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摘 要 大學輔導員老師的職業自我效能感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學生事務工作的開展有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對于新入職輔導員老師,其職前專業與其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值得探討。本文采用高校輔導員職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對新入職不同職前專業的輔導員老師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通過對比大學新入職的輔導員老師自我效能感現狀與其職前專業特點進行相關性研究,寄予相應的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 職業自我效能感 高校輔導員 職前專業 相關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45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91
Abstract The college new instructors' career self-efficacy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their own development. By adopting new instructors' career self-efficacy inventory, investigating the college new instructors by the means of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analyzing 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preservice majors and new instructors' career self-efficac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areer self-efficacy; new instructors; preservice majors; correlation study
0 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14號文件)提出高校教師有義務開展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并需要逐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央24號文件)也明確了高校輔導員在高等教育學校中的身份與角色,輔導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工作的組織者又是指導者。在教育部2014年出臺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文件中對高校輔導員所具備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工作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新入職的高校輔導員是高校輔導員中的特殊群體,在承擔這份工作的伊始,來自不同的專業背景,從碩士研究生轉變為大學教師,身份與職業的認同逐步建立。這些對他們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反映有著密切的影響。
1 新入職輔導員與職業自我效能感
1.1 新入職輔導員
近年來,大學輔導員的入職途徑主要有優秀畢業生選拔留校和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留校的畢業生作為新入職輔導員年齡上有優勢,工作熱情高,雖然相對依照自己的專業背景留在原先的院系工作,但由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對于職業能力的差異存在一定不同;隨著很多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成為新入職輔導員的新途徑。這些應聘者有著嚴格遴選考核流程,這部分新任輔導員普遍綜合素質較高,但由于統一招考,人事部門往往只針對學歷、年齡進行選拔,但普遍沒有要求其專業限制。這就造成這部分入職的輔導員老師職前專業和入職所在院系的專業背景不對應,他們在輔導員入職適應過程中呈現不確定性特征。
1.2 職業自我效能感
職業自我效能是班杜拉闡述的自我效能理論在職業方面中的實施與運用。自我效能指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目標所需行為過程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1997)。職業自我效能感是身處職場的熱體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中的任務、活動、經歷所持有期望、預期與信念。在一定時期內,職業工作者對自身行為、工作過程進行反思、內省、轉化、發展建立的過程。高校輔導員老師的職業自我效能感是指其在承擔輔導員工作中的效能感,即在黨團活動、學生事務、思政教育工作的個體主觀決斷。職業自我效能感是其在態度、進取心、思維方式和情感目標方面對具體工作的把握。職前專業背景、社會觀念固著、工作壓力、人事管理方式以及職業自我認同等都對輔導員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產生重要影響。
2輔導員職前專業特點
目前高校招聘輔導員較少有嚴格的專業限制,思想政治教育類專業的畢業生只占很少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相關專業的院系里的留校應屆畢業生。大多數來自其他專業的新入職輔導員都是經過公開考錄的方式開始了輔導員的工作,對于這部分輔導員鮮有職前相關培訓。對于輔導員工作的認識與了解都是停留在自身在學生時期擔任學生干部或輔導員助理的階段。例如,對于理科背景出身的輔導員進入文科院系,在處理相關專業學生的學生工作時很難有針對性的為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對于專業差異特別明顯的醫學、農學、藝術類院系,新入職的輔導員在開展相關工作時會遇到一定的問題;非思政專業出身的輔導員,對于輔導員基礎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有著較大的影響。
3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3.1 樣本選取與分布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確保抽樣調查的信度與效度,先根據被調查高校的性質與規模選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所高校,其中一所綜合性大學,一所師范類高校,一所醫科類高校,一所理科類高校,一所財經類高校。針對這些高校中2015年新入職的輔導員老師(按對應院系專業留校和不限專業背景的公開招考兩類),當場發放自編的《輔導員職業自我效能感問卷》275份,回收問卷265份,有效問卷253份,問卷有效率為96.83%。 在2015年新入職的輔導員性別分布上,男性73人,占28.9%,女性180人,占71.1%;樣本在學歷層次上,碩士學歷189人,占74.7%,本科學歷64人,占25.3%;定義一類職前專業對應度確定為思想政治教育類專業,其符合率為18.9%,定義二類職前專業對應度確定為所在院系專業與輔導員職前專業一致,其符合率為28.9%
3.2 研究工具
筆者采取量表調查,訪談等方式研究。(1)以半開放式調查問卷方式進行量表測量;(2)隨機抽取25名輔導員進行訪談;(3)以班杜拉的職業自我效能的理論為依據參照前文敘述的高校新入職輔導員的職業自我效能問卷調查及訪談的結論收集數據,從而形成新入職大學輔導員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問卷。通過預實驗和參考國外文獻經典問卷,信效度系數值為0.886,效度頻數為0.6,表明此次新入職輔導員職業自我效能感問卷的信效度情況良好,符合問卷發放標準。新入職輔導員職業自我效能感問卷包括:(1)影響決策的自我效能;(2)團學活動的自我效能;(3)維持紀律的自我效能;(4)思政教育的自我效能;(5)學生組織的自我效能;(6)就業指導的自我效能這六個維度,各維度合計共36項。問卷采取五級量表,以單選形式進行調查,從“沒有”、“很少”、“較大”、“很大”、“非常大”五種狀況分別記1、2、3、4、5分,分數越高,表示個體職業自我自我效能感越強。
3.3 研究結果統計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要求被調查這限時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每個被調查者獨立完成,將有效問卷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數據結果。將均數、標準差、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等多種方式比較不同職前專業與新入職輔導員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
4 結果與討論
4.1 高校輔導員職業自我效能感總體狀況
表1顯示,新入職輔導員在團學活動的自我效能感、維持紀律的自我效能感、思政教育的自我效能感、學生組織的自我效能感方面較為顯著,不同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的差異不大,不同維度的自我效能感的程度比較接近,新入職輔導員影響決策的效能感和就業指導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偏低。
數據表明,大學生主要以課業學習為主,學風建設是判斷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依據之一,輔導員老師通過思想教育、學生活動、綜合管理等方面都會突出這一點。新入職的高校輔導員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學生干部經歷,掌握了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組織能力,新入職輔導員有一定的信心認為能夠很好的開展學生工作。新入職輔導員認為自己雖然對新工作有很大的動力,也對工作方面有很多想法,但卻認為自己的話語對學校、學院的政策制定、決策發展很有限。對于由上及下的這一管理模式,鮮有民主方式能夠較多的關注輔導員老師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對于新入職的輔導員,相比“說”,也許高校管理者認為“做”更重要。新入職輔導員覺得在引領學生了解社會等方面有些難度,在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難有建設性的意見,這與自身對于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受培訓程度有很大關系,對于缺乏創業就業指導能力的新入職輔導員,必然在對學生職業指導方面缺乏職業自我效能感。
(1)影響決策的自我效能;(2)團學活動的自我效能;(3)維持紀律的自我效能;(4)思政教育的自我效能;(5)學生組織的自我效能;(6)就業指導的自我效能。
表2中的各維度數據與定義的一類職前專業對應度確定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在團學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維度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相對較高,反映出新入職輔導員的相關開展與其職前專業有一定相關性。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的新入職輔導員對學生團學工作開展有趨利的傾向;同時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也有利好的影響。同時也能明顯的看出對學生組織和就業指導方面相對沒有特別突出職業自我效能感相關性。
(1)影響決策的自我效能;(2)團學活動的自我效能;(3)維持紀律的自我效能;(4)思政教育的自我效能;(5)學生組織的自我效能;(6)就業指導的自我效能。
表3結果的針對各維度職業自我效能感的數據與要求定義二類職前專業對應度確定為所在院系專業與輔導員職前專業一致的相關性反映出,在學生管理方面、影響決策方面、就業指導方面的職業自我效能感都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對于學院專業背景的熟悉,新入職輔導員老師能夠較快融入本專業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中去。特別是在專業指導、專業相關的學生活動開展中有較強的影響,但也不能回避的顯示思政教育、團學活動方面,這類新入職輔導員老師相對有較低的職業自我效能感。
(1)影響決策的自我效能;(2)團學活動的自我效能;(3)維持紀律的自我效能;(4)思政教育的自我效能;(5)學生組織的自我效能;(6)就業指導的自我效能。
綜合以上量表數據反映出,五所高校的新入職輔導員老師的專業背景與現任學院專業一致的較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的新入職輔導員僅在師范類大學中有出現,占比12.76%,其他四所高校沒有思政專業出身的新入職輔導員老師。此外,理科、工科、醫科、農科、商科的院系中文科輔導員占有很大比例,而文科院系中也不乏存在理工科專業背景出身的新入職輔導員老師。總之,在調研統計中五所高校實際專業吻合度按一類和二類進行量化采集的新入職輔導員老師占總體樣本的37.8%。
5結語
通過對新入職輔導員的調查、訪談以及對結合相關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部門的意見,從高校層面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嚴格選拔優秀人才加入到輔導員隊伍中。對多級靈活的選拔機制的制度中優中選優,真正尋到那些踏實肯干,真心愿意從事的輔導員工作, 挑選出實際具備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師生溝通交流合作能力以及科研調查研究能力,同時還具有較高學歷,特別是相關學科專業基礎和能力過硬的學生,從而使輔導員產生較高的職業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新入職輔導員培訓機制。通過專項培訓工作,使得新入職的輔導員能夠去全面的參加培訓計劃,在專業、黨團、思政、就業、資助以及事務性管理對新入職輔導員的職業適應能力、業務水平能力和學生就業指導能力, 使他們不斷適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和學生工作的相關要求。
從新進輔導員層面筆者認為 一方面新入職的輔導員老師要“愛一崗,鉆一業”,提升自身職業能力。新入職的輔導員既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同時配合師范類相關專業,例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專業知識,也還要掌握一系列人文社會學科知識。如果在理科或工科院校,新入職輔導員老師還需要具備相關學院的專業背景知識。在精進自身教育管理能力的同時,盡可能的從冗雜的學生管理事務中理出思路,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提高自己指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就業、創業工作能力,從而增強職業成就感,認同感,繼而達到提升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另一方面新入職的輔導員老師能夠做到“為人師,行為范”,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新輔導員老師要盡快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節奏中去,密切師生關系,從而樹立良好的輔導員形象。在和同學們的談心談話交流中,積極建立共情與同理心的支持,在溝通交流中產生信,進而將心比心的關懷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做一名優秀的知心輔導員老師。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6(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切實加強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5.08-1(1).
[3]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N].思想政治教育,2014.2(2).
[4] A.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5-47.
[5] 劉劍斌,余修日.高校輔導員職業自我效能感現狀及應對策略[J].江西: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10,29-1(89-93).