研上的投入,鼓勵教師積極投身于科研工作,只有科研水平上升,學校才能夠獲得充足的經費,從而提高其社會聲譽,吸引更多的教師資源和生源。這樣的政策導向導致研究型大學將重點放在科研上,忽視了教學水平。過于迎合政府與社會的需求,熱衷于學校在相關指標排序中的次序上升。
2.2 高校經費體制的影響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經費體制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就目前來看,高等院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國家撥款以及科研經費,其中國家撥款與學生數量存在直接的關系,但是與教學質量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這就意味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并不能夠獲得更多的款項。而科研經費則需要學校從國家與企業中爭取,依據學校的科研水平進行分配。在這樣的制度下,將高校一方面要不斷擴大學校招生規模,另一方面還要積極鼓勵支持科研工作。例如,很多學校為了激勵教師積極爭取項目經費,采取提成加配套經費的管理辦法,科研經費中的一部分將作為項目承擔者的獎勵,另外在項目結題后學校還按一定的比例追加配套經費,支持進一步的研究,爭取更多的項目。盡管這些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科研積極性,但也明顯淡化了他們對于教學的熱情,進而導致重科研輕教學的出現。
2.3 高校辦學發展定位的影響
我國高等院校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只有根據辦學特色權衡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平衡關系,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戰略才能做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同的戰略選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與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例如教學型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將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學水平的提高上,從而突出體現自身的辦學優勢與特色。但是這類學校同樣存在著科研與教學的誤區,片面的以教學為中心,忽視了科研的重要性。有很多管理者將科研認定為少數具有科研能力以及需要晉升教師的個人行為,對于相關工作的開展并不重視。與之相反的是,研究型大學以及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學科研型大學則將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作為第一出發點,將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多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并受到攀比心理的影響無法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工作重心出現很大的偏移。在最壞的情況下還可能導致學校脫離實際,走入科研的怪圈,盡管投入巨大,實際的產出成效較差。
2.4 高校考核機制的影響
學校的學術水平是衡量高等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而科研水平是學校學術水平最為直接的表現,對于提高整體學術水平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很多高校為了提高辦學水平,選擇將科研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并從政策和精力上給予眾多的支持。同時,相對于教學成果,科學研究的成果更容易評價。政府與社會對于科研成果的評價制度相對健全,因此科研屬于在短時間內能夠見到成效的投入。相比之下對教學成果進行評價則難得多,其中的不確定性和滯后性因素非常多,往往長時間的投入后才能夠見到一定的成效。這樣的考核現狀影響到了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平衡狀態,學校受到社會評價體系的影響,對教師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教師個人水平差異的影響
教學與科研本身就存在巨大差異,擁有各自不同的活動規律、對參與者具有不同的素質要求。例如,成功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善于與學生溝通、具有良好的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對教學的熱情;而成功的科研工作者要求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嚴謹的科學態度、孜孜不倦專研精神、團隊協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耐得住寂寞。在高校中,不同教師個體之間的差異很大,尤其表現在天賦、技能、興趣和經歷上,很多教師擅長于開展教學活動,而有的教師更擅長的科研工作,但是兩者都擅長的往往很少。在承擔這兩種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實現最大化的效能作為目標,平衡個人在教學與科研上的投入。
3 平衡教學與科研發展的對策
3.1 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開展特色研究
不同的高校辦學目的和辦學水平有著較大的差異,需結合自身獲取資源的現狀以及學科發展需求,動態地對教學與科研的比重進行調整。針對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對于教學與科研的重視程度應當有所側重,才能夠緩解二者之間存在的矛盾。受到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辦學資源不充足,大部分高校的科研實力都較弱,很難在短時間內走上研究型高校的道路。因此,不能夠將有限的經費全部投入至科學研究中,應當遵循發展規律,結合學校的發展戰略目標制定科學的分配措施,避免科研“大躍進”活動的出現。對于基礎學科或者是處于尖端領域的學科,學校要引導教師結合自身實際以及教學內容選擇科研項目,并將教學水平的提高作為研究目的之一。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利用行業優勢開展特色科研活動。
3.2 建立平衡的教學與科研獎勵機制
學校領導應當堅持科學的辦學理念,實施科學有效的科研管理與激勵制度,從而提高教師與相關人員的教學及科研積極性。以激勵機制為例,應當針對不同職稱、不同學科以及不同年齡的教師進行設計,找準這一類教師的科研動機、科研制度的基礎上采取相關的激勵措施,實現科學研究與個人水平的最佳匹配。除了考慮物質上的獎勵之外,要充分分析教師的心理特點。教學科研人員同時需要承擔學生培養、教學、公共服務與科學研究等多個方面的任務,其中某一個方面的刺激過強都將影響到其他工作的積極性。隨著學科的交叉融合,以教師個人之力難以完成高水平的科研,這時就需要借助團隊的智慧與力量。高效的激勵機制還應當充分考慮到集體,將個人激勵與集體激勵相結合。
3.3 構建合理的考核體系
科研工作成果與教學質量的評價是影響到二者平衡關系的重要因素,要從本質上解決二者之間失衡的現象,對教學質量與科研成果評價體系進行完善非常重要。在確保當前科研與教學合理評價的基礎上,有機結合評價機制,并盡可能做到客觀與公正。在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引進學術活動要素。另外,在對教師科研活動水平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要結合教學相關因素,通過不斷對考核評價指標進行調整,構建完善的教學與科研一體化評價體系,從根本上落實教學科研一體化的目標。
3.4 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受到市場經濟的刺激,應用型科研成果必然走向市場化的道路,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當緊緊圍繞著市場化原則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這一模式的運作對于促進科學創新以及教學水平的提高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配套機制,將市場導向與社會需求作為科研項目開展的依據有利于技術轉化,促進科研與教學水平的提高。在今后,我國高校應當按照自身的定位與校情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與規章制度,用動態發展的思維處理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強化一體化發展理念,切實提高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推動二者的協調發展。
4 結束語
我國高校的擴招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對于實現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科研、教學以及社會服務,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但是高校的現狀卻是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嚴重失衡問題,若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會直接制約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田,王卓君.高等教育中的教學與科研失衡的原因與對策探析[J].科教文匯,2010(34):27-28.
[2] 喻紅陽.資源配置失衡下地方高校發展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5):135-136,138.
[3] 李曉,曹明平,司傳平等.教學與科研關系失衡在醫學院校的表現及成因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53-54.
[4] 龍海明.科研教學雙目標下高校行為研究:基于抽查評價的激勵規制重構[J].社會科學家,2015(10):124-12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